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送大兒子上幼稚園的時候,臨出門前看著他順手拿了一些糖果和餅乾,於是我好奇地問他:「拿糖果和餅乾上學要做什麼?」他天真的笑著回答:「我要拿到學校去分給小朋友吃啊!」沒想到我那將滿四歲的孩子,已經知道什麼叫做「分享」!
放學後,趁著給他洗澡的時候,再追著他問道:「今天有把糖果和餅乾分給其他小朋友嗎?」
「有啊!」他點著頭回答。
「那小朋友有沒有分糖果或是餅乾給你呢?」我繼續問道。
「沒有ㄟ!」他若無其事地回答。
「為什麼呢?」我不死心的繼續問。
「他們有和我玩啊!」他開始面露疑惑和不耐的神色。
突然阢自警醒,有點懊惱為何會問這種傻問題,為何付出一定要有所回報?也難怪兒子會露出有點疑惑的臉色。為了化解尷尬的氣氛,只好把話題轉到今天上課的情形。原來,人對於「分享」的行為一開始都是出於無私的,並不期待有任何的等值(或超值)回報,是到了後來學到了「平等」、「知恩圖報」、「交換」等概念知後,才學會去衡量自己的付出和收獲是否呈現「相稱」的結果。
其實,人際關係並非全然如學者所述「一方所得即為另一方所失」的零和賽局,在知慧未開的孩童時期,全憑人性的自覺發展出來的關係,有人懂得分享,有人懂得付出,當然也有人會未經同意擅取他人的東西,但孩子的是非觀是由大人教導的,沒有人教,自然就不會知道什麼行為是對的,而什麼是錯的。
慶幸自己的小孩懂得分享而不求回報的行為,也欣慰自己的身教似乎有了教化的效果,只希望他以後懂得把這個行為內化為一種生活習慣,在未來自當會有福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