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5

[學習]學習是需要決心的

        上週末晚間參加研究所同學的歡送餐敘,席間還是有人好奇地問我,既然已經有碩士學位了,為何還要再來唸法律碩士?一開始,我都是半開玩笑地回答:「為了自我實現!」乍聽之下,顯然難以令人信服,眼前這三十出頭的青年,竟然已經走到馬斯洛的最高層級,尤其是參雜在一群二十來歲的年輕小伙子當中,沒一點說服力。

        但是,這的確是我的初衷!也有一些老同學和同事問我,讀博士就好啦!幹嘛還浪費錢重讀呢?我的回答也很簡單,學習是很辛苦又無趣的過程,一定要選擇自己有興趣或熱愛的,不然很難堅持到最後。加上學費不能太貴和離家不能太遠等各種次要考量因素,於是有了現在的選擇。
        然而,曾經有同學這麼問我:「唸研究所好像對考試沒什麼幫助?」加上這一學期以來的觀察,似乎這些年輕人來學習是有目的的,也就是為了司法官和律師考試。但是,他們非但忘了學習的本質,也忘了研究所設立的宗旨。

        坊間有一種專為考試而設的機構→補習班,學費介於公立與私立學校之間,差別是它只會給你收據和教材,無法給你學位、結業或考試及格證書而已。而研究所的學習目標,在於培養獨立研究的能力,來鑽研更深入的知識領域,以拓展人類的智慧。其實,在某種程度上看起來是互相重疊的,只是當你用特定的目的來去選擇你想要學習的東西時,就會發現學校提供的可能無法滿足你的需求。

        「跨領域學習」是一個新興的名詞。早期的認知是只要習得一技之長,就不怕無法謀生。但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知識經濟發展的型態出乎意外之外,有人開始倡議未來的就業發展,尚有一技之長可能還無法因應的需求。所以,學習第二專長的聲音開始出現了,演變到最後,就是所謂的「跨領域學習」。在大學教育制度的具體實踐,就是「雙主修」或「輔系」的設計,還有一些推廣教育中心當做商品般販售的「學分班」課程,或是最新的「學程制」……等。

        真的有那麼多東西好學嗎?如果以經濟學的「供需法則」來看,一定是市場上有需求,才會有那麼多的供應商品,而且以最熱門的EMBA課程來看,每門課的收費都是如此昂貴,卻還是有那麼多人趨之若鶩,顯見在學習市場裡的發展,確實已經到了戰國時代的狀況。

        反過頭來看,對於那些年輕人,現在的唯一目標只是想要找個「好工作」。但我只不過虛長個十年,現在卻是想要奠定穩固的基礎,好因應實務工作上的多元變化。他們的未來,即便如願考取理想的工作,是否也會發現,原來光是只會考試還是不夠,人必須要能夠持續不斷地學習,才能無懼於社會環境無情且多元的變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