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1

[組織]柏金森定律

  在網路上閒晃,無意間都會有令人莞爾的發現。例如將一些學術上的理論發現,應用到人類的日常生活裡常見的事件或是情境,讓人體會到知識原來是來自於人類生存進化的環境。

  「柏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是英國人柏金森教授提出的現代行政組織的一些問題,主要是在描述組織病態的現象。其重要主張如下:
一﹑行政首長喜歡增加部屬,顯示自己的權威,而各級人員又相互製造工作,因此不論實際工作如何,機關人員每年總會增加。
二﹑機關年代愈久,職員的素質愈低。因主管選擇部屬必取不如己者,以免製造職位上的競爭者。
三﹑機關開會的時間長短,與議題的重要性成反比。因小事大家都懂,且關係不重大,於是發言踴躍,而大事或者不懂,或因關係重大,為免負責,故禁口不言。
四﹑委員會組織型態愈來愈多,且委員數目也相對增加,形成效率低落,組織膨脹的弊端。
五﹑機關內部行政效率日趨低落,但外表建築及設備卻日趨豪華壯麗
六﹑機關依照可用的預算盡量用完,因為如果用不完,下年度的預算必遭刪減。

  而根據柏金森定律所敘述的組織病態現象,有些人運用在日常的工作環境中,歸納出一些簡單的發現,例如:(參考自著唬ζ作爛Blog)

1.庸妒律
主管不會選擇比自己高明的人才,免得那天被趕過去,這就是「功高震主」的顧慮,身為部屬者切記,再怎麼聰明,凡事請示主管是必要的,自己常用的一句金言就是:「這個問題我不是很瞭解,希望長官能提供一些建議。」
2.冗員律
每個單位都會吵著說事情很多,人手很少。其實,不吵的話老闆會認會你太閒沒事做,偶爾吵一吵,碰碰運氣,如果真的人手增加了,初期先把其他人原有的業務分個一、兩項的業務出來,之後再設法自創一個不痛不癢,不會麻煩自己的事情做就好了。
3.工時律
對於一件工作,會想盡辦法拖到最後的期限才會加以完成。因為太早完成就表示你還有餘力,還可以多交待一些事情給你做,久而久之就會變成所謂的「能者多勞」,但又因為同酬不同工的薪資型態,一定會產生心態上的認知不公,演變成最後大家都故意拖到期限截止前完成交待的工作。
4.決策律
對於繁複重要的問題,其開會時間會與其成反比。主管沒問最好沒出聲,自己不懂的也沒搭腔。簡單來講,決定是上面負責,沒事別攬事做,趕快開完會好回去做自己的事。

  用來形容目前公家機關多數公務人員的工作現象,似乎顯得「非常貼切」。沒人想出頭當烈士,每天最好就是準時上、下班,老闆和長官沒事也不會找麻煩,平平安安每月領薪水度日子就好,突然覺得自己好像也有點快有這些癥候了,不知道是不是安逸的日子過得習慣了,還是很久沒遇到讓自己提得起勁的事情來做呢?

【參考文獻】
新聞辭典,第十輯,1991,頁86-8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