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0

[生活]開徵能源稅真能促進環保?

  看了幾則報導賦改會建議開徵「能源稅」的新聞,環保團體是大聲叫好,認為徵收能源稅,可以「以價制量」,而且有助於調整產業結構,減少發展能源密集的高耗能產業,是一種綠色租稅改革,一方面鼓勵低碳企業成長,另一方面更能改善環境,是雙贏策略。

   環境保護和節能減碳是近幾年來許多民眾關心的議題,也逐漸地受到重視。但手段上似乎有愈來愈激烈的感覺,例如增加稅收就是最常見到的說法。「以價制量」這個概念作為稅負政策上的概念,似乎並沒有充分的理論支持基礎,為何仍有部分學者認為提高價格可以壓抑使用的數量?

   就以日前提高香煙「健康捐」的案例,並沒有充分的證據可以證明提高健康損的金額,可以有效地降低吸煙人口的數量。反而是因為菸害防制法通過後,室內工作場所及公共場所都不可吸菸的政策規定,才使得吸菸人口的數量有下降的趨勢(因為實在不方便,抽根菸都要躲躲藏藏),至少在街道馬路上看不到隨手叼煙的癮君子。

   從另類的角度來思考,如果「以價制量」這個概念是有效的話,為何不直接從源頭開始管制,針對購買車輛者提高稅賦(例如燃料稅,但自己還是覺得目前的稅制不公平),畢竟吃油最兇的應該還是車輛。但是,目前實際的情形卻是為了刺激消費,買車竟然還有補助,這其中顯然有政策矛盾之處。

  就現實面而言,「使用者付費」是眾所接受的觀念,油用的多的人本來就該多抽點稅,根據新聞的報導,如果能源稅確定開徵的話,預計十年後的油價將高達50元。這對類似自己生活在鄉下地方的民眾而言,是極大的生活負擔啊!假使薪水調漲的輻度依然是如此低落的話,更容易使貧富差距拉大,因為我們沒有北、高兩市的捷運和大眾運輸工具,勢必出門必須自備交通工具,想當初辦公至離住家約40多公里的時候,每天駕車往返,一個月的油錢近五千,十年後不就要五萬。

  對富裕的人來說,車輛是富貴的象徵,是顯耀身分地位的飾品;對平常人來說,卻是每天賴以維生的重要設備,如果那些開會的學者專家們,體會一下鄉村的現實環境,從住家到公車站牌得走上一、兩公里,然後公車每半時才有一班的地方生活一個禮拜以上,會有那個不想自己買車來開的。之前丈母娘來住的時候就曾感嘆交通不便的問題,出門沒有交通工具真的寸步難行,不像台北坐個公車那裡都能去。

  改革的理念和理想總是和現實面產生差距,雖然目前的官方說法是採觀望的態度,不會驟然實施,但是仍然可以明顯看得出來其欲推動的意圖,只能希望這些高高在上,生活無憂無慮的決策制定者,能存有一絲絲體察民意的道德良知,研擬一些配套措施來降低老百姓的損失,減輕生活上的壓力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