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30

[生活]生活的步調!!

 

   星期天帶著老大四處蹓躂,晃了老半天還是到了海邊,今天的氣候不是頂好,風也算滿大的,把小孩丟在沙坑裡任由他自由玩樂,自己則帶了本書坐在涼亭裡悠閒的閱讀。

    記不得這個月來過幾次了,似乎每次一遇到老婆上課的日子,帶著小孩不是往學校跑,就是到這裡來看海。反正,小孩可以自在地玩著沙,而我也可以輕鬆地坐著看書,耳裡聽著浪濤聲和小孩的嘻鬧聲。累了,還可以起身走到競技場去觀賞免費的腳踏車特技。

    終於能夠稍稍體會祖先們為什麼會喜歡沿著海岸居住,除了能夠維持基本的生活以外,還能享受大海所帶來的生活樂趣,也因為如此,才會培育特殊的文化習慣和生活態度吧!原來,自己就是在這種幸福的環境下成長。未來,應該也會眷戀在這種環境、這種態度、和這種慢步調的幸福感覺。

2009-11-29

[公共治理]實踐模式

本週上課要用的教材,竟然還是學生在上課時提醒我沒掛上去,有些人想download卻找不到。其實不是忘了把教材PO上網Share出去,只是每天無聊時就PO文,漸漸地文章就被擠到下面去了,還沒學到把文章置頂的語法,看來只好改變方式,把幾個下載的連結直接貼出來好了,方便想要參考的人直接download。
下載的連結提供3個地方,只要選擇任何一個連結下載就可以了:
下載連結1:Google線上文件檢視
下載連結2:Windows Live Skydrive網路硬碟

下載連結3:Slideshare.net(英文網站,下載後檔案格式是PDF檔)
而本次的展示也是利用Google線上文件簡報的演示方式來呈現,提供有需要的人參考:

如果想要找以前的教材檔案,可以到Blog下方「Friend's blog」欄位中,點選「Slideshare簡報分享網站」和「教學用教材講義資料夾」這兩個連結,來尋找我上課時用過的一些教材,歡迎下載參考喔!

2009-11-28

[生活]最難伺候的女友!!

最近網友寄給我的youtube一則影片,由大陸人飭演的短劇,演的相當貼切,戀中的女人真的很難伺服,偏偏男人就是喜歡這調調,而且還樂此不疲呢!

2009-11-27

[公共治理]解題!!

  因為有人反應這次期中考的考試出題令人出乎意料,不知從何下筆,特地看了一下考題,但並未如所說的這麼難以提筆,試著簡單的論述方式解題,讓學生們瞭解此類題型的應答方式和寫法。
一、闡述多元論眼中公共事務運作的過程並依己見評價其可能產生的問題。
答:
(一)以多元論之觀點,公共事務的運作其重心主要在於利益團體之間彼此的角力,並以最終的結果來影響政府機關作為(或不作為)政策制定的因素,其運作的過程簡述如下:
  1.個人基於「相同的利益」結合而成利益團體。
  2.每個利益團體都代表不同的利益取向,採取各種方式(如遊說、施壓等)來影響政府機關的決策,而過程中可能採取彼此結盟或是競爭的形勢。
  3.政府機關針對利益團體提出的訴求作出回應,也就是接受或是拒絕其訴求,並形成政策或者是予以反制。
(二)而對於多元論觀點中公共事務的運作過程,亦有論者提出批評,大致有以下幾點:
  1.主要是對一些較小社區的權力結構做研究,但並不能擴展到全國的重要決策上,畢竟控制國家重大決策的人是固定的菁英階層。而非可以互相制衡的利益團體。
2.由於利益團體對於公共事務的過度影響,使得公共政策較易傾向於有勢力的利益團體,而有可能漠視社會上的弱勢族群,以致喪失社會正義。

二、請簡單比較公共選擇與社群論二者對警民關係的看法上可能存在哪些差異。
答:
  公共選擇理論以「經濟人」強調理性與自利的人性觀點來看待公共治理中的各種現象與議題,認為政府應將部分的職能釋放給民間來負責及承擔,經由市場競爭的機制來重新建立政府與民間的關係,以達到改進政府管理及提升政府的管理效能。
而社群論者將「社群」視為個體為了生存的目的,而採取合作行為所形成群體的概念,而社群的治理者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要處理及解決社群成員的共同利益及問題。對社群成員而言,社群是一種命運共同體的集合,必須針對問題採取合作的方式共同來參與,並設法謀求解決之道。
  如以「警民關係」之例來論述兩者之間的差異,主要有以下幾點看法:
1.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府應將部分職能釋放予民間來執行,是基於對等的角度,由民間來執行政府原本應該做的事務,並藉此來提升政府效能;但社群論者卻認為政府只是為了處理社群成員共同利益存在的機制,而且有責任解決社群成員的問題及困境。
2.公共選擇理論將社會利益視作是個人利益的競逐;但社群論的基本假定卻認為人是因為生存的目的而彼此結合成社群,因此,社群成員彼此之間存在有「共同的利益」。
3.公共選擇強調官僚為了追求自身效用極大化易形成犬儒主義;但社群論者強調官僚(即社群的治理者)有責任解決社群成員的問題,並對其角色及職責賦予道德上的要求。
4.公共選擇理論過度的重視市場的競爭機制,將導致弱勢團體利益的相對漠視;而社群論者認為舉凡社群成員的共同問題應可向社群尋求援助解決,亦即弱勢團體的利益亦不容忽視。
三、你認為警察應該扮演「多元論」、「公共選擇論」、「知識精英觀點」還是「社群論」眼中的公共官僚,請試申論己見。
答:
   在社群論觀點下,公共官僚不再只是與民眾分離的概念,而是與民眾結合成命運共同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此概念下,公共官僚主要扮演著「政策知識的分享者」與「共享政策過程的夥伴」兩種角色。前者主張民眾在社群中應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而身為知識精英的公共官僚應該與民眾針對公共議題積極互動,並視作社群的一分子主動將能夠理解的政策專業知識與民眾分享,並進而引領民眾實質地參與政策過程。後者則主張公共官僚與民眾同屬社群之成員,在政策過程中應是共享的夥伴關係,在程序上應導廣泛的公共參與,使民眾都能有機會介入政策的制定與執行。
   近來我國警察政策的發展型態著重於「社區警政」的發展,而主要的重心即在於警察應深入社區瞭解民眾對於治安的需求,即時提供具體的回應措施,此即與社群概念不謀而合。
    從基本的社區範圍視作社群的集合,警察人員亦是此一社群的成員。針對社區的治安問題應主動與社區民眾展開互動與對話,探求社區民眾對於治安及警察工作的需求,並利用如「社區治安會議」等具體的方式帶領民眾主動參與,利用理性的公共對話過程凝聚共識,共同謀求可行的解決對策並共同執行,此與社群論的精神和論點不謀而合。
四、你認為身為民眾付託之公共官僚,警察應具備何種理念及扮演的角色,請依己見闡述之。
答:請自行參閱課本頁143~151。

2009-11-25

[生活]成語新譯!!

  沒想到成語也可以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新的解釋,中午看完網友寄來的mail,笑到差點沒把午餐吐出來。

聽說教育部通過對以下9個成語解釋的糾正: 
1.知書達禮:僅知道書本知識是不夠的,還要學會送禮;
2.度日如年:特指當公務員的日子,非常好過,每天都像過年一樣;
3.杯水車薪:形容公務員的工作,每天辦公室喝杯茶,月底可以拿到可以買一輛車的工資;
4.知足常樂:知道有人請自己洗腳,心裡就感到快樂;
5.見異思遷:看見漂亮的異性就想搬到她那裡去住;
6.語重心長:別人話講的重了,心裡懷恨很長時間;
7.有機可乘:出門考察有飛機可以乘坐;
8.不學無術:不要白費工夫學那些不實用的東西;
9.夫唱婦隨:丈夫進了歌廳唱歌,妻子跟踪尾隨。

2009-11-24

[生活]十大民怨!?

  閣揆為了使政府施政作為更切合人民需求,指示研考會調查民眾對政府的抱怨事項,零零總總的報告讓閣揆不太滿意,要求重新調查,甚至要整理出「十大民怨」,好做為政府施政方向的參考。這算是相當有創意而且較具實用的做法,但個人存疑的是,那些負責調查的官員們,每天待在辦公室裡,坐領高薪舒服的辦公,有可能知道外面的市井小民們生活上的各種埋怨嗎?

  就算離開舒服的辦公室,走上街頭親自調查,應該也很難體會一般市井小民們長期以來對政府的顢頇所累積的深刻怨憤。想想自己還不算是這波經濟不景氣的受害者,但也積累了一些對執政者施政作為的不滿,隨便寫寫也可以湊出10項。

1.畢業後工作已經十年了,竟然沒調過一次薪。
2.每次回台北都早起訂太魯閣號的車票。
3.每年提早報稅也得等到五、六月才收得到退稅。
4.蘇花、中橫遇雨就有落石、坍方,還得管制通行,整體放行。
5.老爸留下那塊祖產被劃為都市計畫預定地,三十年還未徵收。
6.看病只有兩家大醫院可以選擇(不是門諾就是慈濟)。
7.縣內出差連油錢都沒補助(花蓮縣最北的秀林到最南的富里開車就要二個多小時)。
8.只要遇到颱風天交通就會中斷。
9.財團一直來開發,蓋完開始收費,只顧賺錢連縣民都沒優待。
10.岳母抱怨來玩沒交通工具無法出門,公車站牌離家遠而且班次又不多。

2009-11-23

[政治學筆記]何謂政治?

  為了幫別人代課,復習之前念過的政治學,光從書櫃裡找到的書已經是十幾年前的版本了,只好跑一趟圖書館借書回來K,念過之後感覺還是和大學時念到一樣,美好的制度在現實社會中總是被人利用來從事私利競逐的工具。不過,到是喚起了自已對於政治的一些關注。

  學術這玩意有時令人感覺複雜,就連「政治」這一個詞的定義,各家學者都能有自己的一套解釋,不過就一個概今而已,光是從幾本書上翻到的就可以整理成下面好幾個:
1.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同心協力的行動。
2.海伍德(Andrew Heywood):人們制定、維繫和修正其生活一般規則的活動。
3.伊斯頓(David Easton):價值的權威性分配。
4.柯利克(Bernard Crick):在特定規則之下各種利益相互折衝的活動,並依其對整個社群生存與社祉重要性的比重,來分配權力的大小。
5.烈夫特維屈(Adrian Leftwich):是所有集體性社會活動的核心,不論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公共的和私人的,政治存在於所有人類的團體、機構和社群中。
6.拉斯威爾(Lasswell):政治就是權力,有能力透過任何手段以達成預期的結果。
7.馬克思(Karl Max):指涉「僅是某個階級的組織化權力,它是用來壓迫另一個階級的工具。

  上面所介紹的各家說法,公共行政學者較常用的應該屬伊斯頓的「價值的權威性分配」說法,因為這一個定義不但可以用於政治學上,也可以用在行政學或公共政策上引申為公共政策的定義。

2009-11-18

[生活]有趣的台灣現象!!

一位網友寄給我的文章,描述的非常寫實貼切,很適合給剛畢業的新鮮人當做選擇職業的參考標準……

在台灣 ..
有資歷與學歷的人當官員,有財力與火力的人當議員。
不怕死但最後一定會死的人當小弟,很怕死但最後絕不會死的人當大哥。
說謊不打草稿的當大官,說謊必須看稿的當小官,看稿還說不出謊的沒官當。
女生長得好看什麼都會的當明星,女生長得好看什麼都不會的當脫星。
挨老師打之後才知道自己犯錯的是小學生,打了老師之後才知道自己犯錯的是中學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的是大學生。
什麼都知道但最好別亂開口的,當財經官員。什麼都不知道但拼命亂開口的,當教育官員。
什麼都知道但被命令不能開口的,當教育人員。什麼都不知道所以一句話也不敢吭的,什麼官都能當。
有腦筋有能力的人當院長,有腦筋沒能力的人當部長,沒腦筋有能力的人當局長,沒腦筋沒能力的人當家長。
想賺錢的就當醫師,想出名的就當律師,想活活氣死的就當老師,
阿..........想累死的就當工程師。

2009-11-17

[工作]一個微不足道的動作:回報

  當主管交付工作時,部屬應該同時重視成果的報告。例如主管交待撥個電話聯絡相關人員轉達一些事項時,接到指示後,任何人者一定會依照指示去做,但有些人就是會記得在做完之後,主動向主管回報交付的工作已經完成,並說明執行的結果、過程以及進度,但有些人就是不會。

  能夠重視回報工作成果的人將會慢慢累積信任,工作範圍也會愈見寬闊;而那些忽略工作報告的人將難以獲得信賴。職位愈高的人,會變得愈忙碌,許多工作常會因而無法確認進度。如果能夠主動向上司簡單扼要地報告工作的進度,上司便會感到安心,對你的信任度集會漸漸增加。

  但是,乍看之下,簡單扼要地進度報告似乎沒什麼大不了的,但這個不起眼的舉動卻能夠讓自己得到多數人的信賴,尤其是主管對自己的信賴度,也是讓自己受到重視所不可或缺的第一步。會不會成功、有沒有被交付適合的工作,都與個人的能力強弱有著重要的關係。然而,比能力更重要的正是這些對細節不馬虎、不隨便的用心與態度。即使能夠勝任高難度的工作,如果連這些平凡又微不足道的事都無法做到,也是枉然。

  自從接下秘書這個工作之後,對部門主管的個人表現就近觀察,也可以稍微區分出優劣之勢。有些積極謹慎的幹部就是比較會注重細節,凡事都會瞻前顧後,確保萬無一失,但有些就是習慣虛應了事,做完了也不會主動報告成果,不然就是簡單帶過,不懂得利用機會解釋執行的過程,好讓主管瞭解個人的表現和努力程度,這之間的落差相當的明顯,高下立判。

  主管不會每天閒閒沒事在旁邊看著你如何去執行他交付的任務,職位愈高的主管愈不會注意這些事情,他們只會把工作的大致輪廓和綱要交待下來,就等著部屬完成後的成果,有些甚至一交待下來就忙到忘了,必須仰賴部屬主動來回報進度,才能確實掌握狀況作決策的參考。

  而假使部屬忽略了這個動作,那麼極有可能讓主管們身陷決策錯誤的險境,因為工作已經完成了但主管仍未知曉,無法據以採取下一步的行動或者是之後的決策,而阻礙了組織或是工作的進展。

  有鑑於此,基於工作的經驗,已經讓自己養成習慣,凡是主管交待的事情,當下無法立即完成,或是當日無法完成時,一定會主動回報執行的進度,並明確的告知可能完成的期限,好讓主管心裡有個底,確實的掌握情況,以便隨時採取進一步的行動決策。而等到工作(或是任務)完成後,立即向主管回報成果,並簡單說明執行的過程,好讓主管瞭解在整個工作任務中自己的努力程度,方便主管考核自己的工作表現,而這也是讓自己能夠異軍突起的機會。

  其實,機會都是靠自己經營和發掘的,有些人老是在抱怨自己能力不差,為何主管都無法發掘或是給予發揮的機會,這多半都是咎由自取。想要有表現的機會,豈碼要讓主管或是長官對自己有相當程度的信賴,才能放心的將高難度的工作(或任務)交付予你,自然不用煩惱沒有表現的機會或是發揮的空間,這種人到最後應該是要擔憂任務交待的太多,無法一一如期完成。

2009-11-16

[旅遊]鄉間老厝_東里邱家古厝

  趁著和老闆一起南下出差的機會,特地抽空去參觀一下報紙報導的新興景點,據說剛被縣府政核定為古蹟,問了一下地點,似乎不太難找,就在台九線南下東里派出所前的紅綠燈三叉路口,左轉走斜向的那一條,就在左轉後30公尺郵局的對面。

看到這種建築,不由得想起童年時和家人到西部旅遊時看到的早期四合院老式建築。不過這間有點不太一樣,並不是呈ㄇ字型的四合院聚落,而是採倒ㄇ字型的樣式蓋的。早期的客家文化建築,只要一看到正廳懸掛的牌匾,就是知道這戶人家是從那個地方的人,看著牌匾上寫著「河南堂」個大字,就知道這戶人家早期是由河南移民到台灣來的。

這是旁廳,牌匾上寫著「養元」兩字,據屋主說,這是早期大房住的地方(屋主是二房的後代),而且以前是開中藥舖,裡面還看的到一些早期中藥行的擺設和物品,不過門牆上的裝飾多半斑駁不清了,看來要成為古蹟似乎要主管機關花些心思來維護了。

這是最旁邊一間的邊間,據說還有人在住,可惜的是門扉上的牌匾和飾品都已經被清除掉了,而裡面的擺設似乎被來用做平埔族的一些文化紀錄及相關介紹,門柱上還卦著文史工作籌備處的招牌。

這就是偏廳裡陳設早期中藥行時的一些物品,連當時的藥櫃和處方箋等都有留下來,據屋主說當時在整理的時候,處方箋原本是用麻袋裝著,放在屋頂上準備燒掉的,幸好被及時發現,才得以讓六、七十年前的線裝處方箋留存下來,但是比較讓我感到興趣的是正廳牆上擺設的早期書法大師的大作,聽老闆說那些都是早期的巨匠,有一定的名氣。
  有點惋惜的是忘了帶家裡的重裝備,只能臨時用N73的300百萬畫素相機來拍,還有點秀逗調了很久。不過臨時起意來到這個新興景點,倒也不枉此行。一邊參觀一般聽屋主敘說數十年前家族的興盛史,隨著時代演變這戶邱姓人家多已外移謀生,僅剩二房的一門血脈在此地擔任公職,才得以繼續留在祖厝裡看守這歷經數十年的古厝。

2009-11-15

[生活]北濱觀海!!

  生活在後山的環境,最方便的莫過於閒暇之餘,可以隨性到室外的風景名勝玩樂,即使是一座老舊的村落,或是面對浩瀚的太平洋,大自然的風景都像是隨手可得般讓人盡情享受。

  在都市生活的日子,例假日變得非常不想出門,因為到哪都是人潮,想找個人煙罕至安靜點兒的地方都很困難,不然就是得開大老遠一段路跑到深山裡去。但回鄉以後,這些地方就好像走到巷口外的7-11一樣簡單,只要騎個十幾分鐘的車,就有一個好地方可以讓你悠閒地渡過一個上午,而且是無人打擾的安寧氛圍。

今天上午父子三人來到市區靠海的公園,人煙稀少,只有附近民宿的房客三三兩兩,悠閒地騎著自行車往返自行車道。帶著一瓶泡泡水交給小孩任其隨性玩樂(小孩就是這麼好打發),一派輕鬆地坐在木椅上,懷裡躺著熟睡的寶貝,獨自欣賞大般入港的景色。

陰柔的天氣,海邊竟然沒有刮風,最適合在這懶洋洋的休息片刻了,一時之間竟沒察覺到這地方何時整理成如此綠意盎然。

往沙灘處一看,來觀浪的遊客也不少,風浪不大,也比較適合小孩在岸邊戲水。

也相當適合情侶們在這卿卿我我,享受自然環境的氛圍所帶來的催情效用。

遠方的孤塔屹立不搖地指引著般隻,好讓漁人知道回家的方向,不讓故鄉伊人望眼欲穿、痴痴等候。

這裡就是這麼隨性,或站、或臥、或坐,隨自己高興來享受這裡的情境。

今天的海有點寧靜,彷彿配合著自己的心情一般,帶來令人安穩平靜的感覺。

看!連狗兒都懂得在這好好享受。

上午的賞鯨船也準備入港了,不知道今天是否如願豐收呢?

剩下辛勤的漁夫們繼續為今天的生活在努力著,希望他們今天也能夠有好的收獲!

2009-11-14

[旅遊]巷弄中的和風建築_慶修院

  享受日式和風的悠閒,不見得非得出國到日本。騎著車約十分鐘,繞過幾個巷弄,也可以欣賞一下日式和風建物的風景,這裡就是吉安鄉公所附近的「慶修院」。面積不大,但卻是花蓮地區保存較完整的一座日式寺廟建築,而且也是縣定古蹟,平常都有人在維護管理。

光是從正門就可以看出明顯的日式風格,連圍牆都有類似日本戰國代時的味道。

旁邊掛著寫有住持法師名號的木牌。

一入內的左手邊立有「七腳川事件百年追悼褒義文」的木碑,但字跡有些已經斑駁不清,很難看得懂原文。

日式寺廟最明顯的地標—「手水舍」,就是一般日劇上常看到的,進入寺廟祭拜前都有先洗手,讓雙手潔淨以示對神明的尊敬。

再來就是這個,一般人不能免俗的將願望寫在木片上,然後繫在類似許願牆上,期待神明能夠如其所願,只是這裡清一色寫的都是中文。(廢話,這裡是在台灣寶島)

廟裡角落的紀念商品店裡還有賣類似祈福用的小木片,但不知道用途是什麼?

這裡最有名的,應該是廟裡擺設的八十八尊石刻佛像,據說都是當初從日本的寺廟運過來的唷!

旁邊還設有簡易的說明,這還是頭一遭看到縣定古蹟裡的說明竟然有中、英、日等三種語文,真是太犀利了。

逛了老半天,廟呢?其實就這麼一間類似佛堂的建築物,裡面一次只能容納十位遊客,所以面積不大。

入內記得要拖鞋喔!雖然感覺不大,但設計上還滿中規中矩的,連迴廊都有,一應俱全呢!

累得拖鞋進去,只好站在外面往內拍(其實是我老大不想上去)!

沒想到連「鼓」都列入珍貴古物了,但感覺上和一般外面玩的太鼓似乎沒啥不同哩!

椅背上掛的好像是法師的衣服之類的,旁邊應該是讓人跪坐唸經用的東西吧!(我亂猜的啦)

這尊有點像觀世音菩薩的樣子,但感覺好像和台灣的有點不相似。

佛堂外的護法石雕像,充滿莊嚴肅穆的感覺。

還是地藏王菩薩讓人覺得和藹可親一點。

星期例假日遊客也不多,三三兩兩,不會覺得擁擠,等到照完才發現,我是順路要來這裡上廁所的。

2009-11-13

[工作]被動的態度只會帶來壓力!!

  和以往相比,現今身為部屬者的確有相當多的工作待處理,每個人手上經常可能同時有多件的工作,這應該是時代速度化所造成的影響。也正因為時代的不同,現今工作的速度化及效率化,已經成了刻不容緩的要求。如果不乾淨俐落、迅速地消化手中的工作,那麼轉眼間工作就會堆積如山。等到警覺時,工作已經積壓到難以處理的程度。「這個也要做、那個也要做」自然形成工作上的壓力。

  被動的工作態度正是壓力的來源,壓力越大的人就是工作越拖泥帶水的人。想得太多不如盡快付諸行動,想避免不必要的工作壓力,行事就必須要果斷俐落。任何工作必然都是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所以絕對不可採取被動的工作態度。老是被工作追趕而無法追趕工作的人,絕對無法在今後的商場中爭得一席之地。

  況且,能趕在工作前頭的人,才能看清楚工作的重點所在。整天被工作追趕的人,永遠也無法看清楚工作的本質。可以試著回想一下自己學生時代的經驗,期末考前才臨時抱佛腳,或總是等到功課一大堆才要開始念書的人,有誰得過好成績呢?

  凡是事到臨頭才趕出來的資料必然會有所疏失,所以即使期限只是一個星期,也應該盡量趕在三天之內完成,這樣才有時間從容的檢視、修正,最後才能展現更佳的結果。想要提升作業的品質,就必須做到這一點。採取這種工作態度,自然就能掌握到工作的訣竅,也就是行事要乾脆俐落

2009-11-12

[工作]行事要果斷!!

  廿一世紀是個超快速複雜的時代,處於這個時代的人,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如何盡快付諸行動,如何迅速作出決定。如果不能努力儲備實力跟上時代快速的腳步,總有一天會被工作和時代所淘汰。

  以往慢條斯理的年代,一是提案通過以後,多半會先休息一會兒再準備執行的工作,但是由於電腦的普及造就了世界性的大規模競爭,爾後,也許只是抽一根煙的時間,就有可能讓組織與對手落後好大一段距離,必須體認到這就是未來的趨勢。

  現今科技如此發達,大多數的企業都具有相同水準的技術能力,亦即大多具有隨時能研發同類新產品的潛在能力(尤其是仿冒能力超強的國家)。在這樣的環境當中,能否成功的關鍵就在於「速度」,也就是「當機立斷」、「馬上行動」。以往是靠技術,利用技術差距來爭取勝利,加上資訊的傳遞也受到相當的限制,因此可以採取慢工出細活的態度;現在彼此的技術難分軒輊,勝負就看誰能掌握先機了。

  而在這樣的年代裡,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對任何工作,都具備有當機立斷的能力,這也是今後有意領導群倫者所必須具備的能力。此處所謂的「當機立斷」,就是必須對尚不明朗的未來作出立即的決定,而且是當場的決定,這需要相當高的智慧。

  但是嚴格來說,面對這種超高速複雜的時代,無法當機立斷者也可以說是對工作缺乏敏感度的人,這種人是沒有資格當領袖的。如果今天的主管依然無法捨棄過往的成功經驗,無法當機立斷的話,將會成為大家的負面教材。而身為部屬者,不論面對任何大小事,都必須自我訓練以培養出果斷的能力。

2009-11-10

[生活]洗廁所的故事!!

分享一則網路流傳的故事…

驕傲是『最難死、最容易活起來』的惡質本性,
有資格驕傲但不自傲的人才是真正的謙遜。
就算是洗廁所,
也有它的一番學問在,
時時保持謙卑的心,
心胸會變得更寬闊,
也更能獲得旁人的支持與尊重。

洗馬桶的總經理

    有次伊甸邀請前麥當勞總經理韓定國先生到會裡演講,他說了一個關於他自己的小故事。在七○年代初期,美國麥當勞總公司看好台灣市場,打算正式進軍國內。他們需要先培訓一批高級幹部,故公開招考甄選。由於要求的標準頗高,許多有志的青年企業家都未通過。

   經過一再篩選,韓定國脫穎而出。麥當勞的總裁先後和他們夫妻談了三次,並且問了他一個出人意料的問題:「如果我們要你先去洗廁所,你會願意嗎?」那時韓定國在企業界已經小有地位,要他洗廁所,豈不太侮辱人了嗎?正在沉思時,一旁的韓太太幽默地回答:「我們家的廁所一向都是他洗的!」

   後來他才知道,麥當勞訓練員工的第一個課題就是先從洗廁所開始,因為服務業的基本理念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只有先從最卑微的工作開始學習,才有可能了解「以客為尊」的道理。

  謙卑者抱持有容乃大的心胸氣度,桀驁不馴者短視近利,無法看見未來或是隱藏在事物後的深層意義。時時保持開闊的心胸和包容的態度,就能養成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也比較容易接納任何一般人視為鄙陋的事物,但這往往都是令人轉變或成長茁壯的契機。

2009-11-09

[生活]讀博士竟然只能當臨時工!

    今天從報紙上看到這麼一則報導,花了九年唸完博士學位,竟然淪然到應徵教育部擴大公共就業方案的臨時性工作,一個月四萬初頭的薪水,竟然比不過高中畢業就去唸警專的同學,一畢業就有五萬多元的薪水和固定的工作,使得當事人不勝稀噓,早知道當旁就不唸博士了。
    新聞的報導有其趣味性,但也透露出現行社會實際的情況,高學歷並非是就業的保證,即使就業了也並非是高薪的條件,那到底寒窗苦讀數十載的意義何在?是社會現實使然?還是制度的設計有缺陷?
    高學歷有時也成為在選擇就業時的一個「阻礙」,很多的工作都不太而要高學歷的條件,而擁有高學歷者似乎也自認為應該要找個與學歷相匹配的工作,才能發揮所學,大展長才。然而,現實卻是和理想有著相當大的差距。

    自己當初也沒想到大學畢業後想要在自我成長,繼續進修,而是在工作上晉陞到一定的職位,有感於到達一個有如止水的狀態,無法在工作上取得如需求層級論所述的自我成長需求,只好轉而向學術發展,試圖能讓自己已如止水的心智能泛起一波漣漪,不過,幸好這個選擇是對的。

2009-11-08

[工作]人才九宮格

  翻了一下最近看過的雜誌,無意間看到這篇有趣但又寓意深遠的人才論述方式,發明者正是三國時代著名的梟雄—曹操。以簡單的「績效表現」與「發展溍力」兩項標準,作為評斷人才的簡易方式。

  人才九宮格的橫軸代表的是績效,反映過去工作表現或現在的實力;縱軸則是潛能或領導能力,反映的是未來的發展潛力。以下圖表示,最右上方的第「1」格,表示不但具備實力,未來也有高度潛力。

  而以曹論英雄的評價,則是將劉備列入第「3」格中,代表的意義是現在實力不足(或可說是表現平平),但短空長多、潛力無窮,呈蓄勢待發之象;而將袁紹、袁術、劉璋、孫策等列為第「4」格中,代表現在實力充分(或是表現優良),但短多長空,毫無潛力,是先盛後衰之勢。

  這項簡易的人才區隔工具,被奇異(GE)企業延用並改稱為「人才活力曲線」。不過,仍是同樣以工作績效與潛力(或是領導能力)做為標準,將人才區分為九類,工作績效(也就是橫軸)代表的是過去,潛力或領導力(也就是縱軸)代表的則是未來。

  而凡是被列於九宮格中第1、2、3格的人,均被視為核心人才或是高潛力發展的人才,會被列為接班或是強力培植發展的對象。過去的工作表現或許與未來的發展潛力有關,但不能將其劃上等號,而現代管理的盲點之一,就是把員工現在實力當作未來潛力,過度重視工作績效而輕忽了領導才能。

  如果無法突破上述的盲點,像劉備這類人才在組織中將被埋沒,而袁紹、袁術等這類人則極有可能快速晉升,但卻會像是「彼得原理」般,容易被晉升到不適任的職位。領導者如果欠缺領導潛力,勢必危及組織的生存。所以,在工作績效之外,潛力與領導力的發展應該是現代主管必須時時關注的重心。

人材九宮格

2009-11-07

[行政法]事實行為

一、特徵
(一)行政機關之行為
  事實行為是行政機關之行為,係屬於行政行為的一種類型。至於當事人之多寡,也就是單方或雙方行政行為,或者是行政機關內部或對外發生之行為,並不屬於事實行為的重要判斷標準。
  行政程序法中之「行政指導」以及「陳情」等處理行為,亦屬於事實行為之類別。根據最高行政法院的判例(93裁327),行政機關依人民陳情案件所做之答覆,係就法規內容及陳情意旨之說明,以及其後續執行法規之行為,均非屬於就具體事件所為之行政處分(也就是是於事實行為,不屬於行政處分的意思)。
(二)以發生事實效果為主要目的
  按照最高行政法院判例(91裁312)指出,事實行為是行政機關以發生事實效果為主要目的之行政行為。像是會勘紀錄或對陳情書所為之回覆等,並無任何法律上效果的發生,應該屬於對人民陳情函復之事實行為。
  而行政機關之事實行為,有可能是附隨於其他的行政行為之中,例如工程受益費開徵之行政處分業已確定,則系爭工作受益費之繳款書,並不是屬盼公法上具體事件所為之決定,自然不屬於行政處分(94裁908)。
  此外,執行法令之行政行為,例如高雄港務局開立發票之行為,應屬營業稅法規範應履行之事實行為,並非授益處分(97判811);人民請求主管機關就法規為解釋,係請求主管機關作成事實行為,是以人民請求主管機關依駕訓機構管理辦法,對其提出之爭議事項為解釋,係請求相對人為事實行為(97裁3577)。
  另外,行政執行措施亦多屬於事實行為,不涉及行政實體法上之判斷(95裁811;97裁3751)。例如行政機關告知人民,將拆除系爭建物,係依據先前處分書加以執行之事實行為(95裁1141)。

二、救濟途徑
  應依據個案事實行為之性質以及其法令依據,分別論斷:
(一)行政救濟
  依據行政訴訟法之規定,對於違法事實行為之救濟,最高行政法院指出,應依照第8條一般給付訴訟之規定提出訴訟,始屬合法妥適(95判467)。
  事實上,人民請求國家為一定行為之時,國家應為之行為,可能是法律行為;也有可能是事實行為。如果是屬於行政處分者,人民固應依行訴法第5條之規定,提起課務義務之訴;如屬行政處分以外之法律行為或事實行為,則得依同法第8條規定提起給付訴訟。至於事實行為中之金錢給付,須因公法上原因發生財產上之給付,而其請求金額已獲准許或已確定應支付或退還者,即得直接提起一般給付許訟。
(二)國家賠償
  行政機關之事實行為,若屬公權力行政之範圍,即有國家賠償法他2條適用之可能。例如稅捐機關因人民欠稅移送行政執行處強制執行,卻未於人民納稅後馬上撤回執行,致行政執行處對人民及所屬公司核發扣薪命令。

【參考文獻】
黃俊杰,2005,《行政法》,台北:三民。
黃俊杰,2008,《行政程序法》,台北:元照。

2009-11-04

[工作]工作做熟了,該考慮是否捨棄了!

  一般人只要持續進行某一類工作,就能夠累積與該項工作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產生「模組化」的能力,也就是在面對同類型的問題時,可以立即構思出最佳的解決對策。「模組化」能力可以說是成為成熟工作者的首要條件。

  新手工作者面對工作上的各項任務,應該不斷地從以往的工作經驗中累積關鍵性的智慧,鍛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便能夠使自己工作更為熟練、表現出專業,進而贏得顧客的信賴。

  但是,「模組化」對工作而言,也是有其陷阱。一但腦中熟悉了解決問題的成功模式,雖能達到效率化與大量的產出,但也會伴隨「硬直化」的作用。因為個人非常熟悉的另一面,就是被過去的實績與成果所束縛,一旦面對新的變化時,不是沿襲舊法,就是應變不及。

  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環境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再優秀的做法也不可能保證永遠有效。當自己面對的工作環境還算單純時,就該努力讓自己進化,學習「模組化」的問題解決能力。而當所處環境不再穩定、甚至常常變動時,就要開始有學習「自我否定」的覺悟了。「自我否定」並非指否定自己,而是指「否定自己根深蒂固的『模組化』觀念」,簡單來說,「模組化」的解決問題並不能一直長時間的適用,遇到不同類型的問題時,就應該拋棄「模組化」的問題解決方式,另覓一套適用該情境問題的「模組」來解決該問題。

   算算自己接下目前的工作近一年了,所有工作上的日常項目也可以說是得心應手了,比起前一個職務做了四年多的週期,這次的感覺似乎來得有點早也有點強烈。不敢說目前的工作內容簡單了些,但可以學習到的東西卻是範圍相當廣闊,可惜的是得看老闆願不願意教導我這個毛頭小子,不然就是自己的領悟力有限,已經學不到較高較深的學問了。

  看來,真的是得考慮未來的路了……

【參考文獻】
經理人月刊,第54期,2009年5月,頁29。

2009-11-02

[工作]體察主管的感受

  談到關懷,常常會讓人覺得是上對下,或者是強對弱所施予的行為,但其實不然。關懷並不是同情,也不是強制的行為,而是人與人之間自然湧現的情感表現。這與主管或部屬等地位毫不相干,它只是人發自真心的感情流露。

  對主管的關懷中,最重要的就是去體察主管的感受,能做到這一點的部屬還真的不多。主管的想法、目標究竟是什麼?儘管他不說,希望部屬也能盡力體察。說句老實話,主管常因為其立場或顧慮到部屬的感覺,很多事情都不好直接說出口,明明希望部屬在新交付的任務上能去注意某些重點,卻又怕一開始就點醒對方,會影響到部屬的成長,所以只好保持沈默,而這卻是常見的情形。

  因此,行事當中若能體察主管的心思,這也是做為一個好部屬的必要條件,能夠依據此原則行事,工作內容自然也會加倍充實。對要如何表現對主管的關懷,要訣只有一個,就是「真誠」。就如同陪母親上菜市場買菜一般,做兒子的幫母親拿東西是天經地義的事,對待主管也如同對待家人般的自然,就像是日常的習慣一樣,自然就不會覺得是逢迎拍馬。

  平時再怎麼忙,偶爾也會看一下主管今天的心情,心情好的話就陪他閒話家常。心情不好的時候,也要設法讓主管脫離當下的情境,試著找個話題,或帶他出去走走看看,別留著辦公室裡生悶氣,都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的熱絡。

  上個星期某天早上醒來,突然發高燒,無奈只好打電話回辦公室請假,在醫院急診室躺了一整天,到了晚上終於受不了(因為醫生要求在急診室「待」兩天好好觀察),向醫生堅持要回家休養,剛到家沒多久,我那平日不苟言笑的老闆突然打行動電話給我,問我就醫的情況,寒暄了幾句便問我病因到底是什麼?(我猜想他可能以為我的工作是否太累了)我只是簡單回答:「醫生暫時查不出來,可能是最近感冒流行不小心被傳染到了吧。」

  翌日,早上醒來覺得精神不錯,顧不得老婆大人要我在家休息的命令,直接往辦公室跑,也不曉得自己是否感染上工作狂的症狀,一到辦公室整個人精神奕奕,連同事都嚇了一跳,老闆也還是有點擔心的問道:「真的沒事?好點了沒?」其實,再怎麼嚴厲的主管,對於部屬的關懷也會如同你對待他一般,那麼自然的流露出來。

2009-11-01

[工作]看出主管的真意

  部屬聽主管說話的時,除了表面的意思之外,也要能夠聽出是否有弦外之音。主管究竟想說什麼?或者想讓身為部屬的想知道些什麼?同樣的話,主管有時會重複好幾次,是故意的呢?還是無意識的行為?誰也無法得知。但至少可以了解到主管關注的重點在哪裡。

  或許有些部屬常會覺得主管的意見似乎不太妥當,這個時候最好先做個深呼吸,然後再去揣摩主管真正的意思,相信必然會因此而促進彼此的了解,使今後的工作更加順暢。如果部屬能順著主管的意見提出新的企畫時,相位主管必然會依照部屬的意見大力支持。

  主管經常故作若無其事地和部屬談話,其實是藉著閒聊在傳送某訊息,如果能夠在與主管的閒談當中,領悟到話中所傳達的訊息,必然就會深得主管的信賴。而獲得主管的信賴,就可以向主管直言不諱。

  平時主管說話都能仔細聆聽的人,一定能得到主管的信賴,同時主管也會因為信任部屬能夠了解其想法而感到放心。而當這位部屬向主管表示其看法似乎不妥時,主管也必然能夠接受部屬的意見而虛心檢討。

  善於聆聽別人說話的人,不但會成為情報、人員集中的樞紐,也會如同眾星拱月一般,這類人通常也會成為眾人和情報的中心。站在年輕人的立場,或許會覺得能言善道者才能掌握主導權,其實多聽絕對比多說重要。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能多聽的人最後必然能夠脫穎而出,在工作上大展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