2008-11-21

台灣的教育還有希望嗎?



最近一期的天下雜誌,報導的主題是「札根青春」,其中一段宣導影片,介紹美國最近的教育革新趨勢。影片中介紹美國學校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一切的資源,來鼓勵和支援學生做想做的事,以激發學生們更多的創意。相較之下,台灣的教育重心,則是培育和訓練我們的學生,成為我們心中理想和制式的模型。
當初因為經濟問題,捨棄了大學聯招的夢想,順從家人的期望,之後直接投入公務人員的行列,從事衣食無缺卻難以致富的工作。這份化作在現在的環境看來,似乎有很高的評價,但這只是一時的光景。工作多年後,突然覺得自己所學貧脊,有重拾書本重新學習的慾望,遂毅然地決定再進修,而這次是一生中第一次自己可以左右的決定。戴太陽眼鏡
經過研究所教育的洗禮,初步接觸到國內外教育體制的差距,才恍然覺得之前十幾年的學習年涯,似乎是浪費自己大半的生命般,對於毫無目標的學習方式,竟然也能夠渾渾噩噩的走完,甚至連教過的老師也沒記得幾個。不知道是可悲還是可嘆,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在學習,也造就現在還算不錯的生活和工作成就,但似乎可以感覺得到這就是極限(或可以說是瓶頸)!傷心
如果當初我的老師能夠鼓勵我做自己想做的事,完成自己的夢想,我的學校能夠提供給我一切的資源,先不說那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但豈碼對我來說,應該會是一個很快樂的學習過程吧!開懷大笑

2008-11-20

面對未來!

天下雜誌在昨天(19)日公布「2008年大學生準備度調查」結果,9成學生對未來充滿焦慮,超過6成學生認為,大學教育無法讓他們準備好,但只有1成5的學生把重心放在學校課業上。
不知道是現在的經濟景氣還是社會環境,讓我們的大學生對未來感到如此焦慮。之前曾看到一段在網路上流傳的影片,名稱好像叫做「教育的未來」,原版是美國人所做的,影片的內容曾經提到一個人一生中大約會轉換至少四到五個工作,勸導人們應重視終身學習的理念。
說實在的,對於台灣的教育制度,自己真的沒有什麼信心(而且自己的另一半竟然還是從事教職)!在填鴨式的教育體制下,真的有點擔心自己的孩子未來該怎麼去學習?以及該學習什麼?以自己為例,一直到大學畢業,投入職場工作後,才真正瞭解到自己需要學習什麼,然後再設法從事學習來取得知識。
現在的教育環境,私立的比公立好,而私立的亦有等級之分,但幾乎全都是以標榜「升學率」來做對外招生競爭的標準。但自己從不學得高學歷能夠在現今的時空環境下取得優勢,重點應該對於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和變革能力,如同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能夠適應環境的,自然就有辦法存活下來。

2008-11-19

[組織行為]領導的本質



為了準備下一次面授時上課的教材,無意間在網路看到這一段影片。原創應該是以英文為主,後來有人加上了中文字幕。雖然解析度差強人意,而且,下載後轉成WMV檔案大增到15MB,但重點是內容符合課程需求,勉強湊合著用。

這段影片雖然只有短短3分半鐘,但卻將領導的本質用極淺文字表達,強調領導的重心在於「發現」,發現的目的則在於「關聯」。文字雖然簡單、淺顯卻寓意深遠,值得細細思量!

2008-11-17

SlideShare!好用的簡報分享網站

公共選擇理論
View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or Upload your own. (tags: governance public)

之前參加數位學習的研習課程時,講師曾介紹這一個好用的網站。SlideShare的性質就類似現今的Youto、Flickr等,主要是提供一個網路平台,讓網友能夠分享用Powerpoint製作的簡報資料,因為因外國的網站,所以尚未支援中文語系,但加入會員的步驟還算簡單。

但因為是國外的網路平台,所以分享的資料也多是以外國語系為主,中文的簡報資料比較少搜尋得到,看來分享的風氣在華人的世界似乎還不太興盛的樣子。

將幾個先前課程所用的教材上傳到平台上,竟然發現無法完全支援中文語系編碼,有些中文字型會出現亂碼,而且版面的編排也有稍微跑掉一些。不過,大抵而言,因為是基於WEB 2.0的分享概念,所以功能應該是主打分享資料為主,其他一些使用功能上的小瑕疵,過些時日自然會應使用者需求量的增加來加以修正,所以勉強還算過得去。

就先分享一個簡單的簡報資料現一下!

Slideshare連結網址

2008-11-12

[組織行為]組織公民行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組織公民行為(OCB)一詞,在眾多關於組織行為的論述中都會提到此一概念。簡單來說,是一種組織成員對於組織績效有正面貢獻的自發性行為。舉例來說,某甲除了平時上班認真努力,能確實完成老闆交付的工作外,平時更善於協助同仁,指導後進,也會主動參與組織內的一些非正式活動(如慶生會、尾牙規劃……等)。深入來說,即是指在組織所交付的正式任務或指令之外,成員會主動自發性的做出一些對組織整體而言,具正面意義的行為,而且幾乎是不求回報的

Robbins(2006)指出現在的組織愈來愈需要其員工有「模範公民」般的行為,例如幫助團隊其他成員、自願承擔額外的工作、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尊重各種不成文或成文的傳統及規定,並且溫和地忍受工作中偶爾發生的欺騙或麻煩。

比如說每年規定內的事、病假及特休日數,都沒有依規定休完,也沒有向公司申訴保留或其他替代性的補償,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因為規定可以請假的日數並未申請,那就表示無形中增加了你的實際工作日數,自然對公司就是一種貢獻。

但在許多研究中,幾乎多以OCB作為依變項,來去說明組織行為研究領域內的其他因素,與OCB之間的相關性,但多未深入探究OCB的主要內涵和形成因素,以及對組織績效的貢獻或影響程度到底如何?這牽涉到組織是否需要重視或提倡OCB的概念,因為關鍵在於成員的自願性且無償性的付出行為,起碼對於組織的成本支出上是一個明顯的利益,而且該如何去激發成員的OCB也是值得關心的課題。

站在組織成員的觀點來看,過度強調OCB似乎是組織想佔便宜的心態,企圖使員工多一些付出來換取組織的績效。但如果是以此作為自己在組織內晉陞或提高影響力的條件,那就另當別論了。在日常的職場中,不乏此一類的人,會主動的噓寒問暖,豪氣干雲般的允諾協助,或是義無反顧般地將協助別人的視為自己的使命般,在工作場合中博取信任、良善的關係,以加深在團體中的地位或影響力,儼然成為非正式團體的領導角色。

但實際上,可以看到許多藉此作為晉陞手段的實例,一旦目的達成之後,原先的OCB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則是慣性的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如果是這種情形,那很明顯的可以看出,對這一類的人而言,OCB只是一種具目的性地短暫過渡行為,並無法持續和加強。

3473749b

2008-11-11

[旅遊]泡湯趣




閒逸的日子過慣了,似乎會讓人生活變得有點懶散,晃然發覺已經一個多月沒有留下一些回憶了。但荒唐的是,在構思素材的過程中,竟然許久無法喚起過去一個月內重要、清晰、美好的回憶。天啊!我過去一個月的生活到底在幹嘛?

看了一下書桌上堆疊的書籍,中間夾著一間泡湯的收據,猛然記起上個週末假日,趁著南下面授上課的機會,回程的途中,帶著老婆小孩去體驗今年入秋後第一次的泡湯。

到達旅社時,已是傍晚時分,可能是用餐時間,泡湯的人並不會太多。這是一間老舊著名的泡湯旅社,但近幾年也賺了不少錢,所以,內部也整修過,別有一番風貌。老婆大人提議全家去泡露天風呂,反正天氣也還不算太冷,露天池比較通風,應該不會太熱,還可以順便欣賞一下山中夜景。

把小少爺處理好以後,帶著一家大小往露天池裡跑,三個池只有稀疏幾個客人,加上我們一家人不出十個人,而其他人泡不到半小時也都起身去用膳了。整個諾大的露天溫泉池,只剩我們一家三口,小少爺耐不住泉水的溫度,直嚷著要到冷水池跑,但他老娘怕他著涼卻不肯讓他去,累得我處在中間想盡辦法讓小鬼留下來。

突然,抬頭一望,看到山坡上的草叢裡閃著一個螢光綠點,仔細一個,竟然是螢火蟲。已經好幾年沒看過螢火蟲的身影了,竟然在泡湯的時候遇到,趕忙帶著老婆小孩趨前一看,有點失望的是沒有看到更多螢光飛舞的壯觀場面,就那麼一千零一隻在草叢裡悠閒的慢舞著。

浸著37℃的溫暖泉水裡,耳裡盡是山林間的蛙鳴,看著那明顯的螢光綠點上下緩慢飛舞,還有那小鬼滿心歡喜的表情,還有秋天特有的沁涼微風吹拂,好久沒有這麼悠閒的頂級享受了,難怪大前研一極力倡導OFF學就是要盡情玩樂。

老闆不在,難得清閒!

    一早上班就聽到好消息,老闆要上台北開會,今天可以悠閒地渡過一天了。看了一下手上沒幾件案件,比較重要的昨天也都交出去了!辦了幾件公文後,就計畫著要怎麼利用這難得的時間。開懷大笑
    上午先將這學期空大面授課目的教科書全部看完,然後上網搜集一些可以拿來教學的素材,沒想到時間過得比平常還快,一下子就接近中午用餐時間了!平常總覺得度日如年,果然,從事有意義的工作時,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在做那些例行性又無趣的工作時,卻老是覺得時間過得好慢!傷心
    看了一上午的書,下午也沒心情再繼續讀下去。接完幾個電話,正發愁該怎麼打發下午的時間,突然想到老婆大人燒給我的海角七號片子還沒看完,正好用來殺殺時間。一百二十幾分鐘的電影,確實打發了不少時間,辦公室裡同事們也都心不在焉的閒聊。昏昏欲睡
    誰叫遇到個凡事謹慎小心的老闆,重要的案件不敢交給代理人,同事也不想當壞人,免得到時候被數落而且老闆不認帳。所以,大家都養成習慣,不論大小公文都留給老闆決定,免得節外生枝。諷刺的是,在空大面授教學教導別人時,指出「充分授權」是最有效率的組織決策方式之一,但自己卻是在這種工作環境之下,而且無法改變。病厭厭
    這就是明顯的理論與實務上的差距!明知這是最沒有效率的作法,但卻無力去改善,也無心去改善,一昧地盲從跟隨團體的知覺來從事無趣的工作。似乎現在的人在職場上都有類似的通病,而管理者(或決策者)是主要的關鍵,難道他們不知道嗎?不太可能,管理階層受過的訓練和職務上歷練所累積的經驗,應該可以讓他們很明確的判斷出優劣,焦點應該在於對部屬間的「信任」問題,如果彼此之間的「信任」基礎不是很穩固的話,沒有一個管理者願意嘗試風險授權部屬去個原本他們管理者該做的事!昏昏欲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