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30

[閱讀]5月份書單!!

  難得的週末,老闆出差,剛好也賺到了一天休假。早上向老婆借了借書證,吃完早餐,衣服扔進洗衣機後,悠閒的到母校的圖書館去。還了昨天看完的那本「法律人的第1本書」,也順便拿到等了近半個月的預約書。

  自從把調整作息每天早上六點起床看書一小時後,一個多月下來,每個星期訂下讀兩本書的目標都能輕鬆完成,尤其是最近兩個星期,幾乎兩天就看完一本書了。突然有種功力激進的感覺。

  在圖書館裡晃了近兩個小時,COPY了二、三十頁最近幾期月旦法學雜誌裡的文章,回家慢慢咀嚼消化,最大的戰利品莫大於到櫃檯辦借書時,工謮生看著兩手環抱的書籍,臉上那個一閃即逝的驚訝表情,沒錯!我就是要借這麼多,怎樣?老婆的借書證還真好用,一次可以借十幾、二十本,而且閱讀時間也可以拉長到40天,那像我那張用在學時的學生證抵用的校友借書證,花了我一張小朋友(不到半年就回本了),每次最多只能借十本,而且20天就得還了。

 DSCN0001

   到底是借多少?回家全部疊疊樂放在桌上,算一算一共12本(還好哇)。分30天的時間看起來似乎有點勉強,何況還有幾本法律書籍,能看完一半應該就算快了吧。但是,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訂目標,而且是要有點難度的目標,這樣子才會設法突破,進而提升自己的功力,今天的工作,就是規閱這12本書的閱讀進度,從明天開始,務必要在一個月內完成,反正只是讀而己,又沒要每本都作筆記,應該做得到吧!……(我想)

書單:(由上至下)
1.圖解金字塔原理(介紹寫作和邏輯思考的書)
2.行政罰法之理論與案例(授課時要拿來參考的教材)
3.合理的懷疑(「法律人的第1本書」裡介紹的)
4.律師不會告訴你的事(想瞭解一下律師在訴訟中到底有什麼功用?)
5.千萬別來唸法律(「法律人的第1本書」作者所寫的第一本書)
6.祭司還是大法官(「法律人的第1本書」作者所寫的第二本書)
7.圖解10倍速影像閱讀法(為了要在一個月內看完這十幾本書而借的工具書)
8.法律經濟學開講(熊大師的精采著作,只剩這一本還沒看過)
9.法律的邏輯(讀法律應該要懂的基本功,突然埋怨大學時老師怎麼沒說要看這本)
10.不用數字的研究(給老婆看的,順便鍛鍊自己質性研究的功力)
11.傑洛米的賭注(介紹猶太人優秀的智慧養成法)
12.研究你來做,論文寫作交給EndNote X Word(也是借給老婆看,順便鍛鍊一下Endnote的功力)

2010-04-29

[閱讀]法律人的第1本書!!

 

作者:楊智傑、錢世傑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15日
ISBN:9789571156743

  這本書是這輩子讀了那麼多法律書籍以來,看過最淺顯易懂,應該說是最白話的一本書。原來,法律書籍裡可以不用那些艱澀的文字來詮釋,卻一點也不覺得毫無學術水準。為什麼那些法學大師們一定得把法律搞得那麼難懂,那麼無法平易近人,本書中也有提供解答。

  本書分為二大部分(請參閱下方目錄),第一部分一開始感覺好像是白話版的法學緒論,用很簡單且淺顯易懂的文字介紹法律的基本概念,而作者又不時列舉實務上的案例來作個案闡述,但是感覺個人批判意味相當濃厚,看得出來作者雖然身為法律人,但對於法律實務仍有提出針砭的意見,像是離經判道的反骨仔,但卻又對法律抱持痴狂的熱愛。

  第二部分是由另一位作者所寫,大部分是在描繪如何大學選擇走法律這條路,從就學期間應該如何準備?如何規劃?以及法律人未來的出路選擇……等等,有非常詳盡的說明。以作者非正統法律出身的背景(師專畢業後服役,役畢後考取輔大法律系夜間部,後又考取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對大學生活充滿了憧憬,也是對大學生的大學生涯提供寶貴的意見,畢竟以作者半工半讀的進修生涯而言,大學生幸福多了。

   兩位作者的思維邏輯頗多相似之處,與一般正統法律人的觀念大相逕庭。認為法律在目前的多元社會環境下,應該有所變革,不宜再一昧的以繼受外國法理充作我國的法理規範,以行銷的手法而言,應該自創品牌,善用我中華文化歷百年來固有的優異法理傳統,在目前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中找出明確的定位,模仿只是為了改進自身的疏陋,而不是把別人的東西拿來改個名稱,就全套用在自己家裡,然後又胡亂加雜了些自己偏好的東西,就算是自己的傑作。

  這本書比較適合非法律人閱讀,可以一窺法律的全貌。但並不是說法律人就不適合讀,只是個人覺得可能有些受到德、日法理體系毒害已久的法律人,也許會對書裡淺白的文字嗤之以鼻,對大陸法系的批判意見氣憤難平,反而無法深入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念。

博客來轉載的目錄:

第一講 當個思考的法律人
第1章 什麼是法律?
第1節 法律的概念
第2節 法律與政策
第3節 法律與道德
第4節 法律與宗教
第5節 惡法亦法?
第2章 法律金字塔
第1節 法源
第2節 成文法源
第3節 不成文法源
第4節 結論
第3章 製造法律
第1節 修憲
第2節 立法
第3節 制定行政命令
第4章 法律無效
第1節 立法技術
第2節 法律效力
第3節 法律與司法判決
第4節 大法官解釋
第5章 六法全書
第1節 法系
第2節 法律分類
第3節 六法簡介
第4節 法律分類的困難
第6章 司法改革
第1節 刑事訴訟制度改革
第2節 司法組織改革
第7章 法庭攻防
第1節 事實才是重點
第2節 交互詰問
第3節 法官如何判定事實
第4節 證據認定
第8章 法律漏洞
第1節 法律科學
第2節 適用法律
第3節 法律解釋
第4節 大法官解釋
第9章 台灣法學
第1節 台灣法學
第2節 法理學
第3節 法律經濟學

第二講 當個稱職的法律人
第10章 法律人的特質與未來
第1節 當一位理性思考的法律人
第2節 跨領域的發展趨勢
第11章 校園學習篇
第1節 法律人的宿命
第2節 如何念好法律
第12章 邁向研究之路
第1節 學術生涯的第一步:研究所
第2節 法律論文的寫作
第13章 國家考試─學習成果的一種檢驗方式
第1節 你適合參加國家考試嗎?
第2節 重要的國家考試類型
第3節 昏天暗地的補習生涯
第4節 解題的步驟
第14章 走一趟國外,呼吸異國的風味
第1節 先進行自我評估
第2節 邁向哪一個國家?
第15章 當一位回饋社會的法律人
第1節 別當一位被詛咒的法律人
第2節 公益活動的投入
第3節 法治教育向下紮根

2010-04-28

[閱讀]被罵的幸福!!

作者:川澄祐勝
譯者:陳嫻若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10年03月26日
ISBN:9789862350928


再優秀的人也應該在被罵中成長

  這是這個星期閱讀書單的第一本書,花了兩天的早晨就看完了。沒想到,這罵人這玩意都可以寫成一本書,但是仔細玩味之後,確實能夠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觀念—孩子應該是在被罵中成長的,而且這對孩子而言是幸福的。

   書的後記裡提到一段話:「人在一次次的被罵中,修習社會的規則,並學會思考與自己不同的想法,得到克服人生障礙的力量。」回想自己的人生歷程,小時候被父母親責罵,求學過程中被老師責罵,談戀愛時被女朋友責罵,出社會工作後動輒挨老闆刮鬍子,原來,三十多年來的生活竟有這麼多人在幫助我學習如何在這個社會中生存。

父母親的責罵是為了教導孩子的品格和做人處事,老師的責罵是為了增長學生的智慧,朋友的責罵是讓你了解為人處事、應對進退的分寸,老闆的責罵是讓你明夠清楚任務的目標和預期的水準,並藉由責罵來刺激你提升工作的能力,有一個比較好聽一點的說法,就叫「鞭策」!

  無人責備是一生的不幸,被罵才能了解別人的痛,克服責備的體驗,能夠讓人產生自信,況且能夠藉由責備,來讓人深思以及看清自己。有人罵你,表示你值得,因為那是他人對你有所期待,卻認為你不夠好,才會以責備的方式來提醒你。書中強調一個核心觀念—用「心」責備,對於被罵的人,要用心、認真的責備,讓他能夠明確知道自己錯在那裡,而挨罵的人也要心存感激,因為那是在教你如何做得更好。

  作者雖然是出家人,用了很多的佛喻和謁語來引述責備的觀念和原則,但讀來卻不像是傳道說法,倒像是以故事來作引喻,點出罵人和挨罵的藝術,而且極大的篇幅都是在談作者個人的自身經歷和體驗,有點類似傳記式的寫作,而目的只是在闡述一個簡單的概念:被罵。

轉貼博客來裡的目錄


無人責備是一生的不幸
被罵才了解別人的痛

第一章 責罵

被罵的理由,事後才了解∕動不動就發怒的孩子「被罵經驗」不足∕罵聲中的成長無關年齡∕為什麼我被選為高幡不動尊的住持∕難忘父親的告誡∕沒道理的叱責也有其必要∕人的一生在被罵中成長

第二章 以心責備

設身處地的責備∕嚴格,從愛出發∕說得太過火時該怎麼往下接話∕罵你,因為你值得∕再優秀的孩子也要在被罵中成長∕不容許「睜隻眼閉隻眼」的現代∕「慈父悲母」意義下的嚴格與慈祥∕父母的意見就像茄子開花,每朵都有每朵的價值∕父母應以「老」自尊∕責罵也好、讚美也好,最重要的是陪伴

第三章 認真責備

第一個鐘頭教我師徒之道的師父∕師父的責罵是「教導」∕食物是施來的,不得有一點浪費∕不在事後翻舊帳∕「挺直胸膛罵人」的真意∕「默認」也是一種讚美∕人生一期一會,所以「笑著別離吧」

第四章 責備不動怒

「當場立即」是責罵的原則∕不得強迫別人道歉∕爭執的導火線幾乎都在「第一句話」∕無言的責備最是恐怖∕萬般叱責比不上母親的淚∕不動菩薩的戒惕面容,乃為導正眾生∕不動明王般的責備力量,必能傳至對方心裡

第五章 以身責備

掃除勝過百次說法∕做一個不為得失、不求道理的人∕年輕人成長端賴豐富的社會經驗∕莊嚴,為小僧的第一要務∕「由形而入」收斂孩子的心∕「五觀之偈」喻示真正的飲食教育

第六章 自我責備

滋潤參拜者的心靈是吾寺的使命∕「千羽鶴事件」提醒我對人當有體貼之心∕驟聞秋雷響,先師忌日時∕教人責備自己的教育

第七章 眾人的責備

被鄰居伯伯責罵的幸福∕只能從外人身上學到的東西∕罵人、被罵都有所學習∕克服責備的體驗,令人產生自信∕不要剝奪孩子「被罵的幸福」

後記

2010-04-26

[工作]主管多是爛好人!

  記得去年在某家餐廳用餐時,隨手翻閱一本雜誌時剛好看到這麼一篇文章。標題下的有段話是這麼寫的:「大多數的主管不願讓問題員工下車離職,表面上是對問題員工仁慈,但實際上卻是對好員工殘忍,更付出了整體團隊績效不佳的代價。」幸好當初有記下這段話,經過了好些日子,才能再次回味這句話的意涵。

  日前,某業務單位主管因不堪業務壓力煩重,託詞身體關係調離原職務。其實,實情大家都心照不宣,應該是他自覺無法順利達成上級交付的任務目標,加上老闆三天兩頭一直交辦工作下來,而底下的部屬又三不五時出個紕漏讓他背黑鍋,但偏偏他又是好好先生不忍苛責部屬,壓力積滿了當然也會承受不住。

  之前,曾經也有機會私下和他聊聊到這個情況,我好奇地問道:「為何不將內部作個調整,藉此淘汰不適任的部屬,補強業務承辦人的能力,好好整頓一番呢?」可他只是淡淡地道:「我也想啊!但是每個人都有意見,也都有不同的背景,難度實在很高。」我接著說:「可你是主管,要負全責,為了整體利益,勢必得要有所取捨,好比為了鄉愿而犧牲你自己。」

  回想當時的對話,當下似乎完全是站在一個主管的立場而論。如今藉著上面那段話轉換至另一個層面來看,對於問題員工的鄉愿與仁慈,確實對那些優秀的員工而言顯失公平。畢竟,大家都是立於同一個基準點,理應接受合理的對待,而且獎優汰弱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放任問題員工不處理,等同於鼓勵其行為,久而久之即會發生模仿和傳染的作用。

  在前一個工作職務時,也是基於這個理由,才會興趣轉換職務的念頭。畢竟,每天在同一個辦公室裡工作,朝夕相處,偏偏有的人就是分的業務量比人家少,而自己幾乎包辦了重要的工作,還得應付主管臨時丟給你的工作。可悲的是,一般人多半基於同僚情誼不敢向上反映(其實同僚之間也在鄉愿),如果再加上主管也視而不見的話,問題根本不會解決,只會讓那些累得半死的同仁每天在心裡怨聲載道,繼而影響工作情緒和水準。

  偏偏在公部門體系裡,問題員工到哪都沒人要,所以主管想丟也丟不掉,沒出大錯又不能直接淘汰(誰叫公務員有任用法的保障呢!),但大多數主管也沒在花心思來改正問題員工的問題,至多要求他安分守己,不要出事讓他連帶就好,於是,這種人到年底也至少還能拿個乙等,關係好的拿甲等也沒問題。

  如此情況,叫那些優秀而且每天案牘勞形的員工如何自處?「出走」幾乎是唯一而且不得不的選擇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情形於焉產生,等到再也找不到一個比較好的職位,周圍遇到都是問題員工充斥的環境,最後的選擇也只要「同流合污」了。因為,公務員有很強烈的從眾傾向,當同事幾乎都是選擇這種態度在工作時,當個異類是很容易會被排擠,甚而除名的。

  就這樣,為了不讓自己再委屈於這種環境,於是選擇轉換職務。但是,萬萬沒想到,因為轉換職務的關係,讓自己看得更清楚,更加透澈。原來,不是只有一個單位有這種問題,而是變成幾乎每個單位都有這種問題。天啊!那豈不是得看主管的心態,才有辦法決定是不是值得待呢?可是,目前的情況卻彷彿是上面所提到那位主管的際遇,選擇離開領導階層來讓自己遠離是非,沒想到,問題員工的力量已經擴展到如此的龐大!

2010-04-21

[工作]奧卡姆剃刀定律!!

奧卡姆剃刀: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12世紀,英國奧卡姆的威廉對無休無止的關於「共相」、「本質」之類的爭吵感到厭倦,主張唯名論,只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要領都是無用的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剃除」。他主張,「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就是常說的「奧卡姆剃刀」。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脅,被認為是異端邪說,威廉本人也受到傷害。然而,這並未損害這把刀的鋒利,相反,經過數百年越來越快,並早已超越了原來狹窄的領域而具有廣泛的、豐富的、深刻的意義。
  奧卡姆剃刀定律在企業管理中可進一步深化為簡單與複雜定律:把事情變複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複雜。這個定律要求,我們在處理事情時,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實質,把握主流,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尤其要順應自然,不要把事情人為地複雜化,這樣才能把事情處理好。

如果你認為只有焦頭爛額、忙忙碌碌地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那麼,你錯了。

  事情總是朝著複雜的方向發展,複雜會造成浪費,而效能則來自於單純。在你做過的事情中可能絕大部分是毫無意義的,真正有效的活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們通常隱含於繁雜的事物中。找到關鍵的部分,去掉多餘的活動,成功並不那麼複雜。

  這個定律在公部門似乎還很常見。前些日子發生個夫妻感情不睦,做丈夫的千里迢迢跑到老婆的娘家理論,爭吵後失手將老婆以及岳母殺死,相當震駭人心的新聞。事後仔細探究犯案的動機,發現做丈夫的跑來理論已經不是一次,而且先前也曾報警處理,並申請保護令了,但是大家都知道按照標準程序受理,而後續的追蹤和關懷卻鮮少人注意。畢竟,「清官難斷家務事」和「法不入家門」的觀念已在執法公僕心中根深蒂固,短時間似難以改變。

  有趣的地方在於,老闆交待業務單位針對此一個案,研擬出具體缺失之處以及日後的策進作為,但簽上來的文案,卻夾雜了一堆無關緊要的處置過程、訪談心得和個人主觀臆測,遠離了老闆的本意,於是大筆一揮,刪減了過半的贅述。

  批閱後仔細看了一下,撰稿者仍然無法擺脫本位主義和規避之心態,以業務職掌的專業論述,加上現實環境上的諸多限制,才導致案件的發生,文句中擺明就是說案件會發生與我無關的感覺,卸責意味相當明顯。然而,對於策進作為卻是寥寥數語,制式化的加強宣導、巡邏、訪視,了無新意而且也看不出實際效益,違反了上述定律。

  不過,依個人的立場,倒是滿佩服撰稿者能夠把簡單事情如此複雜化的功力,洋洋灑灑、鉅細糜遺的將案件的來由始末詳細說明,還包括了事後引以為傲的與施暴者家屬訪談過程,而推論出施暴者「應」係感情遭受重大挫折下鑄成大錯,本性尚稱良善的荒謬結論。對一個殺妻和其岳母的犯罪者,如何能讓一般人相信其「本性良善」?

2010-04-20

[轉載]如何因應工作中的陷阱和挫敗!!

◎難題:你不知應該接受一份薪水優厚、卻不怎麼感興趣,或是另一份熱愛、待遇卻不那麼誘人的工作?

  蒂娜很小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對科學的熱愛,唸書時,每到自然課她就如魚得水。後來她繼續升學,直到大學化學系畢業。

她的第一份工作也和實驗工作有關,這是讓她最有歸屬感,也最能伸展抱負的領域。蒂娜不僅完成所有老闆交付的工作,還自動自發加倍做事,她是如此熱愛工作,一大早就去上班,留到很晚還不下班,就連週末都跑到實驗室加班。

    在這個職位做了幾年以後,蒂娜變得不安起來,因為這個職務的挑戰性,並未隨著她知識的成長而拓展。由於無法找到適合她的挑戰,蒂娜決定回到校園繼續深造。

   在研究所攻讀的蒂娜,學到了一種新的技術,這門新興的科學令她十分著迷,她寫的碩士論文便是以此為題。她發表的論文讓她聲名大噪,一畢業就接到好幾家公司所提供十分吸引人的工作機會。

      她接受了一家公司的邀約,因為他們讓她有機會應用所學,繼續進行商業性的研究。蒂娜很滿意這個職位,表現優異且績效卓著,她的工作為雇主帶來高經濟效益的技術突破,為了獎勵她卓越的成就,高層決定將蒂娜升為實驗部門的主管,這是一個收入豐厚、位高權重,但也肩負重責大任的職位。

   蒂娜在新的角色中負責管理其他研究員的工作,這是她第一次擔負管理工作,包括準備工作日誌,包括準備工作日誌指導績效評估,處理監督事宜、企畫等。她花在實驗室的時間減少了,留在辦公室處理公文、打電話、與人互動的機會卻增多了,另外還有冗長的會議,蒂娜最厭惡的就是開會。

   她開始懷念起過去的日子,覺得那時她是多麼的生氣勃勃又充滿了挑戰,金錢和名望已不足以彌補這個的遺憾。

--------------------------------------------------------------------------------------------------------------------

    每天都有許多困惑不安的人,魚貫進出心理治療師的診療室,因為他們根本拒絕接受人生的定律,你不可以吃著碗裡,還望著盤子,魚與熊掌是無法兼得的,這是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蒂娜既想要她所熱愛的有趣且富挑戰的工作,又想要升官發財,加薪、名望、權勢,她不可能全都兼得。

   我們太常庸人自擾,因為我們拒絕面對一個簡單的事實:世事不可能盡如人意。我們日復一日作繭自縛、陷入苦惱,因為追求一個願望,卻造成另一個願望無法達成,卻拒絕調整自己,接受這個事實。

   蒂娜的羅盤就是這樣壞掉的,它同時指向兩個背道而馳的方向,因此讓她感到困惑。蒂娜需要一個僅僅指向單一方向的羅盤,一個值得讓她繼續前進的方向。

※聰明人心法:清楚追尋的目標,決定優先的順序。

    曾經有個電視廣告,裡頭有位忙碌的職業婦女,開車接她的小女兒放學回家,她告訴小女孩:「我過幾天要離家出差。」小女孩流露出非常失望的表情,因為這樣母親就無法參加她在學校的戲劇演出。

    這位母親試著安慰女兒說:「你喜歡你擁有的一切,還有我們的大轎車,你也希望我們能住更大的房子,對不對?」孩子想了一下,然後回答:「我們真需要一棟更大的房子嗎?」

    這個孩子的問題其實並不幼稚,只是天真爛漫卻又一針見血,但在坦誠面對事實,必須從兩個無法兼得的渴望中擇一時,又顯得格外成熟。這就是聰明人的做法,他們誠實面對這兩種抉擇的結果,弄清楚哪個目標才是他們更冀望的。

    以撲滅油田大火而聞名於世的亞戴爾(Red Adair),他的公司在伊拉克軍隊被擊退時,曾奉召撲滅科威特的油田大火,他對這個重要的真理可是一點也不陌生。他是這樣說的:「人生不是『』事情做好,而是『努力把』事情做好。每項艱鉅的要務,都需要堅毅的意志力和努力,每個行動都能使人成長且更為堅強。」

    蒂娜很幸運,能嚐到實驗室工作和監督管理職責的不同滋味,並從中明瞭兩種工作的性質,讓她做出有憑有據的選擇。因為徬徨困惑得愈久,她就會變得愈來愈僵化,誤以為她可以兩者兼得,既能做愛做的工作,又可以享有她想要的許多附加邊際效益。

--------------------------------------------------------------------------------------------------------------------

        萊爾在大學時主修礦冶工程,一出校門就進入在家鄉頗具規模的一家礦業公司,他接受了這份工作,認為這是最理想的狀況,能和所有親友生活和任職於同一個社區。

萊爾工作非常勤奮,表現優異,升遷迅速,雇主對他的工作感到十分滿意,高層主管認為他是深具潛力的員工,可以接受更重要的職責。

在不同職位工作了七年以後,萊爾碰到一個難得的機會,位於南美一處新礦場的廠務經理出缺,是那裡的第二號人物。管理階層希望訓練萊爾,在未來的三至五年之內,讓他登上這座新廠的頭號寶座。

萊爾在考慮這個機會的時候,想到了其中的挑戰,身處異域的情境,還有他將會遠離友人和熟悉環境的事實。他的朋友和家人都清楚地向他表示,希望他留下來。

      你會追隨探險的腳步,踏入未知的領域,還是留在安全又熟悉的環境呢?萊爾必須選擇一個方向,他不可能左右逢源。聰明人的做法是自己做決定,不是讓別人幫他做決定。

    人經常想要兩樣背道而馳的事情,讓別人或外力幫他們做不同的選擇。每當發生這樣的事,這人就削弱了自己,因為他無法完全主宰自己的生活。這是萊爾的挑戰:身為成年人,他必須為自己下決定,找出自己的道路。

    萊爾的羅盤壞掉了,因為它指向安逸舒適的區域,總有一天會讓他陷入<落選者>和<早知如此>的後悔之中。萊爾需要一個能夠指引他通往自決目標的羅盤,而不是順從別人的意思。

在萊爾的情況裡,他所需要的東西其實很簡單,就是誠實,那是他需要強調的特質。他如果能捫心自問哪種選擇才是正確的路徑,就會走上正軌。萊爾如果表現得夠成熟,就會繼續茁壯。他應該從這樣的角度去考量:這是我的選擇,我必須自己去過的生活,我應該為自己做出正確的抉擇。我將選擇挑戰,這樣我才能突破熟悉安全的環境,揚名異域。

  在人生的旅途中經常需要面臨很多的選擇與抉擇,選擇學校、選擇工作,選擇情人、選擇朋友,每天都有不間斷的選擇題在等著我們;會猶豫、會迷惘,就是還不清楚自己所要的是什麼,如此一來很容易會迷失方向。如同文章裡所述的心法:清楚追尋的目標,決定優先順序。這樣一來,選擇的方向就清楚多了,凡事未必都能如心所願,但最重要的是有沒有盡力去把事情做好,因為得來不易的成果,才是讓人最珍惜和懷念的。

2010-04-18

[閱謮]全腦與學習!!

  許多父母都會為了孩子的學習和教導問題大傷腦筋,特別希望在孩子的早期成長就能夠刺激孩子的學習能力,避免輸在起跑點上。多麼沈重的負擔啊!學齡前的孩子應該是盡情地享受他的美好童年,而不是被一大堆的書籍和才藝課給壓得喘不過氣來。

  這本書可以釐清許多提早學習的錯誤觀念,從人類大腦的生理構造、腦內器官功能的運作談起,一直到人們最關係的記憶與學習問題,除了做觀念上的概述以外,並說明了如何正確有效的學習,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書共分三大部分,一開始先介紹大腦內的各個器官,及其負責之功能與其他器官間的關係、運作方式。如同讓你先瞭解一部電腦裡那個元件負責那個功能,例如硬碟就像是大腦皮質層負責儲存資料,記憶體則是如同視丘裡的立即記憶區般,讓資料做短暫的停留,CPU則是負責運算……,簡單又明確的讓人瞭解大腦的重要器官。

  第二部分則開始進入到大腦與學習的關係,從最基本的飲食和扯活作息,一直到如何有效開發腦內的學習功能,利用環境、音樂等等,以及令人關切的「記憶問題」,到影響學習的因素,均有簡單詳盡的說明。

  最後,則是用非常簡淺明確的文字,教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養成適合大腦開發和有效學習的習慣與環境,尤其是對語言的學習更有強化的說明。而對身為父母者,更用心的提醒孩子的教育學習必須注意的污染源,導正一些似是而非的學習觀念。對於孩子的學習,心中充滿疑惑和不知所措的父母,應該看一下書中的內容,應該就可以得到需要的解答了。

以下是從博客來轉貼的書籍資料:

前言:山裡的惡龍

第一部 認識神秘大腦
1. 腦大即聰明(大腦重量)
2. 頭腦壯壯(腦血屏障)
3. 語言實驗(缺乏愛的孩子,情緒腦受損)
4. 愛情恆久遠
5. 記憶的交響樂(嗅覺系統,杏仁體,海馬回,正腎上腺素,多巴胺)
6. 爸爸買給你(多巴胺,血清促進素)
7. 多頭馬車(壓力,下視丘,睪丸激素,催生激素,壓力荷爾蒙)
8. 小腦與學習(記憶,語言,注意力,情緒,肢體,解決問題的能力…)
9. 食物也會影響學習效率

第二部  潛能開發迷思
1. 全腦潛能開發(神經元,灰質,白質,樹突,突觸…..大腦結構)
2. 學習像海綿(視丘:訊息篩選)
3. 三歲定終身(腦神經刪除,髓磷脂,髓鞘,灰質,白質)
4. 音樂與學習(海馬回,邊緣系統)
5. 儲存記憶的抽屜(記憶)
6. 學習語言的敏感期(敏感期)
7. 快速記憶法(立即記憶,7+2)
8. 教養的污染源(鏡像神經元)

第三部  學習祕密基地
1. 最有影響力的污染源(前額葉,鞘化,杏仁體,眶額葉)
2. 睡得飽精神好(眼球快速轉動REM)
3. 懶得說話的小子(語言,布洛卡區域,維尼基區域)
4. 大家一起學美語(自然發音,)
5. 拯救記憶
6. 奇思幻想的腦子(記憶)
7. 我跟你交換條件(古典制約,操作性制約)
8. 生活即教室

後記

作者簡介

王秀園

美國辛辛那堤州立大學心理學碩士。曾任美國芝麻街兒童部與成人部教學主任、美國愛滋病防治中心(AVOC)義務輔導員、輔仁大學幼教推廣組情緒教育、認知治療、行為治療講師、臺北市家庭生活教育推廣協會心理諮商顧問。現為美國情緒教育與社交學習學會(C.A.S.E.L.)會員、美國多元智能課程研發協會(A.S.C.D.)會員專業心理諮商顧問、學術研究作家、腦神經發展訓練師,同時也是國語日報「腦子與學習」專欄作者。出版著作包括:《都是腦子惹的禍》、《兒童心理魔法書》、《人格十四心座》、《學習大革命》等腦神經訓練、心理學之類的書籍,共有十四本。

2010-04-16

[旅遊]迷濛中的山居—油桐花坊

清明節帶著一家大小到苗栗遊山玩水,本來打算帶小孩採草莓,但老婆、小孩都沒興趣,只好碰碰運氣順道到這知名的桐花景點來賞花。沒想到午後山中起大霧,視線不佳,但卻提供了極佳的氣氛。

望著妻小的背影,漫步在迷濛的霧中,有種雲深不知處的感覺。

不過,令人有點失望,花期尚未到,沒看到半朵桐花。於是,決定在這喝下午茶休息一下,享受山居攸閒。

桌上窗邊簡單的花飾,伴一杯卡布奇諾(老婆喝的)、一杯洛神花茶(我喝的,為了提神)、一塊堤拉米蘇和幾塊手工餅乾,滿足口舌之慾,也撫慰旅人勞頓的心……

窗外是一片迷濛,屋內卻是一屋子的花香和溫暖,沒有喧囂,只有靜靜的耳語低迴。望著窗外,即使沒有盛開的白色梧桐,卻也被霧色染成了白色世界,另一種不同的景色……

2010-04-15

[回憶]新酒第一彈—原聲音樂節

繼昨天介紹過市區的酒廠重新整理利用後,突然想到去年好像曾經去拍過一場活動,整理了一下照片,果然還留著,因為是夏天的活動,恰巧在旁邊的巷子吃晚餐時聽到熱鬧的聲音,順路帶小孩過去湊湊熱鬧。

活動的名稱是「原聲音樂節」,顧名思義,就是請一些原住民歌手、團體來表演。

到現場時看到戴愛玲在台上飆歌,猛然想起相機放在車上,於是又趕快折回車上拿相機,回到現場安頓好小孩後,拿出相機、架好閃燈,剛好唱完了。只能拍接下來的原住民樂團,印象中好像是台東來的,叫做「辣肉」……

主唱賣力陶醉的樣子,有點奇怪台東的原住民不是比較黑嗎?還是因為燈光的效果,看起來不麼明顯,可是怎麼連吉他手和Bass看起來也都是白白的……?

和我一樣湊熱鬧的人還不少,舞台前的廣場草地也算是人山人海,但還稱不上「萬頭鑽動」就是了!

旁邊還有一些原住民手工藝品的販售攤位,遊客也是絡繹不絕,夏天果然是熱鬧的季節啊!

2010-04-14

[回憶]舊瓶裝新酒-蛻變中的酒廠

在某日趁著老婆上課的假日,帶著小孩四處閒晃,來到市區這座從幼時記憶中就已經荒廢的廠區,也許是荒廢太久了,又位於市中心的精華地帶,看起覺得有點礙眼,於是這幾年又見到有相關單位在重新整理、利用。

這是它目前的名字,創意文化園區,還真想看看能發揮多少創意?多少文化?不會是酒國文化吧……

印象最深的,還是它前面這顆老樹。以前在圍牆外就曾多次窺視,如今將廠區與外界喧囂的城市隔離的那道牆已經不在,終於可以仔細端詳廬山真面目了。

連廠區內老舊的日式建築也重新翻修,不過修點有點過頭了,感覺不出那股年代久遠,充滿歷史的味道,人工美化的感覺太濃了,一點古早味都沒了。

2010-04-13

[生活]李小龍打桌球!!

看完以後,只能說現代的科技太進步了,也感嘆我們的中國武術真的是博大精深。不過,令人好奇的是,不知道有沒有辦法看得到黃飛鴻用無影腳來踢足球呢?

[行政法]行政法與主要法律關係!!

  在許多行政法的教科書裡,都會有這麼一個章節來說明行政法與其他主要法律之間的關係,而這裡所謂的「主要法律」,也不外乎憲法、刑法與民法等三者根本大法。不過,分析以往高、普考的考試題型,好像沒見過類似考題,也就是說出題率並不高。

  行政法與憲法之間的關係,常見的論述主要以「法源關係」、「補充關係」與「位階關係」三種。從法源關係的層面來看,憲法為根本大法,許多內容都涉及了行政組織或是行政作用,也就是憲法的規定可以說是行政法的法源依據。像是憲法規定了五院(行政、立法、司法、考試及監察)的組織和權限,以及中央和地方的權限等等。又因為憲法的規定均屬原則性的規範,必須由行政法來訂定更為詳細的規定補充,方能落實,此即前述的補充關係。而位階關係,即依據法律之位階,憲法之位階高於法律,行政法不能與之牴觸,否則為無效。

  如果用比喻的方式,可以形容行政法與憲法為主僕關係。憲法是行政法的老闆,而行政法是受僱於憲法,老闆負責訂策略、立目標,然後交給部屬負責執行,所以,老闆交待什麼工作,就得執行什麼工作。老闆有時只交待一個簡單的想法或概念,部屬就應該負責把任務具體化,最後獲得具體的成效。而且,老闆的指令,部屬是不可以違背的。

  至於行政法與刑法的關係,理論上視兩者為平等關係,而探討的重點則在於兩者之間可否「準用」與「適用」彼此的規定。簡單來說,刑法講求「罪刑法定主義」,非依法律之規定不得處罰,而在行政法卻稱之為「行政罰法定主義」,其實,兩者的意義是相通的。

  一般人之通念認為,徒刑、拘役或罰金等拘束人身自由或處分財產的處罰,應該只在刑法中規定。但是,在行政法中亦有涉及如前所述的刑事性質的規定,其名稱為管束、罰鍰、怠金……等,而集會遊行法等其他法律甚至也有規定有期徒刑的處罰。因此,此類的處罰在學理上稱之為「行政刑罰」,並且具有「刑事特別法」的性質,是可以優先適用的。

  除了自行訂定處罰外,行政法對於某些事件或是程序,有明文規定可以直接適用刑法的規定,避免浪費資源再另做規定。如果遇到沒有其他法律規定的情形時,也可以「準用」的方式來處理,以節省行政資源。

  可以自訂規定,也可以適用或準用,當然也會有「排斥刑法適用」的情形,簡單地說,就是將行政法視為特別刑法,針對刑法也有相同規定時,可以優先適用。不過,此種情形必須以有法律明文特別規定為主,以符合法律位階及特別法優先適用的原則。

  用先前行政法與憲法的主僕關係來延伸,可以將刑法視為行政法的同事,兩者一起為同一個老闆做事,對於與這位同事的工作方式,你可以有三種選擇:第一,不理他,自己做自己的;第二,他有的東西拿來借用,不用自己浪費時間再做一個新的;第三,則是如果和他就某些相同的事件或程序有重複的情形時,自己立個規定聲明要先用你的規定,將他的規定剔除在外。

  最後,行政法與民法,也如同上述與刑法的關係,著重在適用與否的問題。但是,光是能不能將民法的規定適用於行政法上,學理上即發展出諸如否定說、肯定說(又區分為直接適用說、類推適用說與有限制類推適用說)和折衷說等等。大抵來說,基於司法二元制度的差別(也就是公法與私法兩者的差別),行政法與民法的關係,可以簡化成適用民法的規定和排斥民法的規定兩種。

  就好比刑法是同事而言,民法可以看成是其他同業但不同公司的友人,適合自己的就拿來用,省得自己再浪費時間和心力去另立一個新的規定。至於,有爭議或是有共同利益的部分,也可以利用行政法的優勢(畢竟公法還是比較有利),另立一個特別的法律規定,將民法的規定排斥適用。

【參考資料】
陳志華等編著,2010,《行政法基本理論》,修訂三版,台北縣:空大,pp.76~85。

2010-04-12

[管理學]控制幅度!!

  一早,老闆開會前丟了個作業,要我找出那一本著作有提到「管理幅度」這個概念?他的印象中好像有看過文獻提到,最適當的管理幅度應該是六到七人。突然錯愕了一下,老闆應該是有好一陣子沒有突然出難題給我了,馬上應了一聲就逕自Google去了。

  但是,印象中好像在管理學中有看過「控制幅度」這個概念,卻沒看過也沒聽過什麼叫「管理幅度」啊?可是直覺認為兩者好像是同義詞。沒想到Google的查詢結果證實了我的直覺,但是,問題又來了,有那些著作or文獻有寫到呢?總不能直接向老闆說是wiki裡寫的,拿著master的文憑相之這般輕鬆地應付同樣也有master的老闆,應該沒那麼簡單吧!

  剎那間,想到吳定老師的那本「公共政策辭典」搞不好會有收錄,而且Google圖書裡也查得到,想說試試看運氣,BINGO,果真讓我猜中了,而且吳定老師也稱之為「控制幅度」,這下可以順利達成任務了。可是,老天爺似乎沒想要幫忙,遇到了個刺手的難題,因為權限的問題,無法列印……。

  正思忖著如何解決之際,好死不死老闆也正開完會回來了,問起進度如何,我也坦白的回答:「找到了,現在正試著印出來。」沒辦法,只好利用螢幕擷圖的功能,把畫面貼到小畫家裡,再裁切、放大,接著列印出來交差了。

  對於「控制幅度(span of control)」的意義,吳定老師的解釋是:「指一個機關組織或單位的主管能夠有效掌握控制的部屬數量。」一般認為,如果控制幅度過大,將無法有效的實施管理及監督部屬。而傳統管理學派認為,主管的控制幅度最好以四至五人為原則;另外,行為管理學派則認為,控制幅度是可以擴大到二十乃至三十人;而權變理論的學者則是認為,主管的控制幅度,是因人而異的,須視各種情勢因素而定,像是領導能力及風格、部屬的能力及個性、工作性質及設備等。

  相當精簡的定義,但似乎好像講得不夠詳盡。下班回家後在書櫃裡翻了一下Stephen P. Robbins的組織行為學,講得就比較簡單明瞭,指的是「一個管理者能有效地指揮員工的個數」。而且,還是決定組織的層級多寡與管理者的數量,在相關的條件不變的情形之下,控制幅度愈大,組織也就愈有效率。

  書中舉了個例子,有兩個組織,都各有4,096個員工,其個別的組織層級如下:

  A組織               B組織

    1                   1

    4                   8

    16                  64

    64                  512

    256                 4096

    1024

    4096

  A組織的控制幅度為4(也就是主管的指揮人數為4人),所以層級總共有8個層級;而B組織的控制幅度為8人,而層級卻縮減為4級。在管理學的體系裡,組織層級愈多,代表著組織成本增加,以及訊息傳遞時間的速度愈慢,是非常不利的環境,而導致近來倡導「扁平式組織」的設計。

  以上述的例子而言,簡單來說,控制幅度最大,對組織而言應是最有利的設計,但是否為最有效率的設計,則未必具有關聯性。畢竟,得視主管的控制幅度是否為有效的管理,有學者認為管理者的部屬最佳控制人數在六人以下,因為超過六人,即須與更多的部屬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方能達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參考文獻】
Stephen P. Robbins著,李青芬等譯,2006,《組織行為學》,第11版,台北:華泰文化,pp489~490。
吳定,2006,《公共政策辭典》,3版,台北:五南,p109。

2010-04-11

[閱讀]10.10.10-改變你生命的決策工具

  這本書是當初買了好幾本天下出版的書籍時的贈品,花了兩天的零碎時間就看完了。和一般的勵志書籍一樣,就是引用一些個人或週糟的親身案例,來強化說明作者所發明的決策工具是如何的好用。

  作者Suzy Welch是前奇異總裁Jack Welch的老婆,知名的新聞工作者、作家及演講者。她是《歐普拉雜誌》的「工作及生活專欄」作家,也是《歐普拉快樂大書》的撰稿人之一。她目前擔任波士頓巴布森學院「女性領導力中心」的駐校講座。Suzy是四個孩子的母親,之前曾擔任《哈佛商業評論》總編輯。她與丈夫Jack Welch共同撰寫了全球第一名的暢銷書《致勝》。

  作者來歷顯赫,相信書中的內容應該也不是泛泛之作,以下是博客來寫的簡介:

    在今天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幾乎每件事都需要「優先處理」;資訊超載、選擇多到令人不知所措的情況下,我們很容易就會被直覺、壓力、經驗拖著走。我們做了正確的決定嗎?還是一再被迫違背初衷,受當下的情境所掌控?

10.10.10是一種全新的決策流程,也是你重新掌控自己家庭生活、感情生活及工作的重要工具。這個決策流程非常簡單明瞭、直接、透明。事實上,當你面對一個難題時,只需要問自己三個問題,就可以啟動這個流程:這項決定在10分鐘後會帶來什麼後果?10個月後呢?10年後又如何?

透過細數自己以及許多10.10.10實踐者的生命故事,蘇西.威爾許讓我們清楚看到,探究我們的決策在不同時程下所可能帶來的後果,可以將我們潛意識中的想法、恐懼、需求、慾望都逼出檯面,幫助我們確認並活出自己內心真正的目標與價值觀。

10.10.10的適用範圍非常廣泛。無論你是大學生、家庭主婦、企業主管、政府官員、或創業家;也無論決定的大小、是經常性或突發性,10.10.10一再證明它能夠有效地改變我們的生活。它是一種可以幫助我們在混亂中找出秩序、以喜悅取代罪惡感、將困惑轉為思路清晰,並可以大大改變我們生命的概念。

  可能是心理勵志的書看太多了,有種食之無味的感覺,好似缺乏令人為之一振的主題,雖然作者使用的決策工具確實算是新奇的概念,而且內容陳述也極奇簡單易於明瞭,沒有太多、太深的理論陳述,10.10.10所代表的意義,可以說是預測10分鐘、10個月及10年後的結果,延伸其義,也就是預測做成決策之後,短期、中期以及長期而言,對自己所帶來的可能後果,藉由預測、分析和評價三種不同時程的後果,來決定自己所採行的行為決策。

  也許,就是因為太簡單了!讓人無法認同這是一種新奇的決策工具,因為感覺上好像自己以前的決策模式也有採用這種方法,或者是別人應該也曾經用過。但是,從另一種層面來看,或許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在於決策並非如同一般所想的那麼複雜,也可以如同書中所舉的工具如此簡單的加以評量,來縮短自己的決策流程和解決抉擇的困擾吧!

2010-04-10

[旅行]小徑巧遇四月雪!!

  終於盼到好天氣了,一早就帶著兩個寶貝出門吃早餐,今天老婆大人要上課,又得輪值當超級奶爸了。太陽緩緩升起,但雲層卻也滿厚的,而且層次滿漂亮的,幸好有帶相機出門,碰碰運氣看看是否會遇到好景色。

  吃完早餐後,帶著兩個小鬼到太昌山腳下的「日光步道」散步,走著走著便被眼前的景色給吸引住了……

想不到在這種地方也會遇到油桐花,雖然無法和西部幾個著名景點正在盛開的景色相比(一直對月初到苗栗油桐花坊但卻沒看到半朵油桐花感到扼腕),但也令人感到些許的驚許,可以一賞桐花之美,順便讓小孩玩樂一下。

整條步道也就這麼一段不到10公尺的地方,就那麼幾顆,看樣子似乎是剛開始開花,還未到盛開的時期,頭上不時有一、兩瓣桐花緩緩飄落,腦裡開始浮現盛開的景象,要是公所能想辦法多種幾顆樹多好,豈碼弄個50公尺的桐花步道,那樣子拍起來就更有美感了。

小孩也很好奇地拿起地上的桐花把玩著,這也是他們第一次看到桐花,還以為是從地上長出來的,直到我指著頭上的樹,才曉得這花是從「天下掉下來的」!

這就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花」,一看就知道樹齡也不久,花期應該可以撐到五月吧!

掉在地上的樣子,還真的有點讓人誤以為是從地裡冒出來的。也許是人煙罕至,沒有被人、車踩踏過的痕跡,而且玩了十幾分鐘都沒半台車出現,相當清靜。

兩個小傢伙玩得不亦樂乎,掉在地上的花也可以玩得這麼興奮。也幸好他們玩得這麼高興、這麼忘我,不然那能輕鬆在旁邊拍照!

雖然擠不出時間到西部去看著名的四月雪,但在這清幽的山腳小徑裡,竟能有幸遇到如陣雨般的四月雪,稍稍撫慰了月初期待相遇而未相見的遺憾……

2010-04-07

[閱讀]創意達人的筆記本活用術!

  這是昨天中午逛書局所買的書籍的其中一本,花了一個下午就看完了,內容簡單,一看就懂,主要是講述作者平時寫筆記的習慣,在駐外十幾年工作生涯所帶來的種種效益,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應用的實例。

  這也是一本名符其實的工具書,主要由作者以自身寫筆記的習慣和方式為主幹,有時旁徵博引一些自身或他人的實例作為強化或印證,來說明寫筆記對其自身和其家庭的莫大功用,並且以「工作」、「生活」和「學習」三大主軸,強調以一本筆記本來貫通。

  與其說是方法,不如說是以作者自身實踐的途徑來介紹寫筆記的功用來得貼切一些。因為感覺內容太過於強調作者自身的實施方式,而對於實施方法或者是原則並沒有太多著墨,所以才會覺得「很簡單」。

因為引用博客來的圖,稍微看了一下,這本書出版也有一段時間了連書評都沒人寫,不太像是一本銷售量還不錯的書應該有的情況,也有可能是台灣不太有人閒著沒事寫書評吧!

  從書中的章節安排看來,除了筆記本的使用之外,作者還使用類似置入性行銷的手法,大篇幅的談論其自身所發明的「創意馬拉松」思考法。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會覺得花一本書的錢可以學到兩種不同的概念。但我的感覺卻是,兩種概念都是點到為止,並沒有針對內容深度去介紹或講述(至少該有一項吧!),和閱讀前的期待有點落差,而且對自己能夠實際應用到的技法也不多(因為有些已經知道了),彷彿是個人札記類的作品。

轉貼自「博客來」的大綱:
■整合筆記本
●核心內容:自訂(例:日記、構思、感想,以及詩詞、素描、散文等創作)
●多元資料庫:構思、日記、備忘錄、行事曆、通訊錄、
雜誌資料庫、剪貼簿、會議紀錄、家庭收支簿、素描……

●職場
提升工作績效
◆商務備忘錄
◆會議紀錄
◆工作日誌
◆研習筆記
◆出差報告書
◆海外赴任筆記
◆旅遊指南的草稿
◆外文學習筆記
◆工作計畫書

●學校
提升學業成績
◆寫作練習本
◆預習筆記本
◆複習筆記本
◆錯誤研究筆記本
◆期考對策筆記本

●人生
提升知性能力
◆「創意馬拉松」構思筆記本
◆馬拉松系統日記

作者簡介

(木通)口健夫(HIGUCHI TAKEO)

1946年生,京都人,大阪外語大學畢業後,進入三井物產工作。

二十年來,派駐海外地點涵括非洲、中東∕近東、東南亞、南西亞等地,2004年離職。擔任貿易人員期間,設計出如何使用筆記本的全新創造力培育法「創意馬拉松(Idea Marathon)構思法」,獲得海內外一致好評。

目前,為普及「創意馬拉松」,成立IMS研究所,並擔任所長、以及大阪工業大學、電氣通信大學兼任講師。有關構思法的主要著作有《企劃源源不絕的創意馬拉松)構思法》(日經商務人文庫)、《將想法變成事業的筆記本活用術》(PHP研究所)、《馬拉松系統》(日經BP社)等。

2010-04-06

[閱讀]頂尖記憶力!!

現在速讀的功力已經練到駕輕就熟了,上個星期只花了兩個早上看完(2 Hours),作者Douglas J. Mason & Spencer Xavier Smith是美國的腦神經醫師及大學教授,針對腦部對於「記憶」功能的活動和相關知識,整理成文字出版。

  全書篇幅也不多,大概只有百來頁左右。文字淺顯易讀,整篇主題圍繞著「記憶」活動的三個階段—「編碼」、「儲存」和「提存」等要素。按步就班介紹三個要素的概念和形成,最後也對各階段提出一些簡單且具體的作法供讀者參考,不像坊間一堆工具書寫一堆由簡到難的各種作法,然後要讀者自己參酌使用,也看不出來孰優孰劣,只有讓人覺得必須每一種都試才知道效果的感覺。

  目前的閱讀已經偏向於「目的取向」,也就是需要用到的才會讓人有動機去看書。本書從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毛病,像是忘記鑰匙擱哪兒了,記不起約會的地點了,剛背過的單詞馬上就忘記……等等,擴大延伸談到阿茲海默症的預防,符合潮流趨勢的手法。

  不單單只是提升記憶的方法,書中有兩個章節提到有助於記憶力的食品和藥物,而且鉅細靡遺的介紹成分、效果和副作用,有點像是醫藥用書的寫法,但是不會讓人覺得深奧難讀,只是有很大的部分僅是稍微掃過一下而已,因為有些食品不常見且太昂貴,而且藥物坊間又不可能隨便拿得到,必須要有醫師的處方箋,況且自己離阿茲海默症似乎有很遙遠的距離,所以,看看就好。

  看完後的感覺有點小小失望,以為書裡會寫很多如何提昇記憶的方法,或是如何強化腦中的記憶,但卻沒想到作者的功力把這些都寫得如吃飯一般平凡簡單,如同功夫大家將路數化繁為簡,使讀書可以很容易的將之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就會不會忘記吃飯一樣簡單。

2010-04-02

[觀察]從校園掌摑事件看公理正義!!

  已經好幾天看了報紙對於某校老師連續掌摑學童九巴掌,繼而衍伸受害家長與同班家長間之對立,以及學校與多數意欲挽留打人教師的陰謀論。用「陰謀論」的字眼是個人主觀看法,因為從家長事先準備好的紅布條,以及校方主動召開的「親師會」等動作,均非一日可即,顯然可以看出是屬於預謀的行為。

   首先,目前的校園禁止體罰是「眾所皆知」的政策,家長、老師、學生都知道。老師違反規定動手體罰即屬於錯誤行為,違反規定接受處罰,乃屬天經地義,不然規定的存在有何必要?更何況身為人師,本應以身作則,犯錯而不受罰,何以教人?

  其次,體罰已是違反規定,掌摑「九巴掌」,即屬「不當」。老師糾正學生的逾矩行為,也是天經地義,亦是職責所在,但糾正、管教仍應適度,採取有效且適當的手段,捨棄其他手段而直接施以體罰,其行為已經欠缺正當性,更連續對幼小孩童連續掌摑九巴掌,客觀來看不當管教行為已屬重大。

  法律及規定對於違犯者均有施予處罰之規定,何種行為該當行種處罰,均有明文,目的即在維護公理正義及社會秩序。整起事件,未發現學校對該起事件的明確處置,直到家長提告後始開始有對應之作為,且該作為非屬應有之作為。這即是目前學校對校園體罰事件的處理態度,通常是等到家長找到學校來,學校才會知道,也是最後知道。

  由此可見,老師如有不當體罰學生的行為,除非有學生向家長反應,而家長再告訴學校,才有可能將行為浮現枱面。不然,若學生心生畏懼,或家長不予理會,此無人理會不當的體罰行為。學校責任何在?老師責任何在?難不成學校都是處於被動的地位嗎?

   尚且,即使家長反應,學校的第一動作均採「息事寧人」之作法,儘量安撫家長的情緒,而對老師的處分,則是略予薄懲,難怪不些不適任教師能夠安穩教到退休,教不好大不了導師不做,改做科任,不用帶班還比較輕鬆。

  好的老師當然也有,但是會連續掌摑孩子九個巴掌的老師,會是「好老師」,個人無法認同,試問誰會對自己的孩子連續掌摑九個巴掌,讓臉腫到那種程度?書教的好不見得人品好,更何況以目前家長對老師的衡量標準,第一項通常是孩子的成績為重要參考。再來就是老師和家長的互動,或是對孩子的照顧。將心比心,只要孩子成績好,老師又不時誇讚自己的孩子,會有那個家長認為這位老師不好。

   在家長們本該是佔在同一陣線,為自己的孩子所受的教育品質嚴格把關,但今天卻反過來彼此互相對立?別人的小孩不乖被打活該,老師沒有錯,那不變相鼓勵老師可以體罰「不乖的小孩」!如果依照這個邏輯推論,不乖的小孩被打後都一個一個離開,那豈不有一天輪到自己的小孩嗎?

  整起事件,可以說是許多個人私利的糾結,受害家長想要為孩子討公道;其他家長怕換老師影響孩子的教育;學校為了校譽和人情而偏袒施暴者。回歸公理正義的層次,維護學生受教的權利,貫徹國家的教育政策,依照規定處置即是最適當的處置方式,也就不會衍生其他枝節。學校不是為了維持老師的生存,也不是為了迎合家長的要求,而是應該為了孩子對學習和人格養塑的需求而存在,重點是孩子的權利,不要再利用孩子做為成人間利益爭鬥的工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