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31

[生活]最後一天!!

今天是2009年的最後一天,不用上班(因為老闆出差)、不用帶小孩(送去上學了)、晚上也不用跨年,慵懶的吃完了早餐,把這學期的作業改好,接著把成績上傳,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中午。人就是如此,有事情做的時候總是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

  下午到東大還書時,查了一下今天自己的借閱紀錄,今年總共借了53本書,扣掉4本還沒看,7本是借來給老闆寫論文的,算算總共看了42本書,頓時有股自傲的滿足感油然而生。

  回家的路途中,稍微想了一下一整年的經歷,調職、生子、考試、教書、……等等,不算忙碌也稱得上充實,只是老覺得少了點什麼的感覺。老婆進修後,帶小孩的時間也就多了,相對的享受天倫之樂的時間也多了,頭痛的時間也多了,白頭髮都多了幾根。

  想想今年的心力似乎花在家人和教書的時間上多一點,對工作上的投入程度似乎相對弱了些,可能是目前的工作型態熟稔了以後,感覺上沒出太大的心力就游刃有餘,想起來覺得有點慚愧。但反過來想卻又令人欣慰,表示自己工作上的能力又有了精進,應該算是件好事才對。

只不過那「少了點」的感覺一直縈迴心頭揮之不去,彷彿在說著:「你今年有點混喔!」確實,自從擔任老闆的秘書工作,不用再辦那些瑣碎的業務開始,總覺得自己空有一身專長卻無發揮之地,看著別人簽的公文錯誤百出,卻礙於身分、職掌不便多加批評,免得落人口舌。

  看來,這次的倦怠症狀似乎來得有點早!但自從這次的職務歷練之後,也讓自己的眼界更開闊了,站在首長的身邊可以學習用領導者的視野去看整體的組織運作,政策規劃,以及現實面的官場百態。不過,卻也苦了自己,看得太多太透澈,也發覺這個組織裡似乎再也找不到可以讓自己發揮的職務,可以讓自己更精進的主管來學習(因為充滿太多彼得定理的人)。展望未來,只希望能再遇伯樂,不然,就得再繼續獨善其身了……。

2009-12-29

[生活]2009年剩下的日子!!

進入倒數的階段了,剩下3天的時間,到底還能做些什麼呢?看完了下面的Slide,才發覺自己今天還有好多事沒做,不曉得剩下3天的時間來不來得及……

2009-12-28

[生活]瑪法達2010星座運勢大預言!

再過幾天即將邁入新的一年了,看了一下自己明年的運勢,工作可能沒像今天這麼如魚得水,但幸好有偏財運,反正本來也打算休息充電一下,剛好順勢而為,這就是有一失必有一得,只希望這個預言能真的準確。

2009-12-27

[笑話]這個人真毒!!

大學同學mail給我的一則笑話,看完後睡意全消了!

有一天早上,我搭捷運時上來了一位漂亮的小姐,

她在我旁邊的一個座位坐下,忽然又想起忘記擦一擦,

於是又站了起來,從包包裡拿出面紙,很認真地擦拭著座位 .

擦完之後正準備坐下,誰知道尷尬的事發生啦,她放了一個屁..

小姐若無其事的偷瞄著我.

我是正人君子,不會嘲笑別人,尤其是這麼漂亮的小姐 .

我也若無其事的對她說:

小姐,妳真愛乾淨!擦乾淨了還不夠,還要再吹一吹喔!

2009-12-25

[公共治理]未來發展

  臨睡前才突然想到明天上課的教材好像還沒po上來,趕忙把檔案上傳。不過上來後嚇了一跳,今天的人數暴增,似乎還滿多人期待的,但是我猜應該有超過一半的人是為了看前天po的那篇「豬的考績」吧!

   不過,這是這學期最後一堂課了!對那些學生而言,考完試後應該算是解脫吧!不用再繼續遭到這充滿理論又不知如何實際應用的陌生課程蹂躪了。看完整本書,真的很佩服著者的用心和知識的廣博,但可憐的是那些工作多年卻初次踏入公共領域的學子,在忙碌的工作之餘還得面對這看似艱澀又不知有何用途的書本,難怪上課時看到桌上擺的幾近全新啊!

   學生可憐,當老師的也不太輕鬆,還得想辦法找一些個案、實例,設法套用課本所提的理論基礎,只為了能在授課時讓學生有個初淺的輪廓,但說真的,這實在不是很簡單的事,難怪今天有位老師看了我的教材簡報後打電話給我,直呼我真不可思議啊!

教材瀏覽連結

2009-12-24

[書摘]影響理性決策的錯覺—適應性效應

   一般人總是會覺得遇到好事情會讓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感到快樂,但事實上非並非如此。像是人們覺得升遷、加薪、買豪華的車子都會讓我們非常快樂,而且都會為此高興很長一段時間,但實際上,過沒多久就會很快產生適應性了。

   這就是典型的適應性效應表現,而「適應性」指的是人們對外界環境的刺激反應逐漸減弱的現象。適應性效應說的是人們常常低估了自己的適應能力,從而高估某些事情在一段時間之後對自己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這種錯覺很容易影響人們做出理性的決策。像是一個人嚮往墾丁的夏天,可以自在的在沙灘享受陽光、慢跑、游泳……等,毅然決然地搬到墾丁去,等到如願以償之後,過沒多久,竟然發現自己在這裡沒有半個朋友,嚴格說起來,應該沒有是認識的熟人,可以分享快線的感覺,可以陪你吃飯、說話、聊天。本來以為搬到自己嚮往的地方生活後會感到開心,但事實卻是開心沒多久,卻受不了一個人的孤獨和寂寞。

   另外一種常見的例子,就是我們偶爾會低估自己適應不利環境的能力。像是當初高中畢業時,大學聯考上了國立大學,同時也考上了警察大學,自己本來對從事警察工作沒什麼興趣,但是在家人的期盼和現實上的考量,只好硬著頭皮遠赴他鄉。一開始的軍事訓練對自己沒抱持多大信心,但現在已是畢業十年官拜二線二星的中階警官。又如同當初被上級指派擔任派出所所長時,突如其來的消息所感受到的是震驚和惶恐,壓根沒心理準備,但也莫名其妙做了近二年三個地方的所長。

  這些都是當初始料未及的,其實,事後想起來,人的適應性是非常強韌的,而我們常常無法想像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有多大。又好像有時候很多人在失戀後會覺得痛不欲生,感到人生沒什麼希望了,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感覺就漸漸變淡,先前的痛苦感覺已不復存在,甚至又開始尋找另一段新的戀情。

   人們對物質性事物的適應性非常強,只是我們都忽略了這一點。通常我們以為改善了生活中的物質條件會帶來永久的快樂,其實並不然。像自己原來一個人住在三、四十坪的公寓,一個人生活自由自在,父母、家人偶爾過來同住也不會覺得擁擠。等到婚婚生子後,人口逐漸增多,開始計劃換個新房子,要有很大的空間,全新華麗的裝潢和舒適的傢俱。等到錢花了以後,一開始覺得自己很幸福,尤其是有朋友來家裡做客,對你美輪美奐的佈置大加讚賞的時候,多會對自己的選擇更加高興。但是,日子久了以後,感覺漸趨平淡,而當你想到要打掃六十幾坪的三樓半透天厝時,你可能就會開始覺得後悔為什麼當初房子買那麼大了……。

   但是,我們對於精神層面的事物,適應性就沒那麼強烈,而且腦海裡的記憶不是輕易間能夠消磨掉的。回想這一年間自己到過那些風景名勝遊玩,和哪些久未見面的故友相遇,腦海裡隨時能夠喚起當時的情景,甚至還能感受到當時的感覺,卻記不得自己買下名牌包或夢想已久的衣服時的歡樂。

   按照這種邏輯,應該要意識到自己對物質性事物的適應性,短暫的快樂只會讓你的荷包縮水,與其同樣都是花錢,寧可把錢多花在和精神相關的事物上,把那種快樂愉悅的感覺能夠長久的留在腦海裡。就像是如果突然中了100萬的樂透彩獎金,與其拿來買部高級的名貴轎車,還倒不知帶著老婆四處旅行,週遊列國去來得有意義些。

※本文參考自奚愷元著,2006,《別當正常的傻瓜:教你如何明智做決策》,初版,台北市:久石文化。

2009-12-23

[工作]豬的考績!!

一則描繪現實生活中上班族所面對的各種不平情況,非常寫實而且令人心有戚戚焉!

2009-12-22

[書摘]又是一個陷阱:比例偏誤

   假設某天你在逛街的時候,在甲商店看中一個售價200元的鬧鐘,而你想起家中的鬧鐘剛好壞掉了,所以想將它買下來。但是,就在這時你又獲得消息,在乙商店有與你看中的這款鬧鐘相同的款式正在進行促銷活動,售價只要100元,可是兩家商店之間距離有10分鐘的車程,你是否會到乙商店購買較便宜的鬧鐘?

   假設又有一天你一樣在逛街,在兩商店裡看中一款鑽錶,售價是36,000元,而同一時間,你的朋友告訴你在丁商店也有賣同樣的鑽錶,售價卻只要35,900元,同樣的,兩家商店之間距離約10分鐘的車程,你是否會改去丁商店購買較便宜的那個呢?

   上述兩個假設的案例,一般正常人的選擇,在第一個案例中,大多會寧願花費10分鐘的車程去購買較便宜的商品;但是在第二個案例之中,則會讓人起不了太大的動機改去另外一家店。

   其實,不管是從甲店到乙店,或是丙店到丁店,同樣都是花費10分鐘的時間去購買較便宜的相同的商品,兩個問題都是等價的,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都相同,獲得的效果也都一樣,但是人們所感覺到的「交易效用」卻不相同。一般人會覺得,花10分鐘的車程去買一個200元降到100元的商品,會比購買36,000元降到35,900元的東西更加值得。

   這裡所指的交易效用是由於價格差額與實際售價的相對比例所引起的,也就是一般所稱的「比例偏誤」。正常人在消費時,通常會比較注意優惠價格的比例而不是其絕對值。如果想要少幾分正常、多幾分理性,應該只要考慮所能得到的優惠數額,以及你為獲得優惠所花費的成本。

  日常生活中很多類似的場合會讓人躊躇不前,到底該不該另外花一點時間或精力去換取較優惠的商品,但是,仍然會有許多不理性行為決策充斥我們的生活消費決定。像是寧可花一小時20元的停車費,也不想多繞幾圈找個沒有劃設停車格的位子來停車,卻不願多花一些時間到同一家銀行辦理轉帳,已省下那20元的跨行轉帳成本,唉……原來人真的是不理性的。

※本文參考自奚愷元著,2006,《別當正常的傻瓜:教你如何明智做決策》,初版,台北市:久石文化。

[書摘]交易效用偏誤!!

   小明打算買一套新的蠶絲被,大賣場裡有三種款式可以選擇:普通雙人被、豪華雙人被和超大號豪華雙人被。三種款式的蠶絲被原價分別為1,200元、1,500元和1,800元,而小明打算購買豪華雙人被。到了大賣場時,剛好正式減價促銷,所有款式的蠶絲被倍價一律降為1,000元,如果你是小明,你會買那款被子呢?

   一般人大多都會選擇購買超大號豪華雙人被,而非選擇當初原本預計購買的豪華雙人被,因為售價相同,但依照原本售價的折扣來換算,均會認為購買超大號豪華雙人被這個選擇比較划算。但是,高興沒幾天,發現超大號豪華雙人被很難打理,邊緣老是會垂到床角,不得不經常換洗。

   按照常理,我們購買東西應該衡量的是該物品所帶來的效用和其價格,也就是所謂的「性能價格比」,之後再決定是否值得購買。依據實用性,上述案例中三種款式的被子,應屬豪華雙人被所帶來的滿足程度最高,而且三種款式被子的價格均相同,應該購買豪華雙人被是最佳的選擇。但是,當我們在做購買決策時,還會多考慮另外一項因素:交易所帶來的效用。而所謂的「交易效用」(transaction utility),即是指商品的參考價格和商品的實際價格之間的差額效用,也有人稱之為「佔便宜效應」。

  一般人的思考邏輯是超大號豪華雙人被原來的價格是1,800元,現在只要1,000元,整整便宜800元,比買其他二款省更多錢,但卻忽略了自己實際上的需求和物品所帶來的效用。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的消費決策總是會受到一些無關的參考因素所影響,現實中我們總不可避免地會去比較物品的原價和現價,並從其間的差額中得到滿足,即獲得交易效用。這也是為什麼每次遇到大賣場或百貨公司的大減價促銷活動時,都會受不了誘惑而購買一些自己根本用不到或是沒有需求的東西,而其原因總歸來說只有一個,就是「便宜」。

   理性的決策不僅僅是對於同樣的問題給出同樣的答案,還應該是不受表面現象的迷惑,而真正考慮實際的效用。如果想要少幾分正常、多幾分理性,我們應當只考慮商品能夠給你帶來的真正效用和你為此所付出的成本。

※本文參考自奚愷元著,2006,《別當正常的傻瓜:教你如何明智做決策》,初版,台北市:久石文化。

2009-12-21

[書摘]非理性決策的故事!!

火車鐵軌和小孩

這個故事很有趣,讓我們對做決定有更深刻的認識。

    有一群小朋友在兩條鐵軌附近玩耍,一條鐵軌還在使用,一條已經停用;只有一個小朋友選擇在停用的鐵軌上玩,其他的小朋友全都在使用中的鐵軌上玩。這時火車來了,而你正站在鐵軌的切換器旁。讓火車停下來已經不可能了,但你能讓火車轉往停用的鐵軌,這樣的話你就可以救了大多數的小朋友。

    但是,那也意味著那個在停用鐵軌上玩的孤獨的小朋友將被犧牲掉。你該怎麼辦?或者就讓火車自己開過去嗎?讓我們停一下,想想我們會做怎樣的決定。

分析一下形勢…
仔細想想…
給出你的答案!!!

    (據說)大多數人會選擇改變火車軌道,犧牲那名在停用鐵軌上玩的小孩。無論從道義上還是情感上講,以一個孩子的代價來挽救大多數孩子的生命會是大多數人的理性決定。

    但是,你是否想過,那名選擇在停用鐵軌上玩的小孩顯然是做出了正確決定—在安全的地方玩?然而他卻不得不為那些選擇在危險的地方玩的無知的朋友們而去犧牲。

    這種進退兩難的局面每天都在我們的身邊發生。在辦公室、團體裡、政黨裡,尤其在一個民主的社會,少數人常常為了多數人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無論那些多數人是多麼愚蠢和無知,無論少數人多麼有遠見卓識。

    那個選擇不與其他在正在使用的鐵軌上玩耍的小孩被逐出局。在這裡,他被犧牲掉,沒有人為他落一滴眼淚。

    正確的決定是—不要試圖讓火車變道,因為在鐵軌上玩的孩子們當然知道軌道正在使用,如果她們聽到火車鳴笛,自然會跑開的。但如果將軌道切換後那個乖小孩必定慘死因為他從來沒想過火車還會開到廢軌道上而且火車軌之所以被廢一定是因為它也是不安全的

    如果火車被切過去了,整車的乘客可能被置於危險之中!在你試著用犧牲一個小孩的生命來挽救幾個小孩的時候,你可能是在用整車的乘客來挽救這幾個小孩子。

    我們都知道生活中充滿著艱難的決定需要我們去做,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匆忙做出的決定並不總是正確的。“記住,正確的不總是大家都支持的那一個……大家都支持的不見得總是正確的。”

記住:每個人都會犯錯;所以他們才會把橡皮擦放在鉛筆上

  現實總是如此,有時遇到這種進退維谷的窘境,可能得違背自己的良心或意志而做出相反的決定,也可以說為了維護特定人的利益而犧牲少數守規矩者的權利。但真正能正義凜然作出正確決策者實在是少見,這就好比目前某縣市副縣長任命案的爭議……。

2009-12-15

[轉載]誠實人必多得福。

   30年前,美國華盛頓一個商人的妻子,在一個冬天的晚上,不慎把一個皮包丟在一家醫院裡。商人焦急萬分,連夜去找。因為皮包內不僅有10萬美金,還有一份十分機密的市場信息。

    當商人趕到那家醫院時,他一眼就看到,清冷的醫院走廊裡,靠牆蹲著一個凍得瑟瑟發抖的瘦弱女孩,在她懷中緊緊抱著的正是妻子丟的那個皮包。

  這個叫希亞達的女孩,是來這家醫院陪病重的媽媽治病的。相依為命的娘兒倆家裡很窮,賣了所有能賣的東西,湊來的錢還是僅夠一個晚上的醫療費。沒有錢明天就得被趕出醫院。晚上,無能為力的希亞達在醫院走廊裡徘徊,她天真地想求上帝保佑,能碰上一個好心的人救救她的媽媽。

    突然,一個從樓上下來的婦人經過走廊時,腋下的一個皮包掉在地上,可能是她腋下還有別的東西,皮包掉了竟毫無知覺。當時走廊裡只有希亞達一個人。她走過去撿起皮包,急忙追出門外,但那位女士卻上了一輛轎車揚長而去。希亞達回到病房,當她打開那個皮包時,娘倆都被裡面成沓的鈔票驚呆了。那一刻,她們心裡明白,用這些錢可能治好媽媽的病。媽媽卻讓希亞達把皮包送回走廊去,等丟皮包的人回來領取。

    雖然商人盡了最大的努力,希亞達的媽媽還是拋下了孤苦伶仃的女兒。後來商人就領養這個失怙的女孩。她們母女不僅幫商人挽回了10萬美元的損失,更主要的是那份失而復得的市場信息,使商人的生意如日中天,不久就成了大富翁。被商人領養的希亞達,讀完大學就協助富翁料理商務。

   雖然富翁一直沒委任她任何實際職務,但在長期的歷練中,富翁的智慧和經驗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她,使她成了一個成熟的商業人才。到富翁晚年時,他的很多想法都要徵求希亞達的意見。

   富翁臨危之際,留下這樣的一份遺囑:「在我認識希亞達母女之前我就已經很有錢了。可當我站在貧病交加卻拾巨款而不昧的母女面前,我發現她們最富有,因為她們恪守著至高無上的人生準則,這正是我作為商人最缺少的。我的錢幾乎都是爾虞我詐、明爭暗鬥得來的,是她們使我領悟到人生最大的資本是品行。我收養希亞達既不為知恩圖報,也不是出於同情,而是請了一個做人的楷模。有她在我的身邊,生意場上我會時刻銘記,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什麼錢該賺,什麼錢不該賺。這就是我後來的業績興旺發達的根本原因,我成了億萬富翁。我死後,我的億萬資產全部留給希亞達繼承。這不是饋贈,而是為了我的事業能更加輝煌昌盛。我深信,我聰明的兒子能夠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

   富翁在國外的兒子回來時,仔細看完父親的遺囑,立刻毫不猶豫地在財產繼承協議書上簽了字:「我同意希亞達繼承父親的全部資產。只請求希亞達能做我的夫人。」

   希亞達看完富翁兒子的簽字,略一沉思,也提筆簽了字:「我接受先輩留下的全部財產──包括他的兒子。」

結局有點令人出乎意料,好像在看笑話一樣!

2009-12-14

[轉載]家不是放錢的地方,而是放心的地方

    那天他的心情很好,老總通知他的策劃方案通過了,客戶還要和他簽署下一套產品的策劃協議。為此老總特意批了男人3天的假期,讓他徹底放鬆一下。這是男人連續奮戰幾天的成果,他有點喜不自禁,下班後同事嚷著讓他請客,他欣然應允。待一幫人吃完飯、K完歌回來,夜已深了。

    他飄飄然地回家,進門、開燈、喊女人的名字,不應。一低頭,就看到了女人放在鞋櫃上的離婚協議書。男人發了懵,沒想到她會來真的。以前他們也鬧,但至多是她嘔氣不肯理他,或者跑回娘家住幾天,過後就自動和好了。可這次,女人顯然動了真格的,她已經把自己的東西打包帶走,協議上財產分割得清清楚楚,房子歸他,存款歸她,孩子也由她管,他每月出二萬塊的撫養費……

    他記起來,早上出門時,的確和女人拌了幾句嘴。女人讓他下午去開女兒的家長會,他說太忙,沒時間。女人就惱了,說:「你一天到晚就是忙忙忙,什麼時候把我和孩子、把這個家放在心上過?這日子沒法過了,離婚。」他說:「不就是一個家長會嗎?誰去不一樣?你別沒事兒找事……」

    是啊,有多大的矛盾呢?他是個事業型的男人,把工作看得比家庭重要。可那也是為了這個家、為了她和孩子能過上好日子,這也有錯嗎?可是此刻,男人站在這個清寂空落的家裏,第一次覺得,這個沒有了女人的家,實在稱不上家。他的成就,因為沒有女人的分享,也變得毫無意義。

    第二天,男人回家去看父母。因為一直忙,他好久沒回去了。父母看到他,都有些驚訝。父親問:「你那麼忙,怎麼有空回來?」他說:「公司給了3天假,回來看看。」母親盯著他的臉研究半天,緊張地問:「沒出什麼事吧?你媳婦兒和孩子怎麼沒回來?工作出差錯了? 和媳婦兒吵架了?……」母親一連串的問題讓他的臉發紅,是回家太少的緣故吧?這個本應該他常回來的地方,現在他回來反而顯得不正常了。父母很興奮,父親慌忙去買菜,母親留在家裏陪他聊天。

    母親拿來花生和核桃讓他吃,剛坐下,電話就響了。隔得老遠,他就聽見父親的聲音:「忘了跟你說了,給你泡的蜂蜜菊花茶在窗臺上放著,現在喝剛剛好,你趕緊喝啊小心放涼了。」母親掛了電話,端起茶剛喝了一口,電話又響了,還是父親:「咱家的水費是不是該交了?我忘了拿單子,你把編號告訴我,我順路去交一下。」放下電話,母親笑著埋怨:「你爸這人啊,就是事多,出去一趟,能往家裏打十幾個電話。那點兒工資,都給通信事業做貢獻了。」正說呢,父親的電話又來了,父親的聲音很興奮:「老太婆,你不是喜歡吃黃花魚嗎?今天菜市場有賣的,我買了3條,回去我親自做你最喜歡吃的清蒸黃花魚…」二十多分鐘裏,父親的電話接二連三地響,母親也不厭其煩地接。與其說母親在陪他聊天,倒不如說是陪父親聊天。

    他終於忍不住抱怨說:「我爸怎麼越來越瑣碎了?其實有些電話根本就沒必要打,回來再說能差多少?」母親笑著糾正他:「傻孩子,你爸的心思你哪裏能懂?他不是瑣碎,而是把心留在家裏,有牽掛有寄托,所以才會一個接一個地打電話。 他怕我跑來跑去接電話會摔跤,還專門把家裏的電話換成了子母機。你爸他人雖然在外面,卻把心放在了家裏,家裏事無巨細,他都掛念著呢。不要以為只要往家裏拿錢就行了,家不是放錢的地方,而是放心的地方,只有把心放在家裏,愛和幸福才會在家中長駐,你明白嗎?」他看著母親意味深長的目光,醍醐灌頂一般,剎那間醒悟過來。

    起自己忙起來時從不曾給家裏打過電話,甚至她打過來的電話也被他匆匆掛斷;想起自己陪上司應酬和同事聚餐,家裏的那盞燈一直為他亮到深夜,他卻從不曾想過女人的孤獨和牽掛;想起孩子都6歲了,多次要求他帶她去動物園、去遊樂場,他的諾言卻遲遲未能兌現……是因為忙,還是因為他從不曾把心放在家裏?

    晚上,他去接女人回來。女人猶豫著不肯回,他急急地跟女人解釋:「不會再像以前那樣了,我以前是忽略了你,忽略了咱的家,我以為只要源源不斷地往家拿錢,就能保證我們的幸福……我差點把愛弄丟了,以後我會把心放在家裏,把家放在心上,你願意跟我回家嗎?」女人沒有回答,卻慢慢地走過去,投進他的懷裏,哭了。是的,家是放心的地方,是盛愛的地方。忙,從來都不是理由,心在,愛在,牽掛在,幸福才會繁衍不息。

  所以,今天大兒子的生日,我們夫妻兩都請了一天假,帶著孩子玩了一整天,連他奶奶和大姑姑都陪著他,一群大人為了一個四歲小孩的生日玩了一整天,真的是累攤了。

2009-12-10

[生活]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

  今天下班時我那素食主義的老闆突然印了這篇文章給我看,待我看完後再對我說:「你還會想吃牛肉嗎?」我回說:「看完連肉都不敢吃了,何況是牛肉。」原來,我們吃了這麼多年的食物,都是在吃腐壞的動物屍體,難怪病痛這麼多。

以下是特地摘錄博客來網路書店對這本書的連載內容:

【編輯導讀】
美國人都不敢吃牛肉,我們真的要放寬進口嗎?/柿子文化編輯部
  最近,政府宣布美國牛肉大舉解禁,美國牛肉即將大舉侵台,除帶骨牛肉外,連內臟、牛絞肉也都棄守,導致人心惶惶,國內庫賈氏症權威陳順勝,憂心並痛心地表示,台灣目前並未有新型庫賈氏症(人類狂牛症)及牛海綿樣腦症(狂牛症)風險評估專家,如果將來有人感染上狂牛症,病理診斷還須送到美國、英國,台灣並無診斷能力,一切都只能聽美國的……
  柿子文化的長銷書《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Mad Cowboy),恰好與近日政府考慮放寬美國牛肉進口議題有所關聯,以下是本書的書介,以及書中有關狂牛症的問題整理。《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原著於1998年出版,作者霍華.李曼在美國經營牛隻畜牧業長達二十年,熟知整個畜牧及肉品產業不為人知的內幕;就在他事業巔峰之際,突然面臨可能半身不遂的健康危機,使他有了對生命深省的機會。他鍥而不捨的追查狂牛症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聯,發現了許多令人震驚的真相,並親身感受英國及美國政府處理狂牛症的鴕鳥心態,他更預言美國也將難逃狂牛症的侵襲;果然就在2003年,美國爆發了人類狂牛症──新型庫賈氏症(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簡稱vCJD)。他後來成為推動美國通過「美國有機食品生產條例」的重要人士。
  因為這本書,我們有機會了解更多狂牛症與新型庫賈氏症的相關資訊,也深信這對國人健康絕對相當重要。在此節錄本書中部分的重要觀點,或許可以讓大家對這項議題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除了可怕的狂牛問題,本書亦探討工業化畜牧和過度肉食與營養健康/飲食衛生安全/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的密切關係)
1.開放美國牛肉進口真的安全嗎?
  「狂牛症不僅能『跨物種』傳染,還能在人體內創造出新的變種病菌,引發足以破壞腦部並致人死命的新型庫賈氏症。」「世界衛生組織也同意狂牛症和庫賈氏症之間有所關聯的論點,他們推論這種新型庫賈氏症變種的發生,最好的解釋就是食用了由狂牛患畜製成的牛肉食品。」
  「患畜的肌肉組織確實能讓他種動物發病,這真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發現,因為所有人都忘了,所謂的肌肉組織,在經過適度切片與包裝後,就是我們所吃的肉。」美國雖然在2003年聖誔節期間才被確定為疫區,但是早在1998年時,這位身為美國畜牧業者的作者就已經提出警告:「美國目前還未有任何確認的狂牛症病例,但是每年都會有數十萬頭牛死於一種神秘的疾病——唐納牛隻症候群,這些牛都和馬西作實驗的小牛一樣,前一天看起來還好好的,第二天卻突然倒地死亡。」
  「這些牛大都被磨成粉末,然後再餵給其他的牛。這其中只要有一隻是狂牛症患畜,就可能傳染給數以千計的其他牛隻。」「如果政府能夠針對大量的唐納牛腦部切片進行檢測的話,將能更確實的估量我們的風險程度。不幸的是,我們的政府就像英國一樣,看起來並不急著揭開這個事實。」

2.有人認為吃到狂牛病畜而得到「人類狂牛症」(vCJD)的機率非常低,大約是百萬分之一以下,所以不必擔心?
  「近幾年美國庫賈氏症病例的數量尚未增加到引起關注的程度,但是由於庫賈氏症和阿茲海默症的症狀很相像,因此很可能有許多庫賈氏症患者,隱藏在近來明顯增加的阿茲海默症裡頭。庫賈氏症經常會和其他形式的痴呆症混淆,匹茲堡『退伍軍人管理局醫學中心』的醫師,曾對五十四名死於痴呆的病人進行解剖檢驗,結果發現其中有三人實際上是死於庫賈氏症」
3.如果牛肉真是庫賈症的罪魁禍首,那麼英國有那麼多人吃牛肉,為什麼沒有每年都爆發出大規模死亡?
  「庫賈氏症在人類身上的潛伏期大約是十到三十年,因此在一九九○前半年發病的庫賈氏症患者,很可能是因為吃了八○年代早期或中期的受感染牛肉,當時狂牛症甚至還未被檢測診斷出來。……只要是吃牛肉;可能還包括食用牛奶和乳製品的人都是危險群。」
  英國微生物學家理查‧拉席(Richard Lasey)更披露:「……大約二○一五年開始,英國每年都會有二十萬人死於這種疾病。」
4.狂牛症在全球的關注、防堵下,病例數已年年下降?
  「一九八九年,另一個政府委員會公布了第二份意見稍稍不同的報告,提出兩個更半調子的危機處理方法;一是禁止某些特定的牛隻內臟成為人類的食物,包括腦、脊椎、脾臟、胸腺、腸子和扁桃腺,沒有任何科學證據指出只有這些特定內臟會對人類造成危險,它們只是經濟價值最小罷了。另一個建議是,在未來二十年裡嚴密監控死於庫賈氏症的人數。換句話說,政府正在打的算盤是,要確定問題嚴重程度的最好方式,就是等著看會死多少人!要知道問題到底有多嚴重,更有建設性的方法當然是解剖牛隻驗屍並檢測其腦部,拉席一再提出這個建議都被英國政府拒絕,毫無疑問的,這是因為他們害怕可能出現的答案。」
  「至於其他的重要措施,就只有對依法通報狂牛病例的農人,提供該牲口市價的50%金額做為補償。對於這項措施背後的歪曲邏輯,拉席(他讓英國政府在整個狂牛危機中都感到芒刺在背)作了如下解釋:
  為什麼補償金只有屠體市價的一半?我想我知道答案。因為如果支付全額,農人們就會踴躍通報病例,這樣將會讓確認的病例數量大為增加,突顯出問題的嚴重性,引起民眾恐慌,而且,也會花掉政府更多錢。」
  「一九九四年四月,政府把對狂牛病畜的補償金降低為百分之二十,這當然是希望能減少狂牛病例的通報數目。」
5.有人說他曾親自走訪美加地區的疾病管理、肉畜等管理系統,因此不擔心會危害健康?
  「美國人從小的教養讓他們相信有人會為他們的食物安全把關,令人恐慌的真相是,負責確保我們食物品質的是美國農業局及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責任,這些官僚體系不但效率低落,而且其行事一向被認為不像公僕,反而更像是肉品及乳品工業雇用的員工。」
6.官員自己跟親人都是消費者,理應不會以政治考量為前提?
  「英國農業部長約翰‧古墨在一場公關活動上,極力想要在電視上餵他那四歲大的女兒吃一個漢堡,以證明這項食品的安全性,但是她連一口都不願意碰,真是給足了面子!」
7.牛肉是美國人動物性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他們勢必不敢輕忽 其安全考量!
  「有時我用來給牛接種的藥物,後來卻被認定對人類健康有重大危害而禁用,不過政府似乎永遠都願意和農畜事業全力配合,他們通常都會先確定藥品公司所列的問題藥物存貨都 已賣光後,才讓禁令生效。而這些禁藥只要落入農人手中,他們就一定要用到一滴不留才干休。」
  「如果你在牲口飼料中添加某種禁藥,那麼你必須面對的可能後果是,政府將會在二萬五千多份屠體中抽樣細查其中一份,而且不會針對所有的禁用物質來作檢查,只檢測極少數幾種禁藥成份。就算他們真的查到了某些禁藥殘留,而且也追蹤到生產這份屠體的農場,那會怎麼樣呢?違法農場主人最可能的得到的處罰,就是一封措辭嚴厲的警告信函。我從來沒看過有哪個農場主人,因為違犯了哪一條保護我們肉品安全的法規而大傷腦筋,因為簡單來說,所有的程序都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
8.若美國的風險管理的措施已符合國際規範與科學證據,而向我國請求輸入,我們是否就應予以開放?
  作者曾經在美國農業部的資料室中找到了一份疑似狂牛症的病例,但是當他申請備份這份文件時,這份資料卻不翼而飛了。


美國畜牧大亨都不敢吃自己養的牛肉!那你呢?
(摘自:《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柿子文化出版)
  我是一個第四代的酪農業者兼農場主人,在蒙大拿州一個酪農場裡長大,並且在那兒經營一家肉畜養殖場達二十年之久,關於這個國家的牲口是如何被飼養長大,肉類又是怎樣被製造出來,我可是知道得比誰都清楚。
如今,我是國際素食聯盟的主席!
  當然,我也曾經跟旁邊那個傢伙一樣熱愛享用我的牛排,不過,如果你和我一樣清楚知道這些牛排是由什麼變來的,以及它們會對你產生什麼影響,你大概就會和我一樣成為一位素食者了!還有,不管你相不相信,身為一個完全不碰任何動物性食品的純素者,現在的我比以往享受到更多「吃」的樂趣。
如果你是一個身在美國的肉食者,我想你有權利知道,你跟你所吃下肚的牛其實有著某些共通點,那就是——它們也吃肉!
  當一隻牛被屠宰時,它全身大約有一半左右的重量不會進入人類的肚子:包括胃腸、內臟、頭部、四蹄、角,還有骨頭和血。這些人類不吃的部位都被倒入牲畜處理的巨型研磨機中,此外,凡是農場裡發現生病的牛或其它牲畜,下場也是一樣,只不過病畜是整隻一起丟下去。牲畜處理是一個年營業額高達24億美金的產業,每年要處理2,000萬噸重的動物死屍。在美國,動物的屍體不論是被瘟疫蹂躝得多麼面目全非,或是被癌症折磨得多麼不成獸形,還是多麼極盡的腐敗骯髒,牲畜處理業者都會張開雙臂歡迎它們。除了農場牲口外,牲畜處理業者的另一個主要處理對象,就是安樂死的寵物——每年都有600萬到700萬的貓咪和小狗在動物收容所裡結束生命。最後,巨型研磨機裡的成員還要加上被動物防制機構捕捉並安樂死的動物,以及捕狗大隊沿街捕殺的犧牲者。
  1997年8月,牛隻海棉樣腦病變(即俗稱的狂牛症)疫情逐漸擴散,為了因應民眾日益高昇的惶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發佈了一項新法規,明文禁止用「反芻蛋白質」(以反芻動物煉成的蛋白質)來餵養反芻動物,因此,就這道禁令被實際執行的程度來看,我們再也不能把牛變成「同類相食」的動物了!牠們將不用再吃牛、棉羊或山羊的屍體,不過牠們仍然狼吞虎嚥著與自己同種的動物屍體所磨製的飼料,包括死馬、死狗、死貓、死豬、死雞、死火雞,還有牠們的血和排泄物。全美國9,000萬隻肉牛裡,大約有75%的牛仍舊被餵以動物屍身加工煉製的飼料來「加強營養」。在飼料中摻用動物的排泄物是非常普遍的情況,因為牲口業者發現,要處理他們產業每年所製造的1.6億噸牲口廢物,這是最有效的方法──阿肯色州的農場每年平均要餵牛吃超過50噸的雞糞。「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曾報導過一個阿肯色州的牧場主人,說他最近才購得一批由當地雞農在雞舍地板上收集到的雞糞,重達745噸!他把這些雞糞和少量的黃豆殼混合後,餵給他的800頭牲口,好讓這些牛能夠「肥得像一顆顆奶油球!」他進一步解釋道:「如果我沒有這些雞糞,就得賣掉一半的牲口,因為其他的飼料實在太貴了!」了解了嗎?
如果你是一個肉食者,這就是你的食物所吃的東西!
  吃下生病或不健康動物的肉,對人類致病的程度有多嚴重,我們所知並不完全,但我們清楚知道,有些疾病(例如狂犬病)的確會經由宿主動物傳染給人類;此外,一般的食物中毒多由常見的「出血性大腸桿菌」這類微生物所引起,只要食物受到排泄物污染,就會造成中毒,每年平均有9,000個美國人因此死亡,而大約有80%的食物中毒事件是由腐敗的肉類所引致。如今,我們還知道,狂牛症不僅能「跨物種」傳染,還能在人體內創造出新的變種病菌,引發足以破壞腦部並致人死命的賈庫氏症(就是人類狂牛症)。
  有趣的是,如果你敢在這個國家裡說出事實,那就等著吃官司吧!1996年4月,我坐在「歐普拉.溫芙蕾脫口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的錄影舞台上,看著滿滿一攝影棚觀眾的震驚表情,因為他們有生以來頭一次聽說我們正把牛變成同類相食的動物。「現在,」我解釋道:「我們正走在英國走過的同一條路上——花十年的時間把狂牛症當作公共關係議題來討論,而不是針對它作些實際的應對處理。在美國,每年有10萬頭牛在前一晚還好端端的,第二天一大早卻被發現暴斃在牛舍中,這些牛大都被磨成粉末,然後再餵給其他的牛。這其中只要有一隻是狂牛症患畜,就可能傳染給數以千計的其他牛隻。」歐普拉自己也是大為震驚,只能簡單的說:「牛是草食性動物,牠們不應該吃其他的牛……這讓我再也吃不下任何漢堡了!」
  當天舞台上,坐在我旁邊的是「全美牛肉生產者組織」的代表蓋瑞‧韋柏博士(Dr. Gary Weber),他負責向閱聽大眾保證我們的肉類絕對安全。我對這傢伙感到有些抱歉,因為當天他幾乎完全沒有施展的餘地,他無法反駁我所提出的「我們一直都在餵牛吃牛肉」的言論,只能指著一位不斷喘息的觀眾說這個問題不適合拿出來嚇人,希望藉此淡化這個事實。後來在進廣告的休息時間裡,他私下告訴我說他同意我的話,我們的確不應該把磨碎的牛屍加到動物飼料裡。
  然而,到了6月初,一群德州的畜牧業者還是提出了一紙告訴,被告除了我之外,還有歐普拉和她的製作公司「哈珀傳播公司」(Harpo Productions),控訴的罪名是「毀謗食物」!看來德州的畜牧業者和德州農業部顯然是認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保障言論自由的規定,並不包括允許人們說一些關於牛肉的壞話。由於牛隻期貨市場價格明顯下滑,原告控訴我「散發詆毀牛和牛肉的言論,致使他們遭受恥辱、困窘、自尊心受損,以及精神上的痛苦和極度鬱悶」,而根據德州的「誹謗食物法」,搜證的重擔基本上是屬於被告的責任。1998年1月,德州阿馬利羅鎮召集了一支陪審團,要在眾多法案中決定我的言論是否有違背「合理確實的科學研究、事實或資料」——這是衡量證據的標準,不過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事實是,科學界本身對許多重大議題就存在有許多岐見爭論,這些岐見現在當然也存在於狂牛症事件中。
  陪審團沒有接受他的邏輯。1998年2月,經過長達六個小時的討論,陪審團認為我們不需要負誹謗罪名與賠償責任,漫長的審判終於宣告結束。身為一個曾經被控為「食物誹謗者」的人,我可以告訴你,
在這場荒謬的法律訴訟背後,隱藏著一個醜陋的事實。美國人從小的教養讓他們相信有人會為他們的食物安全把關,令人恐慌的真相是,負責確保我們食物品質的是美國農業局及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責任,這些官僚體系不但效率低落,而且其行事一向被認為不像公僕,反而更像是肉品及乳品工業雇用的員工。
  我從一個肉畜養殖業者變為畜牧業的復仇女神的過程,是一段非常奇特的旅程,它帶我離開閹割小牛的生活,去體驗華盛頓政治圈的挫敗險阻;讓我從高科技農業的擁護者搖身變為其執業者的控訴對象。我不會假裝瞭解旅途中每一次衝擊的意義,有時我甚至覺得自己在前半段旅程裡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我可以非常確定的說:這條路上所有的路標都與我的健康有關。每次我以直覺作出一個能促進身體健康的決定,都像是一道燦爛照耀的光明,引領我走向一條最後證明是棒極了的康莊大道。
  我寫這本書最大的目的,就是要與大家分享我所學到的經驗——對我們個人健康最好的選擇,最後如何變成對我們所居地球最好的選擇。雖然有太多美國人遇到的第一個關於自身健康的抉擇,就是非常嚴苛的問題——要做心血管外科手術還是血管清理術;或是選擇化療還是放療,然而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有意或無意間做許多選擇,這些選擇會決定我們將通往那痛苦的抉擇,還是另一個更幸福的結局。當然,我們的每一次選擇,也都決定著這副身體將得到什麼樣的養料。
要如何確定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呢?那就得從認識事實開始了!

參考連結: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

  看完之後,深深覺得我們被衛生署的官員出賣了,如果這本書寫的是事實,這些官員們是如何泯滅良心把國民的健康安全當做談判的籌碼?開放進口有這麼重要嗎?台灣真的需要這些美國牛肉嗎?反過來說,美國牛肉非得賣來台灣嗎?決定了,支持公投吧。

2009-12-09

[書摘]心理帳戶!?

  看了這期商業周刊的文章,突然翻到「心理帳戶」這個名詞,好奇心的驅使上網查了一下,原來是由Thaler(1985)提出一般人進行投資評估時會在心裡建立一個利得與損失標準不同的計算原則。當投資股票虧損時,投資人傾向於繼續持有股票等待上漲至原先付出之成本,當投資股票獲利時,即便尚未達到停利點投資人則傾向盡快拋售股票賺取微小報酬。
  現今多將此概念運用在消費者行為研究分析,故Thaler提出兩效用評估整理交易程序:獲得效用(acquisition utility)與交易效用(transaction utility)。前者指消費者對一產品所產生的知覺產品利益(perceived benefit)與為了獲得此產品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perceived sacrifice)之間的取捨。後者指從交易行為中所獲得的價值,亦即消費者認為的參考價格與實際價格之差距。
  簡單來說,人的腦中存在一種心理帳戶,會將不同來源、不同用途、不同形式的錢,放到不同帳戶裡,每個帳戶的錢互不流通,而且我們對每個帳戶的錢也有不同的態度。這樣的心理帳戶往往導致不理性的決策而使的個人蒙受虧損。例如:
一、不同來源的錢:
中大樂透得來的錢(放在「意外之財」帳戶),總是比辛苦工作賺來的錢(放在「辛苦錢」帳戶)容易花掉。
二、不同用途的錢:
有一場你期盼已久的演唱會在已經事先買了一張1000元的舞台劇的票的情況下,出門前發現票卷遺失,你還會再買一張票嗎?大多數人不會。而在表演當天才要買票的情況下,出門前發現掉了1000元,你還會前往現場買票欣賞嗎?大多數人會。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我們將要買票的錢放在「看表演帳戶」,而另外1000元放在別的帳戶中(也許是「購物賬戶」),而正常人在心理帳戶之間的錢是不流通的,所以第一個狀況如果選擇買票,是在「看戲帳戶」中提出2000元,對你而言可能太貴了,而第二個情況如果選擇買票,「購物賬戶」損失1000元與「看表演帳戶」,看表演仍然只花你1000元,所以對你來說價格合理。這是不理性的,不論哪一種情況,選擇買票都是損失2000元,選擇不買票都是損失1000元。
三、不同形式的錢:
投資股票的人常常將「股票帳面上的損失」和「股票變現後的損失」放進不同的心理帳戶。如此一來當你100元買的股票掉到50元時,大多人會認為「不賣不賠」,事實上帳面上的損失不管有沒有變現,損失都已經造成了。如果你想少幾分正常,多幾分理性,就要克服心理帳戶的偏誤,記住「錢就是錢」,不會因為來源、用途、形式的不同而不同,作決策時要提醒自己對錢一視同仁,只考慮真正的成本和報酬是否接受,並且嘗試像上述的例子一樣,利用其他「等價的情況」換個角度想想,多練習,就可以避免自己掉入心理帳戶的陷阱了。
  相當有趣的經濟學名詞,運用在現實生活中的決策環境中也相當貼切,難怪會用來作為消費者行為的研究。

2009-12-08

[工作]獨占資訊會招致孤立!!

  未來的時代是趨向更資訊化、價值觀更多樣化,再加上高度技術化、高齡化,甚至還包括更複雜的國際化。廿一世紀的特徵,總括而言就是「超高速、超複雜」的社會。而在這個超高速、超複雜的時代裡,組織的因應方式就是果斷加上迅速執行。判斷遲一分鐘,結果就會延遲三天,如果遲一天,結果就會遲三個月,……。

  因此,必須思考的是,如何建立一個制度,讓資訊能夠迅速地傳遞到整個組織,也就是部屬收集到的資訊能夠立刻上達,而上面收集到的資訊也能夠立即迅速地往下擴散,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絕對跟不上今後的超高速時代。

  身為主管,在資訊處理上,必須時時自我警惕。管理階層總是比較容易接獲各式各樣的資訊,而有許多主管常常喜歡對部屬隱瞞資訊。這樣除了可以向部屬炫耀「我知道的比你們多太多了」,還可以藉此掌控部屬,因此有意、無意的隱瞞資訊。

  其實,這是相當要不得的態度。因為,一個人掌握資訊根本沒有任何作用,而且只要過個一星期任何資訊都會失去時效,還有什麼比緊抱失去時效的資訊是更愚蠢的呢?況且,一個喜歡隱瞞資訊的主管,相信也不會有人想提供資訊給他,到頭來這類人所獲得的資訊必然非常有限。

  今時今日已不再是一個有資訊就能左右大局的時代,而是進入一個必須總合各項資訊才能決定動向的時代。所以,身為主管,手中所掌握的資訊,如果不能配合部屬提供的資訊,綜合判斷,根本成不了大事。

  而對部屬不隱瞞所有的資訊,採取公開的方式,也等於是讓部屬了解自己的理念和想法,亦即對每項資訊都提出自己的見解,部屬自然能夠了解主管的想法。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資訊也都無妨,最重要的是對每項資訊都能提出見解,讓部屬了解自己的想法。

【參考文獻】
江口克彥,1998,《主管的哲學:贏得部屬信賴的20個要訣》,台北:洪健金基金會,頁120-123。

2009-12-05

[生活]七十七層樓 !!!

投票日得加班在辦公室待命,突然收到遠在台中的大學同學寄給我的一則寓意深遠的小故事,內容如下:

  老公公、老婆婆的兒女都成家立業了,各自擁有小家庭。於是老公公、老婆婆把舊房子賣了,搬到公寓大樓去住。老公公、老婆婆選擇最高的第七十七樓,因為高,景觀好,從窗子就可以俯瞰整個城市。同一層樓還住著幾戶人家,其中有一對年輕的夫婦。

  有一個星期天,大樓突然停電,電梯故障,必須隔天才能找人維修。許多住戶紛紛去住旅館,或找朋友家借宿。老公公、老婆婆恰巧從公園散步回來,在樓下遇到剛從購物中心回來的年輕夫婦。考慮之後,他們兩家都決定不外宿,要爬樓梯上去。於是四個人一起去爬樓梯。

  走到五樓的時候,老公公、老婆婆的動作實在太慢,年輕夫婦不耐煩起來,於是向老公公、老婆婆含笑道別:「您們慢慢走,我們先上去!」年輕夫婦一口氣往上衝,到了第十樓,覺得手上的購物袋實在太重了,於是決定把它們放在梯間,待明天再下來拿。減輕了重量,這對年輕夫婦又開始往上衝到二十樓,呼呼氣喘得實在難受,年輕的太太開始抱怨:
「怎麼發生這種事?剛才實在應該決定去住旅館的,爬什麼樓梯?都是你說什麼一定要回家。」
先生也爬得很累,心情不好,便回嘴說:「這怎麼能怪我?你老是這樣喜歡責東怪西,你這脾氣不改,以後實在很難相處。」
太太聽了更生氣,「什麼叫做以後很難相處?你想離婚是嗎?」
於是兩人一路吵,一路氣沖沖地往上爬。吵到第四十幾樓,爬得實在太累了,連吵架的力氣都沒有了。

  先生於是自顧自地繼續爬,不回頭等太太;太太也生悶氣,不理會先生,休息一下再往上爬。終於,先生先到了七十七樓。他正鬆一口氣準備開門,卻左尋右覓找不到鑰匙。
仔細回想,剛剛購物完開車回家,是他提重物,由太太鎖車門的,鑰匙應該在她那裡。
「真倒楣,還非等她不可。」於是無可奈何等著太太上來,也顧不得兩人正在吵架冷戰中。

  太太好不容易上來了,看到先生等在家門口,翻著白眼沒好氣地說:「還不趕快開門?你不累,我可累壞了!」
先生也沒好氣地回答:「鑰匙在你那裡呀,要不,我才不等你!」
太太伸手在口袋中摸找,突然失聲叫起來:「糟糕,鑰匙放在購物袋裡了!」而他們把購物袋擱在第十樓。

  兩人臉色發白,你看我,我看你,頹坐在地上,腦筋一片空白。過沒多久,樓梯響起了腳步聲,耳邊傳來老公公、老婆婆愉快的說笑聲。終於,老公公、老婆婆也爬上七十七樓來了。看到躺在地上面無血色的年輕夫婦,老公公、老婆婆嚇了一跳,問明原因,趕緊開了自己的家門,讓這對年輕夫婦進來休息,喝口水、吃點東西、甚至打地鋪過夜。
年輕夫婦很快地恢復了元氣。年輕太太很好奇地問老公公、老婆婆:「你們走得並不慢啊,而且好像不很累,精神還依舊保持得很好呢!」
年輕先生也湊過來說:「是呀!你們真不簡單!你們是怎樣辦到的?」
老公公笑了起來,說:「都是老婆婆的功勞,她出的主意真好。」
老婆婆也深情地望一望老公公,說:「還是他的記憶力好,什麼事都記得清清楚楚,很多事我都忘了呢!」

  原來,在爬到第五樓和年輕夫婦分手後,老婆婆思索著:「我們平常參加登山健行活動,都是一邊走一邊聊天說笑,所以走很久都未覺得累。現在爬七十七層樓,也要這樣才不會累。」 於是老婆婆邀老公公說:「我們來玩回憶遊戲,數算這一生上帝給我們的恩典,數算一年爬一層樓。」
老公公說:「好,我先說。我永遠記得第一次碰到你的那晚,你是晚會的主持人,美麗極了。碰到你,是那年上帝給我的恩典。」
老婆婆說:「嗯,你那時被同學拉來參加我們的晚會,還傻愣愣的。但後來我做學校的功課,你的指導幫了我很大的忙。有你幫忙,是那年上帝給我的恩典。」

  就這樣,老公公、老婆婆一邊數一邊爬樓梯,回憶就像流水般不斷湧出。爬到第二十幾層樓時,數算到他們的結婚;爬到三十幾樓時,數算到三個孩子相繼出世;爬到四十幾樓時,老公公升職加薪、老婆婆理財致富;爬到五十幾樓時,三個孩子相繼結婚;爬到六十幾樓時,上帝醫治了他們的病痛;上了七十幾樓,幾個活潑可愛的小孫子出世,為他們帶來許多歡樂。老婆婆正數到:「那年還是你有眼光,毫不猶豫地買下這間公寓。」發現兩人已經爬上第七十七層樓了。

  老公公正想接著說:「今年碰到停電,我們兩老活到這把年紀,居然還身體硬朗得可以爬樓梯上來。」這時,就看到那對年輕夫婦了。年輕夫婦聽完老公公、老婆婆的敘述,慚愧地低下頭。太太說:「我知道我們為什麼會那麼累了。不是身體累,是吵架吵得心累。」先生點點頭,頑皮地對太太說:「我們一定要向老公公、老婆婆學習,我要馬上數算今天上帝給我們的恩典,就是你把鑰匙忘在樓下了。因為要不是你忘了鑰匙,我們就聽不到這樣寶貴的教訓了。」

時時數算夫妻間的恩典,幸福美滿一世人。

突然覺得,該去抱我老婆睡覺了!

2009-12-04

[生活]分享!

  前天送大兒子上幼稚園的時候,臨出門前看著他順手拿了一些糖果和餅乾,於是我好奇地問他:「拿糖果和餅乾上學要做什麼?」他天真的笑著回答:「我要拿到學校去分給小朋友吃啊!」沒想到我那將滿四歲的孩子,已經知道什麼叫做「分享」!

放學後,趁著給他洗澡的時候,再追著他問道:「今天有把糖果和餅乾分給其他小朋友嗎?」
「有啊!」他點著頭回答。
「那小朋友有沒有分糖果或是餅乾給你呢?」我繼續問道。
「沒有ㄟ!」他若無其事地回答。
「為什麼呢?」我不死心的繼續問。
「他們有和我玩啊!」他開始面露疑惑和不耐的神色。

  突然阢自警醒,有點懊惱為何會問這種傻問題,為何付出一定要有所回報?也難怪兒子會露出有點疑惑的臉色。為了化解尷尬的氣氛,只好把話題轉到今天上課的情形。原來,人對於「分享」的行為一開始都是出於無私的,並不期待有任何的等值(或超值)回報,是到了後來學到了「平等」、「知恩圖報」、「交換」等概念知後,才學會去衡量自己的付出和收獲是否呈現「相稱」的結果。

  其實,人際關係並非全然如學者所述「一方所得即為另一方所失」的零和賽局,在知慧未開的孩童時期,全憑人性的自覺發展出來的關係,有人懂得分享,有人懂得付出,當然也有人會未經同意擅取他人的東西,但孩子的是非觀是由大人教導的,沒有人教,自然就不會知道什麼行為是對的,而什麼是錯的。

  慶幸自己的小孩懂得分享而不求回報的行為,也欣慰自己的身教似乎有了教化的效果,只希望他以後懂得把這個行為內化為一種生活習慣,在未來自當會有福報!

2009-12-03

[玩樂]2010年101跨年煙火搶先看!!

從Plurk上看到壹蘋果發表的新聞畫面,還沒到跨年活動,就有預擬動畫可以先睹為快,雖然只有短短30秒,但可以預見號稱史上最多的「二萬二千發」煙火,勢必又可再創欣賞人潮的高峰。

為了不想和一大群人擠在有限的空間裡,破壞欣賞美麗煙火的感覺,每年的101煙火都是從網路上看,多年來也不曾想過要親自到現場去體會,因為光是想到得花好幾個小時提早卡位,然後散場後得和幾萬人擠去捷運搭車,凌晨才有可能回到家躺在床上休息,只為了幾分鐘短暫的炫爛奪目,似乎太不符合效益成本了!

2009-12-02

[生活]第二本寫真書!!

  兩個月前幫老大做了一本袖珍型的寫真書後,老二的就一直斷斷續續的趕工,主要是因為相片數不像他哥哥的那麼多,未滿週歲的嬰兒確實不太好拍。

    終於,利用上個月假日帶小孩出遊的空檔,小孩也漸漸長大會專注在鏡頭。雖然只有短短數秒,不過練習久了,也就練成了秒殺的絕技,沒想到拍小孩還可以鍛鍊出自己攝影的高超技法。

    但是,在網路上搜尋各家線上沖印的費用,真的不便宜,一本至少也要三、四百塊,看來還是拿去洗4*6的相片還比較划算。不過,多花個一百多塊把作品作成書出版,也可以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和愛現的慾望,似乎還是值得的。

作品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