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31

[生活]最後一天!!

今天是2009年的最後一天,不用上班(因為老闆出差)、不用帶小孩(送去上學了)、晚上也不用跨年,慵懶的吃完了早餐,把這學期的作業改好,接著把成績上傳,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中午。人就是如此,有事情做的時候總是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

  下午到東大還書時,查了一下今天自己的借閱紀錄,今年總共借了53本書,扣掉4本還沒看,7本是借來給老闆寫論文的,算算總共看了42本書,頓時有股自傲的滿足感油然而生。

  回家的路途中,稍微想了一下一整年的經歷,調職、生子、考試、教書、……等等,不算忙碌也稱得上充實,只是老覺得少了點什麼的感覺。老婆進修後,帶小孩的時間也就多了,相對的享受天倫之樂的時間也多了,頭痛的時間也多了,白頭髮都多了幾根。

  想想今年的心力似乎花在家人和教書的時間上多一點,對工作上的投入程度似乎相對弱了些,可能是目前的工作型態熟稔了以後,感覺上沒出太大的心力就游刃有餘,想起來覺得有點慚愧。但反過來想卻又令人欣慰,表示自己工作上的能力又有了精進,應該算是件好事才對。

只不過那「少了點」的感覺一直縈迴心頭揮之不去,彷彿在說著:「你今年有點混喔!」確實,自從擔任老闆的秘書工作,不用再辦那些瑣碎的業務開始,總覺得自己空有一身專長卻無發揮之地,看著別人簽的公文錯誤百出,卻礙於身分、職掌不便多加批評,免得落人口舌。

  看來,這次的倦怠症狀似乎來得有點早!但自從這次的職務歷練之後,也讓自己的眼界更開闊了,站在首長的身邊可以學習用領導者的視野去看整體的組織運作,政策規劃,以及現實面的官場百態。不過,卻也苦了自己,看得太多太透澈,也發覺這個組織裡似乎再也找不到可以讓自己發揮的職務,可以讓自己更精進的主管來學習(因為充滿太多彼得定理的人)。展望未來,只希望能再遇伯樂,不然,就得再繼續獨善其身了……。

2009-12-29

[生活]2009年剩下的日子!!

進入倒數的階段了,剩下3天的時間,到底還能做些什麼呢?看完了下面的Slide,才發覺自己今天還有好多事沒做,不曉得剩下3天的時間來不來得及……

2009-12-28

[生活]瑪法達2010星座運勢大預言!

再過幾天即將邁入新的一年了,看了一下自己明年的運勢,工作可能沒像今天這麼如魚得水,但幸好有偏財運,反正本來也打算休息充電一下,剛好順勢而為,這就是有一失必有一得,只希望這個預言能真的準確。

2009-12-27

[笑話]這個人真毒!!

大學同學mail給我的一則笑話,看完後睡意全消了!

有一天早上,我搭捷運時上來了一位漂亮的小姐,

她在我旁邊的一個座位坐下,忽然又想起忘記擦一擦,

於是又站了起來,從包包裡拿出面紙,很認真地擦拭著座位 .

擦完之後正準備坐下,誰知道尷尬的事發生啦,她放了一個屁..

小姐若無其事的偷瞄著我.

我是正人君子,不會嘲笑別人,尤其是這麼漂亮的小姐 .

我也若無其事的對她說:

小姐,妳真愛乾淨!擦乾淨了還不夠,還要再吹一吹喔!

2009-12-25

[公共治理]未來發展

  臨睡前才突然想到明天上課的教材好像還沒po上來,趕忙把檔案上傳。不過上來後嚇了一跳,今天的人數暴增,似乎還滿多人期待的,但是我猜應該有超過一半的人是為了看前天po的那篇「豬的考績」吧!

   不過,這是這學期最後一堂課了!對那些學生而言,考完試後應該算是解脫吧!不用再繼續遭到這充滿理論又不知如何實際應用的陌生課程蹂躪了。看完整本書,真的很佩服著者的用心和知識的廣博,但可憐的是那些工作多年卻初次踏入公共領域的學子,在忙碌的工作之餘還得面對這看似艱澀又不知有何用途的書本,難怪上課時看到桌上擺的幾近全新啊!

   學生可憐,當老師的也不太輕鬆,還得想辦法找一些個案、實例,設法套用課本所提的理論基礎,只為了能在授課時讓學生有個初淺的輪廓,但說真的,這實在不是很簡單的事,難怪今天有位老師看了我的教材簡報後打電話給我,直呼我真不可思議啊!

教材瀏覽連結

2009-12-24

[書摘]影響理性決策的錯覺—適應性效應

   一般人總是會覺得遇到好事情會讓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感到快樂,但事實上非並非如此。像是人們覺得升遷、加薪、買豪華的車子都會讓我們非常快樂,而且都會為此高興很長一段時間,但實際上,過沒多久就會很快產生適應性了。

   這就是典型的適應性效應表現,而「適應性」指的是人們對外界環境的刺激反應逐漸減弱的現象。適應性效應說的是人們常常低估了自己的適應能力,從而高估某些事情在一段時間之後對自己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這種錯覺很容易影響人們做出理性的決策。像是一個人嚮往墾丁的夏天,可以自在的在沙灘享受陽光、慢跑、游泳……等,毅然決然地搬到墾丁去,等到如願以償之後,過沒多久,竟然發現自己在這裡沒有半個朋友,嚴格說起來,應該沒有是認識的熟人,可以分享快線的感覺,可以陪你吃飯、說話、聊天。本來以為搬到自己嚮往的地方生活後會感到開心,但事實卻是開心沒多久,卻受不了一個人的孤獨和寂寞。

   另外一種常見的例子,就是我們偶爾會低估自己適應不利環境的能力。像是當初高中畢業時,大學聯考上了國立大學,同時也考上了警察大學,自己本來對從事警察工作沒什麼興趣,但是在家人的期盼和現實上的考量,只好硬著頭皮遠赴他鄉。一開始的軍事訓練對自己沒抱持多大信心,但現在已是畢業十年官拜二線二星的中階警官。又如同當初被上級指派擔任派出所所長時,突如其來的消息所感受到的是震驚和惶恐,壓根沒心理準備,但也莫名其妙做了近二年三個地方的所長。

  這些都是當初始料未及的,其實,事後想起來,人的適應性是非常強韌的,而我們常常無法想像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有多大。又好像有時候很多人在失戀後會覺得痛不欲生,感到人生沒什麼希望了,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感覺就漸漸變淡,先前的痛苦感覺已不復存在,甚至又開始尋找另一段新的戀情。

   人們對物質性事物的適應性非常強,只是我們都忽略了這一點。通常我們以為改善了生活中的物質條件會帶來永久的快樂,其實並不然。像自己原來一個人住在三、四十坪的公寓,一個人生活自由自在,父母、家人偶爾過來同住也不會覺得擁擠。等到婚婚生子後,人口逐漸增多,開始計劃換個新房子,要有很大的空間,全新華麗的裝潢和舒適的傢俱。等到錢花了以後,一開始覺得自己很幸福,尤其是有朋友來家裡做客,對你美輪美奐的佈置大加讚賞的時候,多會對自己的選擇更加高興。但是,日子久了以後,感覺漸趨平淡,而當你想到要打掃六十幾坪的三樓半透天厝時,你可能就會開始覺得後悔為什麼當初房子買那麼大了……。

   但是,我們對於精神層面的事物,適應性就沒那麼強烈,而且腦海裡的記憶不是輕易間能夠消磨掉的。回想這一年間自己到過那些風景名勝遊玩,和哪些久未見面的故友相遇,腦海裡隨時能夠喚起當時的情景,甚至還能感受到當時的感覺,卻記不得自己買下名牌包或夢想已久的衣服時的歡樂。

   按照這種邏輯,應該要意識到自己對物質性事物的適應性,短暫的快樂只會讓你的荷包縮水,與其同樣都是花錢,寧可把錢多花在和精神相關的事物上,把那種快樂愉悅的感覺能夠長久的留在腦海裡。就像是如果突然中了100萬的樂透彩獎金,與其拿來買部高級的名貴轎車,還倒不知帶著老婆四處旅行,週遊列國去來得有意義些。

※本文參考自奚愷元著,2006,《別當正常的傻瓜:教你如何明智做決策》,初版,台北市:久石文化。

2009-12-23

[工作]豬的考績!!

一則描繪現實生活中上班族所面對的各種不平情況,非常寫實而且令人心有戚戚焉!

2009-12-22

[書摘]又是一個陷阱:比例偏誤

   假設某天你在逛街的時候,在甲商店看中一個售價200元的鬧鐘,而你想起家中的鬧鐘剛好壞掉了,所以想將它買下來。但是,就在這時你又獲得消息,在乙商店有與你看中的這款鬧鐘相同的款式正在進行促銷活動,售價只要100元,可是兩家商店之間距離有10分鐘的車程,你是否會到乙商店購買較便宜的鬧鐘?

   假設又有一天你一樣在逛街,在兩商店裡看中一款鑽錶,售價是36,000元,而同一時間,你的朋友告訴你在丁商店也有賣同樣的鑽錶,售價卻只要35,900元,同樣的,兩家商店之間距離約10分鐘的車程,你是否會改去丁商店購買較便宜的那個呢?

   上述兩個假設的案例,一般正常人的選擇,在第一個案例中,大多會寧願花費10分鐘的車程去購買較便宜的商品;但是在第二個案例之中,則會讓人起不了太大的動機改去另外一家店。

   其實,不管是從甲店到乙店,或是丙店到丁店,同樣都是花費10分鐘的時間去購買較便宜的相同的商品,兩個問題都是等價的,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都相同,獲得的效果也都一樣,但是人們所感覺到的「交易效用」卻不相同。一般人會覺得,花10分鐘的車程去買一個200元降到100元的商品,會比購買36,000元降到35,900元的東西更加值得。

   這裡所指的交易效用是由於價格差額與實際售價的相對比例所引起的,也就是一般所稱的「比例偏誤」。正常人在消費時,通常會比較注意優惠價格的比例而不是其絕對值。如果想要少幾分正常、多幾分理性,應該只要考慮所能得到的優惠數額,以及你為獲得優惠所花費的成本。

  日常生活中很多類似的場合會讓人躊躇不前,到底該不該另外花一點時間或精力去換取較優惠的商品,但是,仍然會有許多不理性行為決策充斥我們的生活消費決定。像是寧可花一小時20元的停車費,也不想多繞幾圈找個沒有劃設停車格的位子來停車,卻不願多花一些時間到同一家銀行辦理轉帳,已省下那20元的跨行轉帳成本,唉……原來人真的是不理性的。

※本文參考自奚愷元著,2006,《別當正常的傻瓜:教你如何明智做決策》,初版,台北市:久石文化。

[書摘]交易效用偏誤!!

   小明打算買一套新的蠶絲被,大賣場裡有三種款式可以選擇:普通雙人被、豪華雙人被和超大號豪華雙人被。三種款式的蠶絲被原價分別為1,200元、1,500元和1,800元,而小明打算購買豪華雙人被。到了大賣場時,剛好正式減價促銷,所有款式的蠶絲被倍價一律降為1,000元,如果你是小明,你會買那款被子呢?

   一般人大多都會選擇購買超大號豪華雙人被,而非選擇當初原本預計購買的豪華雙人被,因為售價相同,但依照原本售價的折扣來換算,均會認為購買超大號豪華雙人被這個選擇比較划算。但是,高興沒幾天,發現超大號豪華雙人被很難打理,邊緣老是會垂到床角,不得不經常換洗。

   按照常理,我們購買東西應該衡量的是該物品所帶來的效用和其價格,也就是所謂的「性能價格比」,之後再決定是否值得購買。依據實用性,上述案例中三種款式的被子,應屬豪華雙人被所帶來的滿足程度最高,而且三種款式被子的價格均相同,應該購買豪華雙人被是最佳的選擇。但是,當我們在做購買決策時,還會多考慮另外一項因素:交易所帶來的效用。而所謂的「交易效用」(transaction utility),即是指商品的參考價格和商品的實際價格之間的差額效用,也有人稱之為「佔便宜效應」。

  一般人的思考邏輯是超大號豪華雙人被原來的價格是1,800元,現在只要1,000元,整整便宜800元,比買其他二款省更多錢,但卻忽略了自己實際上的需求和物品所帶來的效用。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的消費決策總是會受到一些無關的參考因素所影響,現實中我們總不可避免地會去比較物品的原價和現價,並從其間的差額中得到滿足,即獲得交易效用。這也是為什麼每次遇到大賣場或百貨公司的大減價促銷活動時,都會受不了誘惑而購買一些自己根本用不到或是沒有需求的東西,而其原因總歸來說只有一個,就是「便宜」。

   理性的決策不僅僅是對於同樣的問題給出同樣的答案,還應該是不受表面現象的迷惑,而真正考慮實際的效用。如果想要少幾分正常、多幾分理性,我們應當只考慮商品能夠給你帶來的真正效用和你為此所付出的成本。

※本文參考自奚愷元著,2006,《別當正常的傻瓜:教你如何明智做決策》,初版,台北市:久石文化。

2009-12-21

[書摘]非理性決策的故事!!

火車鐵軌和小孩

這個故事很有趣,讓我們對做決定有更深刻的認識。

    有一群小朋友在兩條鐵軌附近玩耍,一條鐵軌還在使用,一條已經停用;只有一個小朋友選擇在停用的鐵軌上玩,其他的小朋友全都在使用中的鐵軌上玩。這時火車來了,而你正站在鐵軌的切換器旁。讓火車停下來已經不可能了,但你能讓火車轉往停用的鐵軌,這樣的話你就可以救了大多數的小朋友。

    但是,那也意味著那個在停用鐵軌上玩的孤獨的小朋友將被犧牲掉。你該怎麼辦?或者就讓火車自己開過去嗎?讓我們停一下,想想我們會做怎樣的決定。

分析一下形勢…
仔細想想…
給出你的答案!!!

    (據說)大多數人會選擇改變火車軌道,犧牲那名在停用鐵軌上玩的小孩。無論從道義上還是情感上講,以一個孩子的代價來挽救大多數孩子的生命會是大多數人的理性決定。

    但是,你是否想過,那名選擇在停用鐵軌上玩的小孩顯然是做出了正確決定—在安全的地方玩?然而他卻不得不為那些選擇在危險的地方玩的無知的朋友們而去犧牲。

    這種進退兩難的局面每天都在我們的身邊發生。在辦公室、團體裡、政黨裡,尤其在一個民主的社會,少數人常常為了多數人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無論那些多數人是多麼愚蠢和無知,無論少數人多麼有遠見卓識。

    那個選擇不與其他在正在使用的鐵軌上玩耍的小孩被逐出局。在這裡,他被犧牲掉,沒有人為他落一滴眼淚。

    正確的決定是—不要試圖讓火車變道,因為在鐵軌上玩的孩子們當然知道軌道正在使用,如果她們聽到火車鳴笛,自然會跑開的。但如果將軌道切換後那個乖小孩必定慘死因為他從來沒想過火車還會開到廢軌道上而且火車軌之所以被廢一定是因為它也是不安全的

    如果火車被切過去了,整車的乘客可能被置於危險之中!在你試著用犧牲一個小孩的生命來挽救幾個小孩的時候,你可能是在用整車的乘客來挽救這幾個小孩子。

    我們都知道生活中充滿著艱難的決定需要我們去做,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匆忙做出的決定並不總是正確的。“記住,正確的不總是大家都支持的那一個……大家都支持的不見得總是正確的。”

記住:每個人都會犯錯;所以他們才會把橡皮擦放在鉛筆上

  現實總是如此,有時遇到這種進退維谷的窘境,可能得違背自己的良心或意志而做出相反的決定,也可以說為了維護特定人的利益而犧牲少數守規矩者的權利。但真正能正義凜然作出正確決策者實在是少見,這就好比目前某縣市副縣長任命案的爭議……。

2009-12-15

[轉載]誠實人必多得福。

   30年前,美國華盛頓一個商人的妻子,在一個冬天的晚上,不慎把一個皮包丟在一家醫院裡。商人焦急萬分,連夜去找。因為皮包內不僅有10萬美金,還有一份十分機密的市場信息。

    當商人趕到那家醫院時,他一眼就看到,清冷的醫院走廊裡,靠牆蹲著一個凍得瑟瑟發抖的瘦弱女孩,在她懷中緊緊抱著的正是妻子丟的那個皮包。

  這個叫希亞達的女孩,是來這家醫院陪病重的媽媽治病的。相依為命的娘兒倆家裡很窮,賣了所有能賣的東西,湊來的錢還是僅夠一個晚上的醫療費。沒有錢明天就得被趕出醫院。晚上,無能為力的希亞達在醫院走廊裡徘徊,她天真地想求上帝保佑,能碰上一個好心的人救救她的媽媽。

    突然,一個從樓上下來的婦人經過走廊時,腋下的一個皮包掉在地上,可能是她腋下還有別的東西,皮包掉了竟毫無知覺。當時走廊裡只有希亞達一個人。她走過去撿起皮包,急忙追出門外,但那位女士卻上了一輛轎車揚長而去。希亞達回到病房,當她打開那個皮包時,娘倆都被裡面成沓的鈔票驚呆了。那一刻,她們心裡明白,用這些錢可能治好媽媽的病。媽媽卻讓希亞達把皮包送回走廊去,等丟皮包的人回來領取。

    雖然商人盡了最大的努力,希亞達的媽媽還是拋下了孤苦伶仃的女兒。後來商人就領養這個失怙的女孩。她們母女不僅幫商人挽回了10萬美元的損失,更主要的是那份失而復得的市場信息,使商人的生意如日中天,不久就成了大富翁。被商人領養的希亞達,讀完大學就協助富翁料理商務。

   雖然富翁一直沒委任她任何實際職務,但在長期的歷練中,富翁的智慧和經驗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她,使她成了一個成熟的商業人才。到富翁晚年時,他的很多想法都要徵求希亞達的意見。

   富翁臨危之際,留下這樣的一份遺囑:「在我認識希亞達母女之前我就已經很有錢了。可當我站在貧病交加卻拾巨款而不昧的母女面前,我發現她們最富有,因為她們恪守著至高無上的人生準則,這正是我作為商人最缺少的。我的錢幾乎都是爾虞我詐、明爭暗鬥得來的,是她們使我領悟到人生最大的資本是品行。我收養希亞達既不為知恩圖報,也不是出於同情,而是請了一個做人的楷模。有她在我的身邊,生意場上我會時刻銘記,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什麼錢該賺,什麼錢不該賺。這就是我後來的業績興旺發達的根本原因,我成了億萬富翁。我死後,我的億萬資產全部留給希亞達繼承。這不是饋贈,而是為了我的事業能更加輝煌昌盛。我深信,我聰明的兒子能夠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

   富翁在國外的兒子回來時,仔細看完父親的遺囑,立刻毫不猶豫地在財產繼承協議書上簽了字:「我同意希亞達繼承父親的全部資產。只請求希亞達能做我的夫人。」

   希亞達看完富翁兒子的簽字,略一沉思,也提筆簽了字:「我接受先輩留下的全部財產──包括他的兒子。」

結局有點令人出乎意料,好像在看笑話一樣!

2009-12-14

[轉載]家不是放錢的地方,而是放心的地方

    那天他的心情很好,老總通知他的策劃方案通過了,客戶還要和他簽署下一套產品的策劃協議。為此老總特意批了男人3天的假期,讓他徹底放鬆一下。這是男人連續奮戰幾天的成果,他有點喜不自禁,下班後同事嚷著讓他請客,他欣然應允。待一幫人吃完飯、K完歌回來,夜已深了。

    他飄飄然地回家,進門、開燈、喊女人的名字,不應。一低頭,就看到了女人放在鞋櫃上的離婚協議書。男人發了懵,沒想到她會來真的。以前他們也鬧,但至多是她嘔氣不肯理他,或者跑回娘家住幾天,過後就自動和好了。可這次,女人顯然動了真格的,她已經把自己的東西打包帶走,協議上財產分割得清清楚楚,房子歸他,存款歸她,孩子也由她管,他每月出二萬塊的撫養費……

    他記起來,早上出門時,的確和女人拌了幾句嘴。女人讓他下午去開女兒的家長會,他說太忙,沒時間。女人就惱了,說:「你一天到晚就是忙忙忙,什麼時候把我和孩子、把這個家放在心上過?這日子沒法過了,離婚。」他說:「不就是一個家長會嗎?誰去不一樣?你別沒事兒找事……」

    是啊,有多大的矛盾呢?他是個事業型的男人,把工作看得比家庭重要。可那也是為了這個家、為了她和孩子能過上好日子,這也有錯嗎?可是此刻,男人站在這個清寂空落的家裏,第一次覺得,這個沒有了女人的家,實在稱不上家。他的成就,因為沒有女人的分享,也變得毫無意義。

    第二天,男人回家去看父母。因為一直忙,他好久沒回去了。父母看到他,都有些驚訝。父親問:「你那麼忙,怎麼有空回來?」他說:「公司給了3天假,回來看看。」母親盯著他的臉研究半天,緊張地問:「沒出什麼事吧?你媳婦兒和孩子怎麼沒回來?工作出差錯了? 和媳婦兒吵架了?……」母親一連串的問題讓他的臉發紅,是回家太少的緣故吧?這個本應該他常回來的地方,現在他回來反而顯得不正常了。父母很興奮,父親慌忙去買菜,母親留在家裏陪他聊天。

    母親拿來花生和核桃讓他吃,剛坐下,電話就響了。隔得老遠,他就聽見父親的聲音:「忘了跟你說了,給你泡的蜂蜜菊花茶在窗臺上放著,現在喝剛剛好,你趕緊喝啊小心放涼了。」母親掛了電話,端起茶剛喝了一口,電話又響了,還是父親:「咱家的水費是不是該交了?我忘了拿單子,你把編號告訴我,我順路去交一下。」放下電話,母親笑著埋怨:「你爸這人啊,就是事多,出去一趟,能往家裏打十幾個電話。那點兒工資,都給通信事業做貢獻了。」正說呢,父親的電話又來了,父親的聲音很興奮:「老太婆,你不是喜歡吃黃花魚嗎?今天菜市場有賣的,我買了3條,回去我親自做你最喜歡吃的清蒸黃花魚…」二十多分鐘裏,父親的電話接二連三地響,母親也不厭其煩地接。與其說母親在陪他聊天,倒不如說是陪父親聊天。

    他終於忍不住抱怨說:「我爸怎麼越來越瑣碎了?其實有些電話根本就沒必要打,回來再說能差多少?」母親笑著糾正他:「傻孩子,你爸的心思你哪裏能懂?他不是瑣碎,而是把心留在家裏,有牽掛有寄托,所以才會一個接一個地打電話。 他怕我跑來跑去接電話會摔跤,還專門把家裏的電話換成了子母機。你爸他人雖然在外面,卻把心放在了家裏,家裏事無巨細,他都掛念著呢。不要以為只要往家裏拿錢就行了,家不是放錢的地方,而是放心的地方,只有把心放在家裏,愛和幸福才會在家中長駐,你明白嗎?」他看著母親意味深長的目光,醍醐灌頂一般,剎那間醒悟過來。

    起自己忙起來時從不曾給家裏打過電話,甚至她打過來的電話也被他匆匆掛斷;想起自己陪上司應酬和同事聚餐,家裏的那盞燈一直為他亮到深夜,他卻從不曾想過女人的孤獨和牽掛;想起孩子都6歲了,多次要求他帶她去動物園、去遊樂場,他的諾言卻遲遲未能兌現……是因為忙,還是因為他從不曾把心放在家裏?

    晚上,他去接女人回來。女人猶豫著不肯回,他急急地跟女人解釋:「不會再像以前那樣了,我以前是忽略了你,忽略了咱的家,我以為只要源源不斷地往家拿錢,就能保證我們的幸福……我差點把愛弄丟了,以後我會把心放在家裏,把家放在心上,你願意跟我回家嗎?」女人沒有回答,卻慢慢地走過去,投進他的懷裏,哭了。是的,家是放心的地方,是盛愛的地方。忙,從來都不是理由,心在,愛在,牽掛在,幸福才會繁衍不息。

  所以,今天大兒子的生日,我們夫妻兩都請了一天假,帶著孩子玩了一整天,連他奶奶和大姑姑都陪著他,一群大人為了一個四歲小孩的生日玩了一整天,真的是累攤了。

2009-12-10

[生活]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

  今天下班時我那素食主義的老闆突然印了這篇文章給我看,待我看完後再對我說:「你還會想吃牛肉嗎?」我回說:「看完連肉都不敢吃了,何況是牛肉。」原來,我們吃了這麼多年的食物,都是在吃腐壞的動物屍體,難怪病痛這麼多。

以下是特地摘錄博客來網路書店對這本書的連載內容:

【編輯導讀】
美國人都不敢吃牛肉,我們真的要放寬進口嗎?/柿子文化編輯部
  最近,政府宣布美國牛肉大舉解禁,美國牛肉即將大舉侵台,除帶骨牛肉外,連內臟、牛絞肉也都棄守,導致人心惶惶,國內庫賈氏症權威陳順勝,憂心並痛心地表示,台灣目前並未有新型庫賈氏症(人類狂牛症)及牛海綿樣腦症(狂牛症)風險評估專家,如果將來有人感染上狂牛症,病理診斷還須送到美國、英國,台灣並無診斷能力,一切都只能聽美國的……
  柿子文化的長銷書《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Mad Cowboy),恰好與近日政府考慮放寬美國牛肉進口議題有所關聯,以下是本書的書介,以及書中有關狂牛症的問題整理。《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原著於1998年出版,作者霍華.李曼在美國經營牛隻畜牧業長達二十年,熟知整個畜牧及肉品產業不為人知的內幕;就在他事業巔峰之際,突然面臨可能半身不遂的健康危機,使他有了對生命深省的機會。他鍥而不捨的追查狂牛症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聯,發現了許多令人震驚的真相,並親身感受英國及美國政府處理狂牛症的鴕鳥心態,他更預言美國也將難逃狂牛症的侵襲;果然就在2003年,美國爆發了人類狂牛症──新型庫賈氏症(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簡稱vCJD)。他後來成為推動美國通過「美國有機食品生產條例」的重要人士。
  因為這本書,我們有機會了解更多狂牛症與新型庫賈氏症的相關資訊,也深信這對國人健康絕對相當重要。在此節錄本書中部分的重要觀點,或許可以讓大家對這項議題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除了可怕的狂牛問題,本書亦探討工業化畜牧和過度肉食與營養健康/飲食衛生安全/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的密切關係)
1.開放美國牛肉進口真的安全嗎?
  「狂牛症不僅能『跨物種』傳染,還能在人體內創造出新的變種病菌,引發足以破壞腦部並致人死命的新型庫賈氏症。」「世界衛生組織也同意狂牛症和庫賈氏症之間有所關聯的論點,他們推論這種新型庫賈氏症變種的發生,最好的解釋就是食用了由狂牛患畜製成的牛肉食品。」
  「患畜的肌肉組織確實能讓他種動物發病,這真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發現,因為所有人都忘了,所謂的肌肉組織,在經過適度切片與包裝後,就是我們所吃的肉。」美國雖然在2003年聖誔節期間才被確定為疫區,但是早在1998年時,這位身為美國畜牧業者的作者就已經提出警告:「美國目前還未有任何確認的狂牛症病例,但是每年都會有數十萬頭牛死於一種神秘的疾病——唐納牛隻症候群,這些牛都和馬西作實驗的小牛一樣,前一天看起來還好好的,第二天卻突然倒地死亡。」
  「這些牛大都被磨成粉末,然後再餵給其他的牛。這其中只要有一隻是狂牛症患畜,就可能傳染給數以千計的其他牛隻。」「如果政府能夠針對大量的唐納牛腦部切片進行檢測的話,將能更確實的估量我們的風險程度。不幸的是,我們的政府就像英國一樣,看起來並不急著揭開這個事實。」

2.有人認為吃到狂牛病畜而得到「人類狂牛症」(vCJD)的機率非常低,大約是百萬分之一以下,所以不必擔心?
  「近幾年美國庫賈氏症病例的數量尚未增加到引起關注的程度,但是由於庫賈氏症和阿茲海默症的症狀很相像,因此很可能有許多庫賈氏症患者,隱藏在近來明顯增加的阿茲海默症裡頭。庫賈氏症經常會和其他形式的痴呆症混淆,匹茲堡『退伍軍人管理局醫學中心』的醫師,曾對五十四名死於痴呆的病人進行解剖檢驗,結果發現其中有三人實際上是死於庫賈氏症」
3.如果牛肉真是庫賈症的罪魁禍首,那麼英國有那麼多人吃牛肉,為什麼沒有每年都爆發出大規模死亡?
  「庫賈氏症在人類身上的潛伏期大約是十到三十年,因此在一九九○前半年發病的庫賈氏症患者,很可能是因為吃了八○年代早期或中期的受感染牛肉,當時狂牛症甚至還未被檢測診斷出來。……只要是吃牛肉;可能還包括食用牛奶和乳製品的人都是危險群。」
  英國微生物學家理查‧拉席(Richard Lasey)更披露:「……大約二○一五年開始,英國每年都會有二十萬人死於這種疾病。」
4.狂牛症在全球的關注、防堵下,病例數已年年下降?
  「一九八九年,另一個政府委員會公布了第二份意見稍稍不同的報告,提出兩個更半調子的危機處理方法;一是禁止某些特定的牛隻內臟成為人類的食物,包括腦、脊椎、脾臟、胸腺、腸子和扁桃腺,沒有任何科學證據指出只有這些特定內臟會對人類造成危險,它們只是經濟價值最小罷了。另一個建議是,在未來二十年裡嚴密監控死於庫賈氏症的人數。換句話說,政府正在打的算盤是,要確定問題嚴重程度的最好方式,就是等著看會死多少人!要知道問題到底有多嚴重,更有建設性的方法當然是解剖牛隻驗屍並檢測其腦部,拉席一再提出這個建議都被英國政府拒絕,毫無疑問的,這是因為他們害怕可能出現的答案。」
  「至於其他的重要措施,就只有對依法通報狂牛病例的農人,提供該牲口市價的50%金額做為補償。對於這項措施背後的歪曲邏輯,拉席(他讓英國政府在整個狂牛危機中都感到芒刺在背)作了如下解釋:
  為什麼補償金只有屠體市價的一半?我想我知道答案。因為如果支付全額,農人們就會踴躍通報病例,這樣將會讓確認的病例數量大為增加,突顯出問題的嚴重性,引起民眾恐慌,而且,也會花掉政府更多錢。」
  「一九九四年四月,政府把對狂牛病畜的補償金降低為百分之二十,這當然是希望能減少狂牛病例的通報數目。」
5.有人說他曾親自走訪美加地區的疾病管理、肉畜等管理系統,因此不擔心會危害健康?
  「美國人從小的教養讓他們相信有人會為他們的食物安全把關,令人恐慌的真相是,負責確保我們食物品質的是美國農業局及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責任,這些官僚體系不但效率低落,而且其行事一向被認為不像公僕,反而更像是肉品及乳品工業雇用的員工。」
6.官員自己跟親人都是消費者,理應不會以政治考量為前提?
  「英國農業部長約翰‧古墨在一場公關活動上,極力想要在電視上餵他那四歲大的女兒吃一個漢堡,以證明這項食品的安全性,但是她連一口都不願意碰,真是給足了面子!」
7.牛肉是美國人動物性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他們勢必不敢輕忽 其安全考量!
  「有時我用來給牛接種的藥物,後來卻被認定對人類健康有重大危害而禁用,不過政府似乎永遠都願意和農畜事業全力配合,他們通常都會先確定藥品公司所列的問題藥物存貨都 已賣光後,才讓禁令生效。而這些禁藥只要落入農人手中,他們就一定要用到一滴不留才干休。」
  「如果你在牲口飼料中添加某種禁藥,那麼你必須面對的可能後果是,政府將會在二萬五千多份屠體中抽樣細查其中一份,而且不會針對所有的禁用物質來作檢查,只檢測極少數幾種禁藥成份。就算他們真的查到了某些禁藥殘留,而且也追蹤到生產這份屠體的農場,那會怎麼樣呢?違法農場主人最可能的得到的處罰,就是一封措辭嚴厲的警告信函。我從來沒看過有哪個農場主人,因為違犯了哪一條保護我們肉品安全的法規而大傷腦筋,因為簡單來說,所有的程序都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
8.若美國的風險管理的措施已符合國際規範與科學證據,而向我國請求輸入,我們是否就應予以開放?
  作者曾經在美國農業部的資料室中找到了一份疑似狂牛症的病例,但是當他申請備份這份文件時,這份資料卻不翼而飛了。


美國畜牧大亨都不敢吃自己養的牛肉!那你呢?
(摘自:《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柿子文化出版)
  我是一個第四代的酪農業者兼農場主人,在蒙大拿州一個酪農場裡長大,並且在那兒經營一家肉畜養殖場達二十年之久,關於這個國家的牲口是如何被飼養長大,肉類又是怎樣被製造出來,我可是知道得比誰都清楚。
如今,我是國際素食聯盟的主席!
  當然,我也曾經跟旁邊那個傢伙一樣熱愛享用我的牛排,不過,如果你和我一樣清楚知道這些牛排是由什麼變來的,以及它們會對你產生什麼影響,你大概就會和我一樣成為一位素食者了!還有,不管你相不相信,身為一個完全不碰任何動物性食品的純素者,現在的我比以往享受到更多「吃」的樂趣。
如果你是一個身在美國的肉食者,我想你有權利知道,你跟你所吃下肚的牛其實有著某些共通點,那就是——它們也吃肉!
  當一隻牛被屠宰時,它全身大約有一半左右的重量不會進入人類的肚子:包括胃腸、內臟、頭部、四蹄、角,還有骨頭和血。這些人類不吃的部位都被倒入牲畜處理的巨型研磨機中,此外,凡是農場裡發現生病的牛或其它牲畜,下場也是一樣,只不過病畜是整隻一起丟下去。牲畜處理是一個年營業額高達24億美金的產業,每年要處理2,000萬噸重的動物死屍。在美國,動物的屍體不論是被瘟疫蹂躝得多麼面目全非,或是被癌症折磨得多麼不成獸形,還是多麼極盡的腐敗骯髒,牲畜處理業者都會張開雙臂歡迎它們。除了農場牲口外,牲畜處理業者的另一個主要處理對象,就是安樂死的寵物——每年都有600萬到700萬的貓咪和小狗在動物收容所裡結束生命。最後,巨型研磨機裡的成員還要加上被動物防制機構捕捉並安樂死的動物,以及捕狗大隊沿街捕殺的犧牲者。
  1997年8月,牛隻海棉樣腦病變(即俗稱的狂牛症)疫情逐漸擴散,為了因應民眾日益高昇的惶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發佈了一項新法規,明文禁止用「反芻蛋白質」(以反芻動物煉成的蛋白質)來餵養反芻動物,因此,就這道禁令被實際執行的程度來看,我們再也不能把牛變成「同類相食」的動物了!牠們將不用再吃牛、棉羊或山羊的屍體,不過牠們仍然狼吞虎嚥著與自己同種的動物屍體所磨製的飼料,包括死馬、死狗、死貓、死豬、死雞、死火雞,還有牠們的血和排泄物。全美國9,000萬隻肉牛裡,大約有75%的牛仍舊被餵以動物屍身加工煉製的飼料來「加強營養」。在飼料中摻用動物的排泄物是非常普遍的情況,因為牲口業者發現,要處理他們產業每年所製造的1.6億噸牲口廢物,這是最有效的方法──阿肯色州的農場每年平均要餵牛吃超過50噸的雞糞。「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曾報導過一個阿肯色州的牧場主人,說他最近才購得一批由當地雞農在雞舍地板上收集到的雞糞,重達745噸!他把這些雞糞和少量的黃豆殼混合後,餵給他的800頭牲口,好讓這些牛能夠「肥得像一顆顆奶油球!」他進一步解釋道:「如果我沒有這些雞糞,就得賣掉一半的牲口,因為其他的飼料實在太貴了!」了解了嗎?
如果你是一個肉食者,這就是你的食物所吃的東西!
  吃下生病或不健康動物的肉,對人類致病的程度有多嚴重,我們所知並不完全,但我們清楚知道,有些疾病(例如狂犬病)的確會經由宿主動物傳染給人類;此外,一般的食物中毒多由常見的「出血性大腸桿菌」這類微生物所引起,只要食物受到排泄物污染,就會造成中毒,每年平均有9,000個美國人因此死亡,而大約有80%的食物中毒事件是由腐敗的肉類所引致。如今,我們還知道,狂牛症不僅能「跨物種」傳染,還能在人體內創造出新的變種病菌,引發足以破壞腦部並致人死命的賈庫氏症(就是人類狂牛症)。
  有趣的是,如果你敢在這個國家裡說出事實,那就等著吃官司吧!1996年4月,我坐在「歐普拉.溫芙蕾脫口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的錄影舞台上,看著滿滿一攝影棚觀眾的震驚表情,因為他們有生以來頭一次聽說我們正把牛變成同類相食的動物。「現在,」我解釋道:「我們正走在英國走過的同一條路上——花十年的時間把狂牛症當作公共關係議題來討論,而不是針對它作些實際的應對處理。在美國,每年有10萬頭牛在前一晚還好端端的,第二天一大早卻被發現暴斃在牛舍中,這些牛大都被磨成粉末,然後再餵給其他的牛。這其中只要有一隻是狂牛症患畜,就可能傳染給數以千計的其他牛隻。」歐普拉自己也是大為震驚,只能簡單的說:「牛是草食性動物,牠們不應該吃其他的牛……這讓我再也吃不下任何漢堡了!」
  當天舞台上,坐在我旁邊的是「全美牛肉生產者組織」的代表蓋瑞‧韋柏博士(Dr. Gary Weber),他負責向閱聽大眾保證我們的肉類絕對安全。我對這傢伙感到有些抱歉,因為當天他幾乎完全沒有施展的餘地,他無法反駁我所提出的「我們一直都在餵牛吃牛肉」的言論,只能指著一位不斷喘息的觀眾說這個問題不適合拿出來嚇人,希望藉此淡化這個事實。後來在進廣告的休息時間裡,他私下告訴我說他同意我的話,我們的確不應該把磨碎的牛屍加到動物飼料裡。
  然而,到了6月初,一群德州的畜牧業者還是提出了一紙告訴,被告除了我之外,還有歐普拉和她的製作公司「哈珀傳播公司」(Harpo Productions),控訴的罪名是「毀謗食物」!看來德州的畜牧業者和德州農業部顯然是認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保障言論自由的規定,並不包括允許人們說一些關於牛肉的壞話。由於牛隻期貨市場價格明顯下滑,原告控訴我「散發詆毀牛和牛肉的言論,致使他們遭受恥辱、困窘、自尊心受損,以及精神上的痛苦和極度鬱悶」,而根據德州的「誹謗食物法」,搜證的重擔基本上是屬於被告的責任。1998年1月,德州阿馬利羅鎮召集了一支陪審團,要在眾多法案中決定我的言論是否有違背「合理確實的科學研究、事實或資料」——這是衡量證據的標準,不過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事實是,科學界本身對許多重大議題就存在有許多岐見爭論,這些岐見現在當然也存在於狂牛症事件中。
  陪審團沒有接受他的邏輯。1998年2月,經過長達六個小時的討論,陪審團認為我們不需要負誹謗罪名與賠償責任,漫長的審判終於宣告結束。身為一個曾經被控為「食物誹謗者」的人,我可以告訴你,
在這場荒謬的法律訴訟背後,隱藏著一個醜陋的事實。美國人從小的教養讓他們相信有人會為他們的食物安全把關,令人恐慌的真相是,負責確保我們食物品質的是美國農業局及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責任,這些官僚體系不但效率低落,而且其行事一向被認為不像公僕,反而更像是肉品及乳品工業雇用的員工。
  我從一個肉畜養殖業者變為畜牧業的復仇女神的過程,是一段非常奇特的旅程,它帶我離開閹割小牛的生活,去體驗華盛頓政治圈的挫敗險阻;讓我從高科技農業的擁護者搖身變為其執業者的控訴對象。我不會假裝瞭解旅途中每一次衝擊的意義,有時我甚至覺得自己在前半段旅程裡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我可以非常確定的說:這條路上所有的路標都與我的健康有關。每次我以直覺作出一個能促進身體健康的決定,都像是一道燦爛照耀的光明,引領我走向一條最後證明是棒極了的康莊大道。
  我寫這本書最大的目的,就是要與大家分享我所學到的經驗——對我們個人健康最好的選擇,最後如何變成對我們所居地球最好的選擇。雖然有太多美國人遇到的第一個關於自身健康的抉擇,就是非常嚴苛的問題——要做心血管外科手術還是血管清理術;或是選擇化療還是放療,然而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有意或無意間做許多選擇,這些選擇會決定我們將通往那痛苦的抉擇,還是另一個更幸福的結局。當然,我們的每一次選擇,也都決定著這副身體將得到什麼樣的養料。
要如何確定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呢?那就得從認識事實開始了!

參考連結: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

  看完之後,深深覺得我們被衛生署的官員出賣了,如果這本書寫的是事實,這些官員們是如何泯滅良心把國民的健康安全當做談判的籌碼?開放進口有這麼重要嗎?台灣真的需要這些美國牛肉嗎?反過來說,美國牛肉非得賣來台灣嗎?決定了,支持公投吧。

2009-12-09

[書摘]心理帳戶!?

  看了這期商業周刊的文章,突然翻到「心理帳戶」這個名詞,好奇心的驅使上網查了一下,原來是由Thaler(1985)提出一般人進行投資評估時會在心裡建立一個利得與損失標準不同的計算原則。當投資股票虧損時,投資人傾向於繼續持有股票等待上漲至原先付出之成本,當投資股票獲利時,即便尚未達到停利點投資人則傾向盡快拋售股票賺取微小報酬。
  現今多將此概念運用在消費者行為研究分析,故Thaler提出兩效用評估整理交易程序:獲得效用(acquisition utility)與交易效用(transaction utility)。前者指消費者對一產品所產生的知覺產品利益(perceived benefit)與為了獲得此產品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perceived sacrifice)之間的取捨。後者指從交易行為中所獲得的價值,亦即消費者認為的參考價格與實際價格之差距。
  簡單來說,人的腦中存在一種心理帳戶,會將不同來源、不同用途、不同形式的錢,放到不同帳戶裡,每個帳戶的錢互不流通,而且我們對每個帳戶的錢也有不同的態度。這樣的心理帳戶往往導致不理性的決策而使的個人蒙受虧損。例如:
一、不同來源的錢:
中大樂透得來的錢(放在「意外之財」帳戶),總是比辛苦工作賺來的錢(放在「辛苦錢」帳戶)容易花掉。
二、不同用途的錢:
有一場你期盼已久的演唱會在已經事先買了一張1000元的舞台劇的票的情況下,出門前發現票卷遺失,你還會再買一張票嗎?大多數人不會。而在表演當天才要買票的情況下,出門前發現掉了1000元,你還會前往現場買票欣賞嗎?大多數人會。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我們將要買票的錢放在「看表演帳戶」,而另外1000元放在別的帳戶中(也許是「購物賬戶」),而正常人在心理帳戶之間的錢是不流通的,所以第一個狀況如果選擇買票,是在「看戲帳戶」中提出2000元,對你而言可能太貴了,而第二個情況如果選擇買票,「購物賬戶」損失1000元與「看表演帳戶」,看表演仍然只花你1000元,所以對你來說價格合理。這是不理性的,不論哪一種情況,選擇買票都是損失2000元,選擇不買票都是損失1000元。
三、不同形式的錢:
投資股票的人常常將「股票帳面上的損失」和「股票變現後的損失」放進不同的心理帳戶。如此一來當你100元買的股票掉到50元時,大多人會認為「不賣不賠」,事實上帳面上的損失不管有沒有變現,損失都已經造成了。如果你想少幾分正常,多幾分理性,就要克服心理帳戶的偏誤,記住「錢就是錢」,不會因為來源、用途、形式的不同而不同,作決策時要提醒自己對錢一視同仁,只考慮真正的成本和報酬是否接受,並且嘗試像上述的例子一樣,利用其他「等價的情況」換個角度想想,多練習,就可以避免自己掉入心理帳戶的陷阱了。
  相當有趣的經濟學名詞,運用在現實生活中的決策環境中也相當貼切,難怪會用來作為消費者行為的研究。

2009-12-08

[工作]獨占資訊會招致孤立!!

  未來的時代是趨向更資訊化、價值觀更多樣化,再加上高度技術化、高齡化,甚至還包括更複雜的國際化。廿一世紀的特徵,總括而言就是「超高速、超複雜」的社會。而在這個超高速、超複雜的時代裡,組織的因應方式就是果斷加上迅速執行。判斷遲一分鐘,結果就會延遲三天,如果遲一天,結果就會遲三個月,……。

  因此,必須思考的是,如何建立一個制度,讓資訊能夠迅速地傳遞到整個組織,也就是部屬收集到的資訊能夠立刻上達,而上面收集到的資訊也能夠立即迅速地往下擴散,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絕對跟不上今後的超高速時代。

  身為主管,在資訊處理上,必須時時自我警惕。管理階層總是比較容易接獲各式各樣的資訊,而有許多主管常常喜歡對部屬隱瞞資訊。這樣除了可以向部屬炫耀「我知道的比你們多太多了」,還可以藉此掌控部屬,因此有意、無意的隱瞞資訊。

  其實,這是相當要不得的態度。因為,一個人掌握資訊根本沒有任何作用,而且只要過個一星期任何資訊都會失去時效,還有什麼比緊抱失去時效的資訊是更愚蠢的呢?況且,一個喜歡隱瞞資訊的主管,相信也不會有人想提供資訊給他,到頭來這類人所獲得的資訊必然非常有限。

  今時今日已不再是一個有資訊就能左右大局的時代,而是進入一個必須總合各項資訊才能決定動向的時代。所以,身為主管,手中所掌握的資訊,如果不能配合部屬提供的資訊,綜合判斷,根本成不了大事。

  而對部屬不隱瞞所有的資訊,採取公開的方式,也等於是讓部屬了解自己的理念和想法,亦即對每項資訊都提出自己的見解,部屬自然能夠了解主管的想法。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資訊也都無妨,最重要的是對每項資訊都能提出見解,讓部屬了解自己的想法。

【參考文獻】
江口克彥,1998,《主管的哲學:贏得部屬信賴的20個要訣》,台北:洪健金基金會,頁120-123。

2009-12-05

[生活]七十七層樓 !!!

投票日得加班在辦公室待命,突然收到遠在台中的大學同學寄給我的一則寓意深遠的小故事,內容如下:

  老公公、老婆婆的兒女都成家立業了,各自擁有小家庭。於是老公公、老婆婆把舊房子賣了,搬到公寓大樓去住。老公公、老婆婆選擇最高的第七十七樓,因為高,景觀好,從窗子就可以俯瞰整個城市。同一層樓還住著幾戶人家,其中有一對年輕的夫婦。

  有一個星期天,大樓突然停電,電梯故障,必須隔天才能找人維修。許多住戶紛紛去住旅館,或找朋友家借宿。老公公、老婆婆恰巧從公園散步回來,在樓下遇到剛從購物中心回來的年輕夫婦。考慮之後,他們兩家都決定不外宿,要爬樓梯上去。於是四個人一起去爬樓梯。

  走到五樓的時候,老公公、老婆婆的動作實在太慢,年輕夫婦不耐煩起來,於是向老公公、老婆婆含笑道別:「您們慢慢走,我們先上去!」年輕夫婦一口氣往上衝,到了第十樓,覺得手上的購物袋實在太重了,於是決定把它們放在梯間,待明天再下來拿。減輕了重量,這對年輕夫婦又開始往上衝到二十樓,呼呼氣喘得實在難受,年輕的太太開始抱怨:
「怎麼發生這種事?剛才實在應該決定去住旅館的,爬什麼樓梯?都是你說什麼一定要回家。」
先生也爬得很累,心情不好,便回嘴說:「這怎麼能怪我?你老是這樣喜歡責東怪西,你這脾氣不改,以後實在很難相處。」
太太聽了更生氣,「什麼叫做以後很難相處?你想離婚是嗎?」
於是兩人一路吵,一路氣沖沖地往上爬。吵到第四十幾樓,爬得實在太累了,連吵架的力氣都沒有了。

  先生於是自顧自地繼續爬,不回頭等太太;太太也生悶氣,不理會先生,休息一下再往上爬。終於,先生先到了七十七樓。他正鬆一口氣準備開門,卻左尋右覓找不到鑰匙。
仔細回想,剛剛購物完開車回家,是他提重物,由太太鎖車門的,鑰匙應該在她那裡。
「真倒楣,還非等她不可。」於是無可奈何等著太太上來,也顧不得兩人正在吵架冷戰中。

  太太好不容易上來了,看到先生等在家門口,翻著白眼沒好氣地說:「還不趕快開門?你不累,我可累壞了!」
先生也沒好氣地回答:「鑰匙在你那裡呀,要不,我才不等你!」
太太伸手在口袋中摸找,突然失聲叫起來:「糟糕,鑰匙放在購物袋裡了!」而他們把購物袋擱在第十樓。

  兩人臉色發白,你看我,我看你,頹坐在地上,腦筋一片空白。過沒多久,樓梯響起了腳步聲,耳邊傳來老公公、老婆婆愉快的說笑聲。終於,老公公、老婆婆也爬上七十七樓來了。看到躺在地上面無血色的年輕夫婦,老公公、老婆婆嚇了一跳,問明原因,趕緊開了自己的家門,讓這對年輕夫婦進來休息,喝口水、吃點東西、甚至打地鋪過夜。
年輕夫婦很快地恢復了元氣。年輕太太很好奇地問老公公、老婆婆:「你們走得並不慢啊,而且好像不很累,精神還依舊保持得很好呢!」
年輕先生也湊過來說:「是呀!你們真不簡單!你們是怎樣辦到的?」
老公公笑了起來,說:「都是老婆婆的功勞,她出的主意真好。」
老婆婆也深情地望一望老公公,說:「還是他的記憶力好,什麼事都記得清清楚楚,很多事我都忘了呢!」

  原來,在爬到第五樓和年輕夫婦分手後,老婆婆思索著:「我們平常參加登山健行活動,都是一邊走一邊聊天說笑,所以走很久都未覺得累。現在爬七十七層樓,也要這樣才不會累。」 於是老婆婆邀老公公說:「我們來玩回憶遊戲,數算這一生上帝給我們的恩典,數算一年爬一層樓。」
老公公說:「好,我先說。我永遠記得第一次碰到你的那晚,你是晚會的主持人,美麗極了。碰到你,是那年上帝給我的恩典。」
老婆婆說:「嗯,你那時被同學拉來參加我們的晚會,還傻愣愣的。但後來我做學校的功課,你的指導幫了我很大的忙。有你幫忙,是那年上帝給我的恩典。」

  就這樣,老公公、老婆婆一邊數一邊爬樓梯,回憶就像流水般不斷湧出。爬到第二十幾層樓時,數算到他們的結婚;爬到三十幾樓時,數算到三個孩子相繼出世;爬到四十幾樓時,老公公升職加薪、老婆婆理財致富;爬到五十幾樓時,三個孩子相繼結婚;爬到六十幾樓時,上帝醫治了他們的病痛;上了七十幾樓,幾個活潑可愛的小孫子出世,為他們帶來許多歡樂。老婆婆正數到:「那年還是你有眼光,毫不猶豫地買下這間公寓。」發現兩人已經爬上第七十七層樓了。

  老公公正想接著說:「今年碰到停電,我們兩老活到這把年紀,居然還身體硬朗得可以爬樓梯上來。」這時,就看到那對年輕夫婦了。年輕夫婦聽完老公公、老婆婆的敘述,慚愧地低下頭。太太說:「我知道我們為什麼會那麼累了。不是身體累,是吵架吵得心累。」先生點點頭,頑皮地對太太說:「我們一定要向老公公、老婆婆學習,我要馬上數算今天上帝給我們的恩典,就是你把鑰匙忘在樓下了。因為要不是你忘了鑰匙,我們就聽不到這樣寶貴的教訓了。」

時時數算夫妻間的恩典,幸福美滿一世人。

突然覺得,該去抱我老婆睡覺了!

2009-12-04

[生活]分享!

  前天送大兒子上幼稚園的時候,臨出門前看著他順手拿了一些糖果和餅乾,於是我好奇地問他:「拿糖果和餅乾上學要做什麼?」他天真的笑著回答:「我要拿到學校去分給小朋友吃啊!」沒想到我那將滿四歲的孩子,已經知道什麼叫做「分享」!

放學後,趁著給他洗澡的時候,再追著他問道:「今天有把糖果和餅乾分給其他小朋友嗎?」
「有啊!」他點著頭回答。
「那小朋友有沒有分糖果或是餅乾給你呢?」我繼續問道。
「沒有ㄟ!」他若無其事地回答。
「為什麼呢?」我不死心的繼續問。
「他們有和我玩啊!」他開始面露疑惑和不耐的神色。

  突然阢自警醒,有點懊惱為何會問這種傻問題,為何付出一定要有所回報?也難怪兒子會露出有點疑惑的臉色。為了化解尷尬的氣氛,只好把話題轉到今天上課的情形。原來,人對於「分享」的行為一開始都是出於無私的,並不期待有任何的等值(或超值)回報,是到了後來學到了「平等」、「知恩圖報」、「交換」等概念知後,才學會去衡量自己的付出和收獲是否呈現「相稱」的結果。

  其實,人際關係並非全然如學者所述「一方所得即為另一方所失」的零和賽局,在知慧未開的孩童時期,全憑人性的自覺發展出來的關係,有人懂得分享,有人懂得付出,當然也有人會未經同意擅取他人的東西,但孩子的是非觀是由大人教導的,沒有人教,自然就不會知道什麼行為是對的,而什麼是錯的。

  慶幸自己的小孩懂得分享而不求回報的行為,也欣慰自己的身教似乎有了教化的效果,只希望他以後懂得把這個行為內化為一種生活習慣,在未來自當會有福報!

2009-12-03

[玩樂]2010年101跨年煙火搶先看!!

從Plurk上看到壹蘋果發表的新聞畫面,還沒到跨年活動,就有預擬動畫可以先睹為快,雖然只有短短30秒,但可以預見號稱史上最多的「二萬二千發」煙火,勢必又可再創欣賞人潮的高峰。

為了不想和一大群人擠在有限的空間裡,破壞欣賞美麗煙火的感覺,每年的101煙火都是從網路上看,多年來也不曾想過要親自到現場去體會,因為光是想到得花好幾個小時提早卡位,然後散場後得和幾萬人擠去捷運搭車,凌晨才有可能回到家躺在床上休息,只為了幾分鐘短暫的炫爛奪目,似乎太不符合效益成本了!

2009-12-02

[生活]第二本寫真書!!

  兩個月前幫老大做了一本袖珍型的寫真書後,老二的就一直斷斷續續的趕工,主要是因為相片數不像他哥哥的那麼多,未滿週歲的嬰兒確實不太好拍。

    終於,利用上個月假日帶小孩出遊的空檔,小孩也漸漸長大會專注在鏡頭。雖然只有短短數秒,不過練習久了,也就練成了秒殺的絕技,沒想到拍小孩還可以鍛鍊出自己攝影的高超技法。

    但是,在網路上搜尋各家線上沖印的費用,真的不便宜,一本至少也要三、四百塊,看來還是拿去洗4*6的相片還比較划算。不過,多花個一百多塊把作品作成書出版,也可以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和愛現的慾望,似乎還是值得的。

作品如下:

2009-11-30

[生活]生活的步調!!

 

   星期天帶著老大四處蹓躂,晃了老半天還是到了海邊,今天的氣候不是頂好,風也算滿大的,把小孩丟在沙坑裡任由他自由玩樂,自己則帶了本書坐在涼亭裡悠閒的閱讀。

    記不得這個月來過幾次了,似乎每次一遇到老婆上課的日子,帶著小孩不是往學校跑,就是到這裡來看海。反正,小孩可以自在地玩著沙,而我也可以輕鬆地坐著看書,耳裡聽著浪濤聲和小孩的嘻鬧聲。累了,還可以起身走到競技場去觀賞免費的腳踏車特技。

    終於能夠稍稍體會祖先們為什麼會喜歡沿著海岸居住,除了能夠維持基本的生活以外,還能享受大海所帶來的生活樂趣,也因為如此,才會培育特殊的文化習慣和生活態度吧!原來,自己就是在這種幸福的環境下成長。未來,應該也會眷戀在這種環境、這種態度、和這種慢步調的幸福感覺。

2009-11-29

[公共治理]實踐模式

本週上課要用的教材,竟然還是學生在上課時提醒我沒掛上去,有些人想download卻找不到。其實不是忘了把教材PO上網Share出去,只是每天無聊時就PO文,漸漸地文章就被擠到下面去了,還沒學到把文章置頂的語法,看來只好改變方式,把幾個下載的連結直接貼出來好了,方便想要參考的人直接download。
下載的連結提供3個地方,只要選擇任何一個連結下載就可以了:
下載連結1:Google線上文件檢視
下載連結2:Windows Live Skydrive網路硬碟

下載連結3:Slideshare.net(英文網站,下載後檔案格式是PDF檔)
而本次的展示也是利用Google線上文件簡報的演示方式來呈現,提供有需要的人參考:

如果想要找以前的教材檔案,可以到Blog下方「Friend's blog」欄位中,點選「Slideshare簡報分享網站」和「教學用教材講義資料夾」這兩個連結,來尋找我上課時用過的一些教材,歡迎下載參考喔!

2009-11-28

[生活]最難伺候的女友!!

最近網友寄給我的youtube一則影片,由大陸人飭演的短劇,演的相當貼切,戀中的女人真的很難伺服,偏偏男人就是喜歡這調調,而且還樂此不疲呢!

2009-11-27

[公共治理]解題!!

  因為有人反應這次期中考的考試出題令人出乎意料,不知從何下筆,特地看了一下考題,但並未如所說的這麼難以提筆,試著簡單的論述方式解題,讓學生們瞭解此類題型的應答方式和寫法。
一、闡述多元論眼中公共事務運作的過程並依己見評價其可能產生的問題。
答:
(一)以多元論之觀點,公共事務的運作其重心主要在於利益團體之間彼此的角力,並以最終的結果來影響政府機關作為(或不作為)政策制定的因素,其運作的過程簡述如下:
  1.個人基於「相同的利益」結合而成利益團體。
  2.每個利益團體都代表不同的利益取向,採取各種方式(如遊說、施壓等)來影響政府機關的決策,而過程中可能採取彼此結盟或是競爭的形勢。
  3.政府機關針對利益團體提出的訴求作出回應,也就是接受或是拒絕其訴求,並形成政策或者是予以反制。
(二)而對於多元論觀點中公共事務的運作過程,亦有論者提出批評,大致有以下幾點:
  1.主要是對一些較小社區的權力結構做研究,但並不能擴展到全國的重要決策上,畢竟控制國家重大決策的人是固定的菁英階層。而非可以互相制衡的利益團體。
2.由於利益團體對於公共事務的過度影響,使得公共政策較易傾向於有勢力的利益團體,而有可能漠視社會上的弱勢族群,以致喪失社會正義。

二、請簡單比較公共選擇與社群論二者對警民關係的看法上可能存在哪些差異。
答:
  公共選擇理論以「經濟人」強調理性與自利的人性觀點來看待公共治理中的各種現象與議題,認為政府應將部分的職能釋放給民間來負責及承擔,經由市場競爭的機制來重新建立政府與民間的關係,以達到改進政府管理及提升政府的管理效能。
而社群論者將「社群」視為個體為了生存的目的,而採取合作行為所形成群體的概念,而社群的治理者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要處理及解決社群成員的共同利益及問題。對社群成員而言,社群是一種命運共同體的集合,必須針對問題採取合作的方式共同來參與,並設法謀求解決之道。
  如以「警民關係」之例來論述兩者之間的差異,主要有以下幾點看法:
1.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府應將部分職能釋放予民間來執行,是基於對等的角度,由民間來執行政府原本應該做的事務,並藉此來提升政府效能;但社群論者卻認為政府只是為了處理社群成員共同利益存在的機制,而且有責任解決社群成員的問題及困境。
2.公共選擇理論將社會利益視作是個人利益的競逐;但社群論的基本假定卻認為人是因為生存的目的而彼此結合成社群,因此,社群成員彼此之間存在有「共同的利益」。
3.公共選擇強調官僚為了追求自身效用極大化易形成犬儒主義;但社群論者強調官僚(即社群的治理者)有責任解決社群成員的問題,並對其角色及職責賦予道德上的要求。
4.公共選擇理論過度的重視市場的競爭機制,將導致弱勢團體利益的相對漠視;而社群論者認為舉凡社群成員的共同問題應可向社群尋求援助解決,亦即弱勢團體的利益亦不容忽視。
三、你認為警察應該扮演「多元論」、「公共選擇論」、「知識精英觀點」還是「社群論」眼中的公共官僚,請試申論己見。
答:
   在社群論觀點下,公共官僚不再只是與民眾分離的概念,而是與民眾結合成命運共同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此概念下,公共官僚主要扮演著「政策知識的分享者」與「共享政策過程的夥伴」兩種角色。前者主張民眾在社群中應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而身為知識精英的公共官僚應該與民眾針對公共議題積極互動,並視作社群的一分子主動將能夠理解的政策專業知識與民眾分享,並進而引領民眾實質地參與政策過程。後者則主張公共官僚與民眾同屬社群之成員,在政策過程中應是共享的夥伴關係,在程序上應導廣泛的公共參與,使民眾都能有機會介入政策的制定與執行。
   近來我國警察政策的發展型態著重於「社區警政」的發展,而主要的重心即在於警察應深入社區瞭解民眾對於治安的需求,即時提供具體的回應措施,此即與社群概念不謀而合。
    從基本的社區範圍視作社群的集合,警察人員亦是此一社群的成員。針對社區的治安問題應主動與社區民眾展開互動與對話,探求社區民眾對於治安及警察工作的需求,並利用如「社區治安會議」等具體的方式帶領民眾主動參與,利用理性的公共對話過程凝聚共識,共同謀求可行的解決對策並共同執行,此與社群論的精神和論點不謀而合。
四、你認為身為民眾付託之公共官僚,警察應具備何種理念及扮演的角色,請依己見闡述之。
答:請自行參閱課本頁143~151。

2009-11-25

[生活]成語新譯!!

  沒想到成語也可以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新的解釋,中午看完網友寄來的mail,笑到差點沒把午餐吐出來。

聽說教育部通過對以下9個成語解釋的糾正: 
1.知書達禮:僅知道書本知識是不夠的,還要學會送禮;
2.度日如年:特指當公務員的日子,非常好過,每天都像過年一樣;
3.杯水車薪:形容公務員的工作,每天辦公室喝杯茶,月底可以拿到可以買一輛車的工資;
4.知足常樂:知道有人請自己洗腳,心裡就感到快樂;
5.見異思遷:看見漂亮的異性就想搬到她那裡去住;
6.語重心長:別人話講的重了,心裡懷恨很長時間;
7.有機可乘:出門考察有飛機可以乘坐;
8.不學無術:不要白費工夫學那些不實用的東西;
9.夫唱婦隨:丈夫進了歌廳唱歌,妻子跟踪尾隨。

2009-11-24

[生活]十大民怨!?

  閣揆為了使政府施政作為更切合人民需求,指示研考會調查民眾對政府的抱怨事項,零零總總的報告讓閣揆不太滿意,要求重新調查,甚至要整理出「十大民怨」,好做為政府施政方向的參考。這算是相當有創意而且較具實用的做法,但個人存疑的是,那些負責調查的官員們,每天待在辦公室裡,坐領高薪舒服的辦公,有可能知道外面的市井小民們生活上的各種埋怨嗎?

  就算離開舒服的辦公室,走上街頭親自調查,應該也很難體會一般市井小民們長期以來對政府的顢頇所累積的深刻怨憤。想想自己還不算是這波經濟不景氣的受害者,但也積累了一些對執政者施政作為的不滿,隨便寫寫也可以湊出10項。

1.畢業後工作已經十年了,竟然沒調過一次薪。
2.每次回台北都早起訂太魯閣號的車票。
3.每年提早報稅也得等到五、六月才收得到退稅。
4.蘇花、中橫遇雨就有落石、坍方,還得管制通行,整體放行。
5.老爸留下那塊祖產被劃為都市計畫預定地,三十年還未徵收。
6.看病只有兩家大醫院可以選擇(不是門諾就是慈濟)。
7.縣內出差連油錢都沒補助(花蓮縣最北的秀林到最南的富里開車就要二個多小時)。
8.只要遇到颱風天交通就會中斷。
9.財團一直來開發,蓋完開始收費,只顧賺錢連縣民都沒優待。
10.岳母抱怨來玩沒交通工具無法出門,公車站牌離家遠而且班次又不多。

2009-11-23

[政治學筆記]何謂政治?

  為了幫別人代課,復習之前念過的政治學,光從書櫃裡找到的書已經是十幾年前的版本了,只好跑一趟圖書館借書回來K,念過之後感覺還是和大學時念到一樣,美好的制度在現實社會中總是被人利用來從事私利競逐的工具。不過,到是喚起了自已對於政治的一些關注。

  學術這玩意有時令人感覺複雜,就連「政治」這一個詞的定義,各家學者都能有自己的一套解釋,不過就一個概今而已,光是從幾本書上翻到的就可以整理成下面好幾個:
1.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同心協力的行動。
2.海伍德(Andrew Heywood):人們制定、維繫和修正其生活一般規則的活動。
3.伊斯頓(David Easton):價值的權威性分配。
4.柯利克(Bernard Crick):在特定規則之下各種利益相互折衝的活動,並依其對整個社群生存與社祉重要性的比重,來分配權力的大小。
5.烈夫特維屈(Adrian Leftwich):是所有集體性社會活動的核心,不論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公共的和私人的,政治存在於所有人類的團體、機構和社群中。
6.拉斯威爾(Lasswell):政治就是權力,有能力透過任何手段以達成預期的結果。
7.馬克思(Karl Max):指涉「僅是某個階級的組織化權力,它是用來壓迫另一個階級的工具。

  上面所介紹的各家說法,公共行政學者較常用的應該屬伊斯頓的「價值的權威性分配」說法,因為這一個定義不但可以用於政治學上,也可以用在行政學或公共政策上引申為公共政策的定義。

2009-11-18

[生活]有趣的台灣現象!!

一位網友寄給我的文章,描述的非常寫實貼切,很適合給剛畢業的新鮮人當做選擇職業的參考標準……

在台灣 ..
有資歷與學歷的人當官員,有財力與火力的人當議員。
不怕死但最後一定會死的人當小弟,很怕死但最後絕不會死的人當大哥。
說謊不打草稿的當大官,說謊必須看稿的當小官,看稿還說不出謊的沒官當。
女生長得好看什麼都會的當明星,女生長得好看什麼都不會的當脫星。
挨老師打之後才知道自己犯錯的是小學生,打了老師之後才知道自己犯錯的是中學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的是大學生。
什麼都知道但最好別亂開口的,當財經官員。什麼都不知道但拼命亂開口的,當教育官員。
什麼都知道但被命令不能開口的,當教育人員。什麼都不知道所以一句話也不敢吭的,什麼官都能當。
有腦筋有能力的人當院長,有腦筋沒能力的人當部長,沒腦筋有能力的人當局長,沒腦筋沒能力的人當家長。
想賺錢的就當醫師,想出名的就當律師,想活活氣死的就當老師,
阿..........想累死的就當工程師。

2009-11-17

[工作]一個微不足道的動作:回報

  當主管交付工作時,部屬應該同時重視成果的報告。例如主管交待撥個電話聯絡相關人員轉達一些事項時,接到指示後,任何人者一定會依照指示去做,但有些人就是會記得在做完之後,主動向主管回報交付的工作已經完成,並說明執行的結果、過程以及進度,但有些人就是不會。

  能夠重視回報工作成果的人將會慢慢累積信任,工作範圍也會愈見寬闊;而那些忽略工作報告的人將難以獲得信賴。職位愈高的人,會變得愈忙碌,許多工作常會因而無法確認進度。如果能夠主動向上司簡單扼要地報告工作的進度,上司便會感到安心,對你的信任度集會漸漸增加。

  但是,乍看之下,簡單扼要地進度報告似乎沒什麼大不了的,但這個不起眼的舉動卻能夠讓自己得到多數人的信賴,尤其是主管對自己的信賴度,也是讓自己受到重視所不可或缺的第一步。會不會成功、有沒有被交付適合的工作,都與個人的能力強弱有著重要的關係。然而,比能力更重要的正是這些對細節不馬虎、不隨便的用心與態度。即使能夠勝任高難度的工作,如果連這些平凡又微不足道的事都無法做到,也是枉然。

  自從接下秘書這個工作之後,對部門主管的個人表現就近觀察,也可以稍微區分出優劣之勢。有些積極謹慎的幹部就是比較會注重細節,凡事都會瞻前顧後,確保萬無一失,但有些就是習慣虛應了事,做完了也不會主動報告成果,不然就是簡單帶過,不懂得利用機會解釋執行的過程,好讓主管瞭解個人的表現和努力程度,這之間的落差相當的明顯,高下立判。

  主管不會每天閒閒沒事在旁邊看著你如何去執行他交付的任務,職位愈高的主管愈不會注意這些事情,他們只會把工作的大致輪廓和綱要交待下來,就等著部屬完成後的成果,有些甚至一交待下來就忙到忘了,必須仰賴部屬主動來回報進度,才能確實掌握狀況作決策的參考。

  而假使部屬忽略了這個動作,那麼極有可能讓主管們身陷決策錯誤的險境,因為工作已經完成了但主管仍未知曉,無法據以採取下一步的行動或者是之後的決策,而阻礙了組織或是工作的進展。

  有鑑於此,基於工作的經驗,已經讓自己養成習慣,凡是主管交待的事情,當下無法立即完成,或是當日無法完成時,一定會主動回報執行的進度,並明確的告知可能完成的期限,好讓主管心裡有個底,確實的掌握情況,以便隨時採取進一步的行動決策。而等到工作(或是任務)完成後,立即向主管回報成果,並簡單說明執行的過程,好讓主管瞭解在整個工作任務中自己的努力程度,方便主管考核自己的工作表現,而這也是讓自己能夠異軍突起的機會。

  其實,機會都是靠自己經營和發掘的,有些人老是在抱怨自己能力不差,為何主管都無法發掘或是給予發揮的機會,這多半都是咎由自取。想要有表現的機會,豈碼要讓主管或是長官對自己有相當程度的信賴,才能放心的將高難度的工作(或任務)交付予你,自然不用煩惱沒有表現的機會或是發揮的空間,這種人到最後應該是要擔憂任務交待的太多,無法一一如期完成。

2009-11-16

[旅遊]鄉間老厝_東里邱家古厝

  趁著和老闆一起南下出差的機會,特地抽空去參觀一下報紙報導的新興景點,據說剛被縣府政核定為古蹟,問了一下地點,似乎不太難找,就在台九線南下東里派出所前的紅綠燈三叉路口,左轉走斜向的那一條,就在左轉後30公尺郵局的對面。

看到這種建築,不由得想起童年時和家人到西部旅遊時看到的早期四合院老式建築。不過這間有點不太一樣,並不是呈ㄇ字型的四合院聚落,而是採倒ㄇ字型的樣式蓋的。早期的客家文化建築,只要一看到正廳懸掛的牌匾,就是知道這戶人家是從那個地方的人,看著牌匾上寫著「河南堂」個大字,就知道這戶人家早期是由河南移民到台灣來的。

這是旁廳,牌匾上寫著「養元」兩字,據屋主說,這是早期大房住的地方(屋主是二房的後代),而且以前是開中藥舖,裡面還看的到一些早期中藥行的擺設和物品,不過門牆上的裝飾多半斑駁不清了,看來要成為古蹟似乎要主管機關花些心思來維護了。

這是最旁邊一間的邊間,據說還有人在住,可惜的是門扉上的牌匾和飾品都已經被清除掉了,而裡面的擺設似乎被來用做平埔族的一些文化紀錄及相關介紹,門柱上還卦著文史工作籌備處的招牌。

這就是偏廳裡陳設早期中藥行時的一些物品,連當時的藥櫃和處方箋等都有留下來,據屋主說當時在整理的時候,處方箋原本是用麻袋裝著,放在屋頂上準備燒掉的,幸好被及時發現,才得以讓六、七十年前的線裝處方箋留存下來,但是比較讓我感到興趣的是正廳牆上擺設的早期書法大師的大作,聽老闆說那些都是早期的巨匠,有一定的名氣。
  有點惋惜的是忘了帶家裡的重裝備,只能臨時用N73的300百萬畫素相機來拍,還有點秀逗調了很久。不過臨時起意來到這個新興景點,倒也不枉此行。一邊參觀一般聽屋主敘說數十年前家族的興盛史,隨著時代演變這戶邱姓人家多已外移謀生,僅剩二房的一門血脈在此地擔任公職,才得以繼續留在祖厝裡看守這歷經數十年的古厝。

2009-11-15

[生活]北濱觀海!!

  生活在後山的環境,最方便的莫過於閒暇之餘,可以隨性到室外的風景名勝玩樂,即使是一座老舊的村落,或是面對浩瀚的太平洋,大自然的風景都像是隨手可得般讓人盡情享受。

  在都市生活的日子,例假日變得非常不想出門,因為到哪都是人潮,想找個人煙罕至安靜點兒的地方都很困難,不然就是得開大老遠一段路跑到深山裡去。但回鄉以後,這些地方就好像走到巷口外的7-11一樣簡單,只要騎個十幾分鐘的車,就有一個好地方可以讓你悠閒地渡過一個上午,而且是無人打擾的安寧氛圍。

今天上午父子三人來到市區靠海的公園,人煙稀少,只有附近民宿的房客三三兩兩,悠閒地騎著自行車往返自行車道。帶著一瓶泡泡水交給小孩任其隨性玩樂(小孩就是這麼好打發),一派輕鬆地坐在木椅上,懷裡躺著熟睡的寶貝,獨自欣賞大般入港的景色。

陰柔的天氣,海邊竟然沒有刮風,最適合在這懶洋洋的休息片刻了,一時之間竟沒察覺到這地方何時整理成如此綠意盎然。

往沙灘處一看,來觀浪的遊客也不少,風浪不大,也比較適合小孩在岸邊戲水。

也相當適合情侶們在這卿卿我我,享受自然環境的氛圍所帶來的催情效用。

遠方的孤塔屹立不搖地指引著般隻,好讓漁人知道回家的方向,不讓故鄉伊人望眼欲穿、痴痴等候。

這裡就是這麼隨性,或站、或臥、或坐,隨自己高興來享受這裡的情境。

今天的海有點寧靜,彷彿配合著自己的心情一般,帶來令人安穩平靜的感覺。

看!連狗兒都懂得在這好好享受。

上午的賞鯨船也準備入港了,不知道今天是否如願豐收呢?

剩下辛勤的漁夫們繼續為今天的生活在努力著,希望他們今天也能夠有好的收獲!

2009-11-14

[旅遊]巷弄中的和風建築_慶修院

  享受日式和風的悠閒,不見得非得出國到日本。騎著車約十分鐘,繞過幾個巷弄,也可以欣賞一下日式和風建物的風景,這裡就是吉安鄉公所附近的「慶修院」。面積不大,但卻是花蓮地區保存較完整的一座日式寺廟建築,而且也是縣定古蹟,平常都有人在維護管理。

光是從正門就可以看出明顯的日式風格,連圍牆都有類似日本戰國代時的味道。

旁邊掛著寫有住持法師名號的木牌。

一入內的左手邊立有「七腳川事件百年追悼褒義文」的木碑,但字跡有些已經斑駁不清,很難看得懂原文。

日式寺廟最明顯的地標—「手水舍」,就是一般日劇上常看到的,進入寺廟祭拜前都有先洗手,讓雙手潔淨以示對神明的尊敬。

再來就是這個,一般人不能免俗的將願望寫在木片上,然後繫在類似許願牆上,期待神明能夠如其所願,只是這裡清一色寫的都是中文。(廢話,這裡是在台灣寶島)

廟裡角落的紀念商品店裡還有賣類似祈福用的小木片,但不知道用途是什麼?

這裡最有名的,應該是廟裡擺設的八十八尊石刻佛像,據說都是當初從日本的寺廟運過來的唷!

旁邊還設有簡易的說明,這還是頭一遭看到縣定古蹟裡的說明竟然有中、英、日等三種語文,真是太犀利了。

逛了老半天,廟呢?其實就這麼一間類似佛堂的建築物,裡面一次只能容納十位遊客,所以面積不大。

入內記得要拖鞋喔!雖然感覺不大,但設計上還滿中規中矩的,連迴廊都有,一應俱全呢!

累得拖鞋進去,只好站在外面往內拍(其實是我老大不想上去)!

沒想到連「鼓」都列入珍貴古物了,但感覺上和一般外面玩的太鼓似乎沒啥不同哩!

椅背上掛的好像是法師的衣服之類的,旁邊應該是讓人跪坐唸經用的東西吧!(我亂猜的啦)

這尊有點像觀世音菩薩的樣子,但感覺好像和台灣的有點不相似。

佛堂外的護法石雕像,充滿莊嚴肅穆的感覺。

還是地藏王菩薩讓人覺得和藹可親一點。

星期例假日遊客也不多,三三兩兩,不會覺得擁擠,等到照完才發現,我是順路要來這裡上廁所的。

2009-11-13

[工作]被動的態度只會帶來壓力!!

  和以往相比,現今身為部屬者的確有相當多的工作待處理,每個人手上經常可能同時有多件的工作,這應該是時代速度化所造成的影響。也正因為時代的不同,現今工作的速度化及效率化,已經成了刻不容緩的要求。如果不乾淨俐落、迅速地消化手中的工作,那麼轉眼間工作就會堆積如山。等到警覺時,工作已經積壓到難以處理的程度。「這個也要做、那個也要做」自然形成工作上的壓力。

  被動的工作態度正是壓力的來源,壓力越大的人就是工作越拖泥帶水的人。想得太多不如盡快付諸行動,想避免不必要的工作壓力,行事就必須要果斷俐落。任何工作必然都是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所以絕對不可採取被動的工作態度。老是被工作追趕而無法追趕工作的人,絕對無法在今後的商場中爭得一席之地。

  況且,能趕在工作前頭的人,才能看清楚工作的重點所在。整天被工作追趕的人,永遠也無法看清楚工作的本質。可以試著回想一下自己學生時代的經驗,期末考前才臨時抱佛腳,或總是等到功課一大堆才要開始念書的人,有誰得過好成績呢?

  凡是事到臨頭才趕出來的資料必然會有所疏失,所以即使期限只是一個星期,也應該盡量趕在三天之內完成,這樣才有時間從容的檢視、修正,最後才能展現更佳的結果。想要提升作業的品質,就必須做到這一點。採取這種工作態度,自然就能掌握到工作的訣竅,也就是行事要乾脆俐落

2009-11-12

[工作]行事要果斷!!

  廿一世紀是個超快速複雜的時代,處於這個時代的人,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如何盡快付諸行動,如何迅速作出決定。如果不能努力儲備實力跟上時代快速的腳步,總有一天會被工作和時代所淘汰。

  以往慢條斯理的年代,一是提案通過以後,多半會先休息一會兒再準備執行的工作,但是由於電腦的普及造就了世界性的大規模競爭,爾後,也許只是抽一根煙的時間,就有可能讓組織與對手落後好大一段距離,必須體認到這就是未來的趨勢。

  現今科技如此發達,大多數的企業都具有相同水準的技術能力,亦即大多具有隨時能研發同類新產品的潛在能力(尤其是仿冒能力超強的國家)。在這樣的環境當中,能否成功的關鍵就在於「速度」,也就是「當機立斷」、「馬上行動」。以往是靠技術,利用技術差距來爭取勝利,加上資訊的傳遞也受到相當的限制,因此可以採取慢工出細活的態度;現在彼此的技術難分軒輊,勝負就看誰能掌握先機了。

  而在這樣的年代裡,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對任何工作,都具備有當機立斷的能力,這也是今後有意領導群倫者所必須具備的能力。此處所謂的「當機立斷」,就是必須對尚不明朗的未來作出立即的決定,而且是當場的決定,這需要相當高的智慧。

  但是嚴格來說,面對這種超高速複雜的時代,無法當機立斷者也可以說是對工作缺乏敏感度的人,這種人是沒有資格當領袖的。如果今天的主管依然無法捨棄過往的成功經驗,無法當機立斷的話,將會成為大家的負面教材。而身為部屬者,不論面對任何大小事,都必須自我訓練以培養出果斷的能力。

2009-11-10

[生活]洗廁所的故事!!

分享一則網路流傳的故事…

驕傲是『最難死、最容易活起來』的惡質本性,
有資格驕傲但不自傲的人才是真正的謙遜。
就算是洗廁所,
也有它的一番學問在,
時時保持謙卑的心,
心胸會變得更寬闊,
也更能獲得旁人的支持與尊重。

洗馬桶的總經理

    有次伊甸邀請前麥當勞總經理韓定國先生到會裡演講,他說了一個關於他自己的小故事。在七○年代初期,美國麥當勞總公司看好台灣市場,打算正式進軍國內。他們需要先培訓一批高級幹部,故公開招考甄選。由於要求的標準頗高,許多有志的青年企業家都未通過。

   經過一再篩選,韓定國脫穎而出。麥當勞的總裁先後和他們夫妻談了三次,並且問了他一個出人意料的問題:「如果我們要你先去洗廁所,你會願意嗎?」那時韓定國在企業界已經小有地位,要他洗廁所,豈不太侮辱人了嗎?正在沉思時,一旁的韓太太幽默地回答:「我們家的廁所一向都是他洗的!」

   後來他才知道,麥當勞訓練員工的第一個課題就是先從洗廁所開始,因為服務業的基本理念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只有先從最卑微的工作開始學習,才有可能了解「以客為尊」的道理。

  謙卑者抱持有容乃大的心胸氣度,桀驁不馴者短視近利,無法看見未來或是隱藏在事物後的深層意義。時時保持開闊的心胸和包容的態度,就能養成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也比較容易接納任何一般人視為鄙陋的事物,但這往往都是令人轉變或成長茁壯的契機。

2009-11-09

[生活]讀博士竟然只能當臨時工!

    今天從報紙上看到這麼一則報導,花了九年唸完博士學位,竟然淪然到應徵教育部擴大公共就業方案的臨時性工作,一個月四萬初頭的薪水,竟然比不過高中畢業就去唸警專的同學,一畢業就有五萬多元的薪水和固定的工作,使得當事人不勝稀噓,早知道當旁就不唸博士了。
    新聞的報導有其趣味性,但也透露出現行社會實際的情況,高學歷並非是就業的保證,即使就業了也並非是高薪的條件,那到底寒窗苦讀數十載的意義何在?是社會現實使然?還是制度的設計有缺陷?
    高學歷有時也成為在選擇就業時的一個「阻礙」,很多的工作都不太而要高學歷的條件,而擁有高學歷者似乎也自認為應該要找個與學歷相匹配的工作,才能發揮所學,大展長才。然而,現實卻是和理想有著相當大的差距。

    自己當初也沒想到大學畢業後想要在自我成長,繼續進修,而是在工作上晉陞到一定的職位,有感於到達一個有如止水的狀態,無法在工作上取得如需求層級論所述的自我成長需求,只好轉而向學術發展,試圖能讓自己已如止水的心智能泛起一波漣漪,不過,幸好這個選擇是對的。

2009-11-08

[工作]人才九宮格

  翻了一下最近看過的雜誌,無意間看到這篇有趣但又寓意深遠的人才論述方式,發明者正是三國時代著名的梟雄—曹操。以簡單的「績效表現」與「發展溍力」兩項標準,作為評斷人才的簡易方式。

  人才九宮格的橫軸代表的是績效,反映過去工作表現或現在的實力;縱軸則是潛能或領導能力,反映的是未來的發展潛力。以下圖表示,最右上方的第「1」格,表示不但具備實力,未來也有高度潛力。

  而以曹論英雄的評價,則是將劉備列入第「3」格中,代表的意義是現在實力不足(或可說是表現平平),但短空長多、潛力無窮,呈蓄勢待發之象;而將袁紹、袁術、劉璋、孫策等列為第「4」格中,代表現在實力充分(或是表現優良),但短多長空,毫無潛力,是先盛後衰之勢。

  這項簡易的人才區隔工具,被奇異(GE)企業延用並改稱為「人才活力曲線」。不過,仍是同樣以工作績效與潛力(或是領導能力)做為標準,將人才區分為九類,工作績效(也就是橫軸)代表的是過去,潛力或領導力(也就是縱軸)代表的則是未來。

  而凡是被列於九宮格中第1、2、3格的人,均被視為核心人才或是高潛力發展的人才,會被列為接班或是強力培植發展的對象。過去的工作表現或許與未來的發展潛力有關,但不能將其劃上等號,而現代管理的盲點之一,就是把員工現在實力當作未來潛力,過度重視工作績效而輕忽了領導才能。

  如果無法突破上述的盲點,像劉備這類人才在組織中將被埋沒,而袁紹、袁術等這類人則極有可能快速晉升,但卻會像是「彼得原理」般,容易被晉升到不適任的職位。領導者如果欠缺領導潛力,勢必危及組織的生存。所以,在工作績效之外,潛力與領導力的發展應該是現代主管必須時時關注的重心。

人材九宮格

2009-11-07

[行政法]事實行為

一、特徵
(一)行政機關之行為
  事實行為是行政機關之行為,係屬於行政行為的一種類型。至於當事人之多寡,也就是單方或雙方行政行為,或者是行政機關內部或對外發生之行為,並不屬於事實行為的重要判斷標準。
  行政程序法中之「行政指導」以及「陳情」等處理行為,亦屬於事實行為之類別。根據最高行政法院的判例(93裁327),行政機關依人民陳情案件所做之答覆,係就法規內容及陳情意旨之說明,以及其後續執行法規之行為,均非屬於就具體事件所為之行政處分(也就是是於事實行為,不屬於行政處分的意思)。
(二)以發生事實效果為主要目的
  按照最高行政法院判例(91裁312)指出,事實行為是行政機關以發生事實效果為主要目的之行政行為。像是會勘紀錄或對陳情書所為之回覆等,並無任何法律上效果的發生,應該屬於對人民陳情函復之事實行為。
  而行政機關之事實行為,有可能是附隨於其他的行政行為之中,例如工程受益費開徵之行政處分業已確定,則系爭工作受益費之繳款書,並不是屬盼公法上具體事件所為之決定,自然不屬於行政處分(94裁908)。
  此外,執行法令之行政行為,例如高雄港務局開立發票之行為,應屬營業稅法規範應履行之事實行為,並非授益處分(97判811);人民請求主管機關就法規為解釋,係請求主管機關作成事實行為,是以人民請求主管機關依駕訓機構管理辦法,對其提出之爭議事項為解釋,係請求相對人為事實行為(97裁3577)。
  另外,行政執行措施亦多屬於事實行為,不涉及行政實體法上之判斷(95裁811;97裁3751)。例如行政機關告知人民,將拆除系爭建物,係依據先前處分書加以執行之事實行為(95裁1141)。

二、救濟途徑
  應依據個案事實行為之性質以及其法令依據,分別論斷:
(一)行政救濟
  依據行政訴訟法之規定,對於違法事實行為之救濟,最高行政法院指出,應依照第8條一般給付訴訟之規定提出訴訟,始屬合法妥適(95判467)。
  事實上,人民請求國家為一定行為之時,國家應為之行為,可能是法律行為;也有可能是事實行為。如果是屬於行政處分者,人民固應依行訴法第5條之規定,提起課務義務之訴;如屬行政處分以外之法律行為或事實行為,則得依同法第8條規定提起給付訴訟。至於事實行為中之金錢給付,須因公法上原因發生財產上之給付,而其請求金額已獲准許或已確定應支付或退還者,即得直接提起一般給付許訟。
(二)國家賠償
  行政機關之事實行為,若屬公權力行政之範圍,即有國家賠償法他2條適用之可能。例如稅捐機關因人民欠稅移送行政執行處強制執行,卻未於人民納稅後馬上撤回執行,致行政執行處對人民及所屬公司核發扣薪命令。

【參考文獻】
黃俊杰,2005,《行政法》,台北:三民。
黃俊杰,2008,《行政程序法》,台北:元照。

2009-11-04

[工作]工作做熟了,該考慮是否捨棄了!

  一般人只要持續進行某一類工作,就能夠累積與該項工作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產生「模組化」的能力,也就是在面對同類型的問題時,可以立即構思出最佳的解決對策。「模組化」能力可以說是成為成熟工作者的首要條件。

  新手工作者面對工作上的各項任務,應該不斷地從以往的工作經驗中累積關鍵性的智慧,鍛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便能夠使自己工作更為熟練、表現出專業,進而贏得顧客的信賴。

  但是,「模組化」對工作而言,也是有其陷阱。一但腦中熟悉了解決問題的成功模式,雖能達到效率化與大量的產出,但也會伴隨「硬直化」的作用。因為個人非常熟悉的另一面,就是被過去的實績與成果所束縛,一旦面對新的變化時,不是沿襲舊法,就是應變不及。

  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環境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再優秀的做法也不可能保證永遠有效。當自己面對的工作環境還算單純時,就該努力讓自己進化,學習「模組化」的問題解決能力。而當所處環境不再穩定、甚至常常變動時,就要開始有學習「自我否定」的覺悟了。「自我否定」並非指否定自己,而是指「否定自己根深蒂固的『模組化』觀念」,簡單來說,「模組化」的解決問題並不能一直長時間的適用,遇到不同類型的問題時,就應該拋棄「模組化」的問題解決方式,另覓一套適用該情境問題的「模組」來解決該問題。

   算算自己接下目前的工作近一年了,所有工作上的日常項目也可以說是得心應手了,比起前一個職務做了四年多的週期,這次的感覺似乎來得有點早也有點強烈。不敢說目前的工作內容簡單了些,但可以學習到的東西卻是範圍相當廣闊,可惜的是得看老闆願不願意教導我這個毛頭小子,不然就是自己的領悟力有限,已經學不到較高較深的學問了。

  看來,真的是得考慮未來的路了……

【參考文獻】
經理人月刊,第54期,2009年5月,頁29。

2009-11-02

[工作]體察主管的感受

  談到關懷,常常會讓人覺得是上對下,或者是強對弱所施予的行為,但其實不然。關懷並不是同情,也不是強制的行為,而是人與人之間自然湧現的情感表現。這與主管或部屬等地位毫不相干,它只是人發自真心的感情流露。

  對主管的關懷中,最重要的就是去體察主管的感受,能做到這一點的部屬還真的不多。主管的想法、目標究竟是什麼?儘管他不說,希望部屬也能盡力體察。說句老實話,主管常因為其立場或顧慮到部屬的感覺,很多事情都不好直接說出口,明明希望部屬在新交付的任務上能去注意某些重點,卻又怕一開始就點醒對方,會影響到部屬的成長,所以只好保持沈默,而這卻是常見的情形。

  因此,行事當中若能體察主管的心思,這也是做為一個好部屬的必要條件,能夠依據此原則行事,工作內容自然也會加倍充實。對要如何表現對主管的關懷,要訣只有一個,就是「真誠」。就如同陪母親上菜市場買菜一般,做兒子的幫母親拿東西是天經地義的事,對待主管也如同對待家人般的自然,就像是日常的習慣一樣,自然就不會覺得是逢迎拍馬。

  平時再怎麼忙,偶爾也會看一下主管今天的心情,心情好的話就陪他閒話家常。心情不好的時候,也要設法讓主管脫離當下的情境,試著找個話題,或帶他出去走走看看,別留著辦公室裡生悶氣,都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的熱絡。

  上個星期某天早上醒來,突然發高燒,無奈只好打電話回辦公室請假,在醫院急診室躺了一整天,到了晚上終於受不了(因為醫生要求在急診室「待」兩天好好觀察),向醫生堅持要回家休養,剛到家沒多久,我那平日不苟言笑的老闆突然打行動電話給我,問我就醫的情況,寒暄了幾句便問我病因到底是什麼?(我猜想他可能以為我的工作是否太累了)我只是簡單回答:「醫生暫時查不出來,可能是最近感冒流行不小心被傳染到了吧。」

  翌日,早上醒來覺得精神不錯,顧不得老婆大人要我在家休息的命令,直接往辦公室跑,也不曉得自己是否感染上工作狂的症狀,一到辦公室整個人精神奕奕,連同事都嚇了一跳,老闆也還是有點擔心的問道:「真的沒事?好點了沒?」其實,再怎麼嚴厲的主管,對於部屬的關懷也會如同你對待他一般,那麼自然的流露出來。

2009-11-01

[工作]看出主管的真意

  部屬聽主管說話的時,除了表面的意思之外,也要能夠聽出是否有弦外之音。主管究竟想說什麼?或者想讓身為部屬的想知道些什麼?同樣的話,主管有時會重複好幾次,是故意的呢?還是無意識的行為?誰也無法得知。但至少可以了解到主管關注的重點在哪裡。

  或許有些部屬常會覺得主管的意見似乎不太妥當,這個時候最好先做個深呼吸,然後再去揣摩主管真正的意思,相信必然會因此而促進彼此的了解,使今後的工作更加順暢。如果部屬能順著主管的意見提出新的企畫時,相位主管必然會依照部屬的意見大力支持。

  主管經常故作若無其事地和部屬談話,其實是藉著閒聊在傳送某訊息,如果能夠在與主管的閒談當中,領悟到話中所傳達的訊息,必然就會深得主管的信賴。而獲得主管的信賴,就可以向主管直言不諱。

  平時主管說話都能仔細聆聽的人,一定能得到主管的信賴,同時主管也會因為信任部屬能夠了解其想法而感到放心。而當這位部屬向主管表示其看法似乎不妥時,主管也必然能夠接受部屬的意見而虛心檢討。

  善於聆聽別人說話的人,不但會成為情報、人員集中的樞紐,也會如同眾星拱月一般,這類人通常也會成為眾人和情報的中心。站在年輕人的立場,或許會覺得能言善道者才能掌握主導權,其實多聽絕對比多說重要。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能多聽的人最後必然能夠脫穎而出,在工作上大展長才。

2009-10-27

[公共治理]自我實現的預示?

  自我實現的預示(self-fulfilling prophecy),乍看之下摸不清涵意的字詞,但原文卻又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查詢了一下,原來就是心理學中常見的名詞「自驗預言」。感覺有點奇怪,為何同樣一個字拿到不同的學科裡,就會不同的翻譯,一時之間還猜不出來所要表達的意思。

  所謂的自驗預言就是:「一個人對自己(或別人對自己)的預期,將會在往後的行為結果中應驗,自己的作為將驗證自己的預言。」簡單來講,也就是說:「你原本預期的是什麼,結果就會受到你的預期影響而成真。」最早是由社會學家Rober Merton(1948)提出,而其當初主要是用來解釋經濟不景氣時銀行的運作現象。其後亦為管理學引用,或稱作「畢馬龍效應」。

  自驗預言主要是針對自己對自己的預言(不然每件事都能美夢成真,大家都跑去簽樂透彩就好了),例如在教學成效的研究上發現,如果學生相信自己是優秀的,那麼從學習中獲得的樂趣與成績通常也會比那些自認駑鈍的來得高;而像焦慮症、心身症等精神官能性異常,其症狀也經常是預期性焦慮的結果,例如一個社交恐懼的個案之所以無法面對陌生人,有很大部份的原因是出在他預期別人會對他有不好的評價。

   為何自我的預期會導致結果的呈現?說穿了,就是「預期會影響到動機」。假設自己預期上級交待工作和任務能夠輕鬆完成,自然就會形成信心,處理事情也就得心應手,工作的情境全由自己主導,而且也有強烈的動機想要去完成。假設一開始就抱持著難以完成的想法,自然也就會降低工作的意願,連帶影響努力的積極度,自然就不會有好的結果產生。

    一般來說,自驗預言主要有三個步驟:
1.知覺者對某人(或某事)已有先入為主的印象(例如老闆覺得這個部屬很優秀)。
2.根據這個預期的印象對某人(或某事)採取行動(例如老闆交待工作並予鼓勵)。
3.當事者(即上述的某人或某事)就會對知覺者的行為做出反應,讓其認為這個行為(或結果)是符合其所預期的(例如順利完成工作)。
在這過程之中,雙方都不知道此一運作的歷程,而知覺者根本沒有察覺到自己有先入為主的預期印象,而且也不知道這個預期的印象,會影響到另一個人的行為,他們會錯認為是當事人本身的因素(即部屬本來就很優秀),並不曉得其實部屬只是為了回應老闆的期待而已。

   但如果依據此一說法,那身為主管者只要對其部屬或幹部預期有良好的表現,就能獲致良好的成果,也未免太簡單了,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因為主管們必須注意到,牛牽到北京還是牛,庸才再怎麼期望他有優越的表現也是枉然,必須花心思培育、磨練才是正途,光是無想的是無濟於事的。

2009-10-26

[生活]分寸的拿捏!!

最近常見到一些不懂分寸的事件,突然想起之前友人寄來一則星雲大師的文章,陳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會有一定的分寸,但分寸要拿捏的好,就得費一番工夫;分寸若拿捏不當,招來不必要的麻煩就傷腦筋了。

對於如何拿捏分寸有多項舉例,可以給各位做參考。

人與人之間要有分寸,人與事之間也要有分寸,尤其說話更要有分寸;如果沒有分寸,就會有衝突,就會有是非,就會不歡而散。做人要明理,明理先要懂得彼此之間的分寸。因為理是軌則,應該是連接在一起,是保持雙軌運行的;人我之間彼此應該保持多少間距,此中都有分寸。

現在講究高人做事,都要先拿捏分寸、拿穩分寸,合乎分寸,凡事就容易成功。做人應該注意一些什麼分寸呢?列舉如下:

一、人情的分寸:人與人之間的交情,此中有分寸。小兒女可以叫爸爸跪下來給他當馬騎,爸爸會樂得哈哈大笑;如果是個外人,叫一個父執輩的人跪下來讓你當馬騎,不但要罵你,甚至要揍你,因為你太沒有分寸了。
二、好惡的分寸:每個人都有他的歡喜或不歡喜,但歡不歡喜超過了分寸,別人就不以為然了。請你喝一茶咖啡,不喜歡就隨便把咖啡倒了,此即不懂分寸;請你喝牛奶,你大肆批評牛奶之害,這也失去了分寸。人的喜歡不喜歡,不能太過強烈,你非常喜歡的,也要顧念別人的不喜歡,你非常不喜歡的,也要顧念別人的歡喜,這裡面都有分寸。
三、語言的分寸:說話,遣辭用句之間,分寸更大。講話不但要注意對象與我關係的親疏、對象跟我的輩分、對象跟我的性別,尤其講話的音調、修辭用字的輕重,都有分寸。你沒有拿捏好分寸,後果就會很麻煩。
四、賞罰的分寸:連續的嘉獎,會有人批評你私心;連續的懲罰,即使高速公路警察開罰單,一罰、二罰、三罰,駕駛人也會有反抗的心理,也會不服氣。賞是鼓勵,罰是規誡,總要達到目的;賞罰達不到目的,這就是沒有拿捏好分寸。
五、勞逸的分寸:人有時要分工,有時要合作;分工的時候,勞逸不均,會引起抗爭,因為失去了分寸。主管分配工作的時候,對工作的輕重、時間、成效,要仔細的觀察,要給予平均,不可失去分寸。勞逸均衡,這是管理學上非常重要的原則。
六、進退的分寸:在家庭裡,即使和父母講話,也要懂得進退分寸;在公司和上級講話,更要知所進退。什麼時候可以進言,什麼時候可以報告,如果主管正在忙得不可開交,這時候你要插班報告,事情的結果會如何,當然可想而知了。所以,對於進退忙閒之間,時間要拿捏得好,尤其要拿捏得巧。
七、用錢的分寸:人會不會用錢,不在於錢多錢少,而是懂得用錢的分寸。有的人每個月收入只有二萬元,可是收支平衡,甚至猶有餘裕;有的人每個月有五萬元的收入,但是常常捉襟見肘,入不敷出,這就是不懂得用錢的分寸。
八、兩性的分寸:兩性之間,尤其一對一的時候,彼此的親疏、關係,更要拿捏好分寸,免得日後麻煩。

分寸,分寸,人與人之間有很多的分寸,不能不重視。

2009-10-25

[生活]崩潰的詐騙集團....

事情發生在禮拜日的13:04分,電視看到一半的我手機突然跳舞了,來電顯示為(02-287891XX8)事後查證好像也不是Y拍客服電話,接起來後滿口字正腔圓的男子向我問好。(應該是台灣人約2X歲)
集團:先生您好,我這裡是雅X拍賣中心,請問您上禮拜五下標的魚樂圓筒過濾器收到了沒有?
苦主:嗯!(怎麼了難道那個賣家是詐騙集團!?我買到贓貨??)
集團:金額是398元 你選擇的是郵寄掛號 總計是468元對嗎??
苦主:嗯!沒錯。(老實說我真的忘了,總之他說什麼嗯就對了)
集團:送貨的地址為台北縣泰山鄉XX路XX號對嗎??
苦主:沒錯!
集團:那請問使用的還滿意嗎?會不會有噪音呢?
苦主:喔!不會,整體來說很滿意。(難道忘了給評價來追討的?)
集團:嗯~很滿意那就好,是這樣的,我們是想詢問一下,請問當時簽收的是本人嗎?
苦主:不是耶,是大樓管理員,怎麼了?
集團:當時在簽收的部份有分為12期分期付款與一次付清,當時可能是送貨員或是您的管理員搞錯了,簽收的部份幫你勾到12期分期付款,而我們這邊的作業員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您改為分期付款,目前資料也已經建檔送到銀行那邊去了。
苦主:是唷!(突然驚醒!這應該是老梗的詐騙手法吧,竟然還在用)
集團:那我們這邊在發現作業疏失後立刻與您聯繫,希望您能配合我們向銀行那邊取消分期。
苦主:阿~~被發現了!其實原本就是4800這個價啦,是因為賣家想要躲你們的3%,才用一次清啦!(老實說沒心情跟他完想趕快打發他)
集團:………那如果您現在願意取消的話,那您就可以用398買下這項產品而且賣家不能檢舉你,這算是懲罰一些不肖業者的作法。
苦主:喔!沒差啦,太麻煩了,那點錢我還付得起。(他也太會掰了吧)
集團:可是398跟4800差很多耶,步驟很簡易不難的,你不考慮看看嗎??
苦主:不用了,還要跟銀行打交道,而且運氣不好還會碰到詐騙集團,就是類似你這種打電話來詐騙12期分期付款的集團。(很煩,不想玩了)
集團:………對啦!怎樣,林北就是想騙你的錢啦,幹,不爽告我阿!!
苦主:……先生你……丟臉轉生氣唷(台語)??
集團:我他X就是不爽你們這種明明就騙不到還要跟我在這邊豪小,浪費我時間,還用一種看小丑的心態跟我講話,你不要以為我聽不出來你從一開始的口氣就很不屑我。
苦主:哪有~我一開始真的被騙到啦!(他說中了我的心態…)
集團:你們能不能尊重我的行業,沒聽過職業不分貴賤嗎??可以不要用鬥小狗的心態跟我們說話好嗎?我是人不是狗。(碰,搥桌子)
苦主:我很尊重你們阿,所以才跟你講到現在。(聽到他顫抖的音我嚇到了)
集團:尊重個屁!你們不是罵聲幹掛我電話就是把我當狗在那邊玩,你是有聽過有人上班就是整天被罵,過得一點尊嚴都沒有嗎?
苦主:喔!真的很對不起 那下次我該怎麼做?
集團:……就跟其他人一樣就好了。(深深地倒吸一口氣)
苦主:可是我不習慣跟陌生人講幹耶,很不禮貌
集團:幹!你是豬唷 連幹你也不會講,幹你X的是有多難啦,我他X的就講給你聽啦,幹~~~~~幹~~~~~~幹~~~~~ (他徹底的崩潰了)
苦主:好好好! 我會了。先生,你不要這麼激動,不喜歡這工作你可以換別的。
集團:幹!你是懂個屁唷? 你以為我喜歡當雅X客服嗎?我也想當檢察官 或是地下錢莊阿,我也想每天出門穿西裝打領帶收現金阿,我也想電話一通就操你X的,騙不到也爽到,你知不知道有在網拍的有多難騙,我已經有好幾天沒接成CASE了,還要被你們這些猴仔調侃(台語),你知不知道我母親節都還要留下來加班,今天我出門的時候我媽還問我能不能回家吃晚餐,你以為我只要打打電話就好,沒業績沒壓力嗎?
(無限的搥桌+哽咽,重點我是要他換職業 不是換角色…看來他已經無法自我了)
苦主:好啦~你不要傷心了!行行出狀元嘛~也許是現在景氣不好才沒CASE阿,等到明年一定會春暖花開的。
集團:…………………(哽咽)………………………。(久久仍然無法自我)
苦主:那…我先掛囉…你要好好加油…不要在沮喪了。
集團:……………………………嗯……………………。(似乎處於低潮中)
苦主:喔!對了…那個……
集團:嗯??
苦主:『幹』……
『幹』……
『幹』……
『幹』……
在我最後掛電話的時候似乎是聽到了電話遠端的怒吼與咆嘯…
我不是照他要求的做了嗎?
這是不是傳說中的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

【原來,人家也是有業績壓力的 XD...】

2009-10-24

[工作]常見的「彼得定律」現象!!

  昨天老闆為了幾件公事大發雷霆,罵完了之後,在下班的時間,稍微聊了一下他發覺的現象,為什麼就是有些部門主管,表現出來的能力和預期的結果老是出現落差,甚至落差是很大的距離。這倒讓我想起組織管理中常常提到的「彼得定律」。

  「彼得定律」是美國一位教育學者羅倫斯.彼得於1968年所發表,其意指:「在一個組織體系裡,所有成員都有晉升至超乎其能勝任職務的傾向(In a hierarchy every employee tends to rise to his level of incompetence.)。」簡單地說,在任何一個組織體系中,任何人都會由原來能夠勝任的職位 , 晉升到他無法勝任的職位。

  職位的晉升有可能是他自己個人爭取,也有可能是因為年資夠久,經歷夠深而指派,這種現象在年資制的陞遷體系裡最為常見。只要年資夠久,等到了就是你的,完全忽略了能力取向的標準,一旦發生了實際表現和預期產生差距時,管理階層均會納悶為何他的表現和原本晉升前相差甚多?

   企業講求專業取才,但公部門的人事陞遷制度卻無法像私人企業般靈活彈性,關鍵即在於必須維持一定程度的公平性。在私人企業,只要你有能力,而且獲得老闆賞識,晉升到想要的職位是易如反掌,如果再加上表現傑出,自然同事之間也不會有太多的反彈聲浪。

   但在公部門卻是無法一步登天,爬得太快,給人的第一個直覺就是「靠關係」,或者是「運氣好」,較少人去觀察到他實際上的能力表現。而且,即使能力表現再怎麼好,按照目前的功績制,除排獲獎無數,也難敵那些終日圓滑處事的資深老鳥。而等到老闆要重用時,卻發現獲得結果和預期的表現相差甚大,自然不滿之情驟然而發,但這卻也是實際上公務部門體系裡,因制度設計的缺陷所導致的常態現象,以致於年輕的菜鳥們再怎麼拚,還是得看年資和經歷來論生死。

2009-10-23

[生活]有仇嗎?

這是朋友寄來的一則網路笑話!

老娘和你有仇啊?!

深夜,最後一班公車,司機回頭看,還有一位白衣女士,坐在最後一排。

司機繼續開車,看看倒車鏡,那女的沒了,大驚!

急剎車回頭一看,女人還是坐在原來的位子。

司機心虛的轉過頭繼續開車,小心的看看倒車鏡,女人又不見了。

巨驚後急剎車,回頭一看,那女人又出現了。

司機面臨崩潰,一身冷汗轉過頭繼續開車。

又看看倒車鏡,那女人又不見了。

司機崩潰了,急剎車,但沒有再轉過頭去。

這時那個女人緩慢的走到了他的面前,頭髮凌亂,滿臉是血,滴在他的腳上,

司機身體已經僵硬,不敢轉過頭去看她。

那女人用很低沈的聲音說:

“老娘和你有仇啊?老娘一綁鞋帶你就急剎車,一綁鞋帶你就急剎車。

人有的時候就是喜歡沒事自己嚇自己!

2009-10-21

[組織]柏金森定律

  在網路上閒晃,無意間都會有令人莞爾的發現。例如將一些學術上的理論發現,應用到人類的日常生活裡常見的事件或是情境,讓人體會到知識原來是來自於人類生存進化的環境。

  「柏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是英國人柏金森教授提出的現代行政組織的一些問題,主要是在描述組織病態的現象。其重要主張如下:
一﹑行政首長喜歡增加部屬,顯示自己的權威,而各級人員又相互製造工作,因此不論實際工作如何,機關人員每年總會增加。
二﹑機關年代愈久,職員的素質愈低。因主管選擇部屬必取不如己者,以免製造職位上的競爭者。
三﹑機關開會的時間長短,與議題的重要性成反比。因小事大家都懂,且關係不重大,於是發言踴躍,而大事或者不懂,或因關係重大,為免負責,故禁口不言。
四﹑委員會組織型態愈來愈多,且委員數目也相對增加,形成效率低落,組織膨脹的弊端。
五﹑機關內部行政效率日趨低落,但外表建築及設備卻日趨豪華壯麗
六﹑機關依照可用的預算盡量用完,因為如果用不完,下年度的預算必遭刪減。

  而根據柏金森定律所敘述的組織病態現象,有些人運用在日常的工作環境中,歸納出一些簡單的發現,例如:(參考自著唬ζ作爛Blog)

1.庸妒律
主管不會選擇比自己高明的人才,免得那天被趕過去,這就是「功高震主」的顧慮,身為部屬者切記,再怎麼聰明,凡事請示主管是必要的,自己常用的一句金言就是:「這個問題我不是很瞭解,希望長官能提供一些建議。」
2.冗員律
每個單位都會吵著說事情很多,人手很少。其實,不吵的話老闆會認會你太閒沒事做,偶爾吵一吵,碰碰運氣,如果真的人手增加了,初期先把其他人原有的業務分個一、兩項的業務出來,之後再設法自創一個不痛不癢,不會麻煩自己的事情做就好了。
3.工時律
對於一件工作,會想盡辦法拖到最後的期限才會加以完成。因為太早完成就表示你還有餘力,還可以多交待一些事情給你做,久而久之就會變成所謂的「能者多勞」,但又因為同酬不同工的薪資型態,一定會產生心態上的認知不公,演變成最後大家都故意拖到期限截止前完成交待的工作。
4.決策律
對於繁複重要的問題,其開會時間會與其成反比。主管沒問最好沒出聲,自己不懂的也沒搭腔。簡單來講,決定是上面負責,沒事別攬事做,趕快開完會好回去做自己的事。

  用來形容目前公家機關多數公務人員的工作現象,似乎顯得「非常貼切」。沒人想出頭當烈士,每天最好就是準時上、下班,老闆和長官沒事也不會找麻煩,平平安安每月領薪水度日子就好,突然覺得自己好像也有點快有這些癥候了,不知道是不是安逸的日子過得習慣了,還是很久沒遇到讓自己提得起勁的事情來做呢?

【參考文獻】
新聞辭典,第十輯,1991,頁86-87。

2009-10-20

[生活]開徵能源稅真能促進環保?

  看了幾則報導賦改會建議開徵「能源稅」的新聞,環保團體是大聲叫好,認為徵收能源稅,可以「以價制量」,而且有助於調整產業結構,減少發展能源密集的高耗能產業,是一種綠色租稅改革,一方面鼓勵低碳企業成長,另一方面更能改善環境,是雙贏策略。

   環境保護和節能減碳是近幾年來許多民眾關心的議題,也逐漸地受到重視。但手段上似乎有愈來愈激烈的感覺,例如增加稅收就是最常見到的說法。「以價制量」這個概念作為稅負政策上的概念,似乎並沒有充分的理論支持基礎,為何仍有部分學者認為提高價格可以壓抑使用的數量?

   就以日前提高香煙「健康捐」的案例,並沒有充分的證據可以證明提高健康損的金額,可以有效地降低吸煙人口的數量。反而是因為菸害防制法通過後,室內工作場所及公共場所都不可吸菸的政策規定,才使得吸菸人口的數量有下降的趨勢(因為實在不方便,抽根菸都要躲躲藏藏),至少在街道馬路上看不到隨手叼煙的癮君子。

   從另類的角度來思考,如果「以價制量」這個概念是有效的話,為何不直接從源頭開始管制,針對購買車輛者提高稅賦(例如燃料稅,但自己還是覺得目前的稅制不公平),畢竟吃油最兇的應該還是車輛。但是,目前實際的情形卻是為了刺激消費,買車竟然還有補助,這其中顯然有政策矛盾之處。

  就現實面而言,「使用者付費」是眾所接受的觀念,油用的多的人本來就該多抽點稅,根據新聞的報導,如果能源稅確定開徵的話,預計十年後的油價將高達50元。這對類似自己生活在鄉下地方的民眾而言,是極大的生活負擔啊!假使薪水調漲的輻度依然是如此低落的話,更容易使貧富差距拉大,因為我們沒有北、高兩市的捷運和大眾運輸工具,勢必出門必須自備交通工具,想當初辦公至離住家約40多公里的時候,每天駕車往返,一個月的油錢近五千,十年後不就要五萬。

  對富裕的人來說,車輛是富貴的象徵,是顯耀身分地位的飾品;對平常人來說,卻是每天賴以維生的重要設備,如果那些開會的學者專家們,體會一下鄉村的現實環境,從住家到公車站牌得走上一、兩公里,然後公車每半時才有一班的地方生活一個禮拜以上,會有那個不想自己買車來開的。之前丈母娘來住的時候就曾感嘆交通不便的問題,出門沒有交通工具真的寸步難行,不像台北坐個公車那裡都能去。

  改革的理念和理想總是和現實面產生差距,雖然目前的官方說法是採觀望的態度,不會驟然實施,但是仍然可以明顯看得出來其欲推動的意圖,只能希望這些高高在上,生活無憂無慮的決策制定者,能存有一絲絲體察民意的道德良知,研擬一些配套措施來降低老百姓的損失,減輕生活上的壓力了。

2009-10-17

[公共治理]競租

經濟學家Pareto曾以一個故事來解釋何謂「競租(rent-seeking, 又稱尋租)」:
   假設有個3000萬公民的國家,某天提出一個議案:每個人都要交一塊錢,而這筆錢將分配給這個國家的30個公民,而那30人每個人將會個別分到100萬塊錢。而那30個人會立即展開行動,拉攏報界,賄賂相關官員,還聘請許多代理人為其奔走游說,用許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慫恿選民為此議案投下同意票(競租活動)。許多人也許明白這中間有些問題。可是單憑一個人的力量又能做些什麼?而且,每個人為此只不過付出了區區一塊錢的代價,說不定根本不在意呢。

  「競租」一詞的概念最早是出現在1974年Anne Krueger所著「競租社會的政治經濟學」一文中。在經濟學裡,是指發生在當個人、組織或是公司以操縱環境或制度,而不是透過交易或生產財貨的利潤來取得報酬。在市場經濟的環境裡,每個人為了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所從事的行為,如果是在缺乏合理公平的競爭機制這類特定環境底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很可能會對其他人造成傷害或利益的損失。因此,其發生的條件多半是存在限制市場進入或市場競爭的制度或政策,大部分多與政府管制與公權力的濫用有關。

  而吳定老師對於「競租」的解釋是:「……,因為廣大民眾很難有效監督政府,於是就會有人運用各種策略以影響政策過程,企圖從中牟利,便產生『競租』的狀況。其中,所謂的『租(rent)』,是指提供自然資源所獲得的報酬,這些自然資源的特質是『數量固定』、『供給彈性等於零』。供給彈性小的財貨,其報酬也有類似的『租』的部分,經濟學者一般多稱為『經濟租』。政府的某些政策或措施,如關稅、進口配額或種種管制政策,往往會造成經濟租。而民選的行政首長及民意代表所追求的『租』,就是謀求能當選或連任。為了透過政府或公共機關得到經濟租,政府人物、民眾或團體必須投注相當多的時間、精力及金錢在某些活動,這些活動及行為就是所謂的『競租』。

  較為常見的競租行為多為政府的管制措施,例如進口限制關稅貸款限制等。任何有可能造成私人以合法或非法的手段來謀取私人利益的政策或制度,都有可能發生競租的行為。而政府官員的貪污導致社會經濟效率的低落,也是一種競租行為。同時,因政府錯誤決策造成的競租,也是一種政府失靈。而在私部門,常見的也包括了插隊、非法走私、廠商以遊說或賄賂政府官員等方式以謀取私利。

  國外學者布坎南則認為競租是:只要資源的擁有者想多得而不願少得,就會展開競租行為。他並將競租行為簡單地區分為1.對政府活動所產生的額外收益的競租、2.對政府肥缺的競租以及3.對政府活動所獲得的公共收入的競租等三個層次。

   例如某縣政府對於所轄砂石採礦權之核發,廠商處心積慮取得某地之砂石採礦權,無奈主管機關對於廠商資格規定門檻太高,於是與民意代表結盟向主管機關施壓或關說,藉此採得開採權,此即為第一種層次。

   承上例,如該縣政府將開採權廠商資格之審查委託由該縣砂石工會辦理,只須經該工會審查核格者,即可向該縣政府申請開採權,則某廠商為順利取得合格之資格審查,遂於工會理監事改選時積極參選,設法取得該工會內部之職位,藉此輔佐其公司取得合格廠商之資格,即為第二種層次。又假設該縣政府對於委託砂石工會審查廠商資格之業務,每年提撥一定金額之補助金,則該補助金最後僅分配或流向特定少數人之手,即為第三種層次之競租。

   一般人對於競租行為具有負面的看法,乃是因為這是一種由廠商為了獲得獨佔地位,所產生一種浪費資源的行為,廠商將資源花在公關上(像是遊說、賄賂等行為),而不是花在改善產品的品質,或降低成本方面,這時所投入的成本,對社會沒有任何好處,是一種絕對的損失。簡單來說,競租是一種不具生產性的行為,其對於社會生產並不具有任何貢獻,故不具有效率。而競租行為通常發生在政府限制競爭或是賦予特許權的情形上,此時,競租者為了追求這些經濟租,於是動用一切可用的資源,以致付出無謂及額外的代價,進而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產生效率上的損失。

【參考文獻】
吳定,2005,《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頁290。
吳秀光、許立一,2008《公共治理》,初版,台北:空大,頁67-68。

2009-10-16

[生活]搞開發真的是為了發展,還是圖利財團?

        看到縣府政網站上刊登議員質詢的一則內容:「○議員指出,花蓮縣自有財源多數來自稅收,土地有效開發利用才能活絡經濟,讓地盡其利,花蓮市殯儀館遷移要快,整個太平洋帶狀濱海園區的開發,也是房仲業者、企業界對六期重劃土地標售案遲遲不願投標原因之一。……」

        民意代表關心地方發展,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自從日前po出網路上轉寄的mail內容後,對於每一件的建設開發案,開始有了存疑的想法,到底這些case是真的為了地方的經濟發展,還是真的在檯面下有不可為人知的交易。

        公共選擇理論有談到「尋租」的概念,凡是各種利益,都有團體或是個人處心積慮,透過各種管道展開尋租的活動。以上面所轉載的質詢內容為例,太平洋帶狀濱海園區的開發內容雖然無法瞭解,但令人存疑的是,假設所謂的「帶狀濱海園區」指的是從七星潭一直往南延伸到花蓮溪出海口(或是鹽寮地區)的話,在這一塊區域裡,房仲業、企業界來搞開發,那不就是指蓋飯店、搞房地產而已嗎?

        如果上面的假設成立的話,那以花蓮地區近年的人口數成長趨勢,以及空屋率遞增的情形,房地產似乎「有可能」會朝向高價位市場的方向發展,畢竟以建商的角度設想,面海的view只蓋個平民價位的公寓大廈似乎沒什麼利潤,況且南濱似乎是航空管制區,應該有建物高度的限制。蓋飯店似乎機率比較大一點,但一整條區塊都拿來做觀光發展,難不成是想比照墾丁的模式搞個海濱遊憩區,如果是的話倒也還好。不過,光是看砂石車每天在海岸路快意奔馳,馬上就知道那是天方夜譚了。

        更好笑的是,之前澎湖對於離島開設賭場辦理公投的結果,證明了沒有人贊成賭場開在自家旁邊,這也是「鄰避情結」的明顯例子。竟然還有民意代表要爭取在花蓮也搞個賭博事業,縣政府只好拿出之前辦理民調的統計數據,原來有八成的民眾持反對立場。

        多年前光是搞個「砂石」產業,就有多少人覬覦其豐厚的利益而明爭暗鬥,現在還想以建設開發之名,巧取豪奪,手法也未免太不高明了點。如果那一整塊的帶狀濱海園區全部被拿去做開發、做建設,那花蓮的海岸線到底還有哪些地方可以供民眾自由享受?希望政客們真的是以開發為前提,別再巧立名目尋租了。

2009-10-15

[公共治理]公有地悲劇的警惕

    美國經濟學家G. Hardin在1968年提出「公有地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概念,將地球資源被看作是公共財產。這裏所指的公共擁有,實際上不存在任何所有權,而只表現為公用的權利,所有社會公民都可以隨意利用它。Hardin把這種公共財產比作公有草地,誰都可以在草地上放牧,每一位牧民為了從放牧中取得更多的好處,按照費用最少、效益最大的原則,總是力圖增加畜群的數量,但是誰也不進行草地建設的投資。這樣,隨著畜群增加,草原的質量急劇下降,最後草場完全退化,不能再放牧牛羊。這就是草地公用權的悲劇(注1)。

   在這裏每個人追求自己最大的個人利益,但是最後的結果,是不可避免地導致所有人的利益的毀滅。這一解釋事實上是純粹的經濟學中的利益最大化的觀點,而忽略了不同的民族、社會、文化對公有資源的利用不同。不過,Hardin提出「公有地悲劇」理論,在一定的範圍和時間中,是非常有效的。即使是完全是少數民族生存的地方,由於貨幣經濟的刺激,也帶來了對資源的破壞和掠奪。特別是當一些從不同生態文化區遷入的移民等,對於資源的利用與當地的社會文化傳統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加之一些移民缺乏對當地資源的“家園”的概念以及經濟利益的驅動,導致了「公有地的悲劇」。

   最近不論在公、私部門,對於上班時間玩「開心農場」種田、偷菜的議題持續發燒,甚而祭出解聘、處分等等手段,以遏止這股風潮。上班時間本來就不該從事私人事務,甚至是遊戲這種行為,但本來只是提供暫時性消遣的遊戲,誰也沒料到會引起軒然大波,讓社會大眾趨之若鶩,近而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近幾日辦公室為了禁絕同仁上班時間玩此遊戲,直接將facebook的網域給封鎖住,不僅於此,今天還發現連Google都一併封鎖,查證的結果,僅因兩者的網域相近,所以給一併鎖住。天啊!那以後不就連Gmail、Blogspot、Google Map和RSS訂閱等平常都要用的功能都無法使用了,更甭說那神奇的搜尋功能了。

    這亦是典型的「公有地悲劇」,少數人的濫用資源,而導致群體資源分配的混亂和浪費,最後導致資源的耗竭而使得全體的利益損失。

注1:G. Hardin,1968,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Science 162:1243-48.

2009-10-14

[公共治理]比例代表制與單一選區制

「比例代表制」
允許社會上每一個有一定規模的團體在立法機關中都有直接的代表而建立的制度。

Ex.荷蘭與以色列所採用的比例代表制

整個立法機關都由一個全國性的大選區選出,由政黨提名相當數量的候選人,個別的選民只選擇喜歡的政黨,席次則依據各政黨的得票數來做分配。所以,一個只得到占總人口少數比例選票的候選人,還是可以進入國家的立法機關,只要支持他的人口比例超過獲得該席次的門檻。

在此一制度中,個別政黨較傾向於代表特殊利益的緊密結合,但是這些政黨會為了使特定法案能夠獲得通過,而彼此形成結盟的關係。


「單一選區制」
是目前英語系國家常見的標準形式。人口依據地理環境區分為單一選區,每個選區通常都有接近相同數量的選民,而所產生的民意代表席次多半是採英國制的「最高票當選」。

大量的候選人被提名角逐一個席次,而以獲得票數最高者當選(不論得票數是多少,即使未過半)。有人批評此種方式會造成小黨不易生存,因為其得票數幾乎完成沒有贏得任何席次的機會。

【參考文獻】
Gordon Tullock等作,徐仁伸等譯,2005,《政府失靈:公共選擇的初探》,初版,台北:智勝文化,頁33-34。

2009-10-12

[工作]老闆到底在想什麼?

    今天和同事閒聊,言談中突然問我一句話:「你跟老闆這麼久了,到底老闆腦袋裡在想什麼?你知道嗎?」我很直接的回答:「雖不中,亦不遠矣!至少能猜中個七、八成。」同事也緊接著接問:「你怎麼能夠確認?尤其是碰到老謀深算、陰晴難測的老闆。」我當時是笑著回答:「經驗的累積,歲月的歷練。」

   其實,接下秘書這個工作之前,壓根沒想過這個問題,天真的以為只要聽候老闆吩咐做事就OK了。結果,這個想法在前三天就經歷了徹底的震撼教育。聰明的老闆會按照部屬的差異來做不同的指示,這並不是故意在整人,而是老闆在測試你的理解力到底有多高。

   也許,很多人都希望老闆在下達指示或交付任務時,都能夠很清楚地交待細節和所要求的目標,以及完成期限,但偏偏很少有老闆或主管這樣做。為什麼?因為,這只是一個簡單地測試,以及讓你有充分的空間能夠發揮自己的能力來完成這個任務。試想,如果每個老闆都要把事情交待的很詳細,部屬按步就班地完成任務交差,那工作有何樂趣?而主管或是老闆又如何去考核一個部屬的工作能力到底有多強呢?


   但是,身為部屬,又懼怕猜錯老闆的意思而無法達到老闆心中的要求標準,多半都是抱持只要把交待的部分做好就好的心態,甚少再去多花一些心思,去思考如何將交付的任務做得更好,因為深怕「多做多錯」。

   之前曾經看過經理人月刊介紹過幾種職場常見的情境,當時就立即記下來做為自己工作上的參考指標,一直到今天都覺受用無窮。所以,工作自然是游刃有餘,和老闆平時相處自然是毫無所懼。

情境一:挨罵時
沒有一個主管或是老闆喜歡罵人(但是如果經常性、動不動就罵人的除外),會罵人多半是部屬的成果並未達成主管或老闆的要求,這就表示老闆或主管對你有比較高的期許,自己的表現卻無法達成標準,確實應檢自我反省。
如果還是覺得自己真的沒錯,一定要等到隔日或老闆氣消以後,再向老闆報告,經過自我檢討後,發覺還是應該採取如此做法,這樣老闆或是主管也比較聽得進去。切記不要當場頂嘴反駁,這是大忌,只會拉長自己挨罵的時間,而且容易讓老闆留下不好的印象。

情境二:老闆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
恭喜你,這是老闆或主管主動釋出測試你能力的機會,得好好把握不要放棄。「我一定會盡全力去做」是最好最直接的回答,建立老闆對你的信心。我曾經在向某位主管轉達老闆的指示時,那位主管直接回答說:「這不是我單位的工作,應該要找那個單位吧!」我只能淡淡地說:「我也不清楚,但老闆確實是要我轉達給你,還是我再向老闆請示一下好了。」通常,比較靈活的主管會直接回說不用了,既然是老闆交待的做就對了,但還是偶爾會遇到白目的,我也只好真的再請示。可想而知老闆一定是面露不悅神色說:「交待他做點事就一堆理由,那做不要做好了」之後,這種部屬通常是不會有第二次的機會。

情境三:老闆詢問工作進度時
如果沒有明確交待完成期限的工作,多半是任由部屬發揮,但每個老闆都很希望能夠看見工作能在預定進度前提早完成,這樣他才能掌握情況預先規劃。會詢問進度表示老闆很關心,但千萬別讓老闆問第二次。自己的習慣是,如果無法立刻完成的事情,會直接向老闆簡略報告大概的作法,當日無法完成的話,下班前再向老闆報告將盡全力趕工,或是直接訂下預計完成的時間,好讓老闆心裡有個底。訣竅在於主動向老闆或主管報告進度,讓老闆能隨時掌握狀況。

情境四:想請假但老闆面有難色時
請假是部屬的權利,也是福利,但影響到其他同事甚至會加重他人的負擔時,就得三思而行了。最好的情況就是等工作完成,整年度的業務也告一段落,在業務量屬於淡季的時候來規劃休假,而且儘量避免休一個星期以上的長假。
但如果是幹部就得小心了,有些幹部會猶豫到底該不該向主管口頭報告,尤其是公務部門,許多人通常都是只單純地寫假單送給主管批而不口頭報告,這是非常忌諱的現象。其實,老闆或主管很少不准假的,但應該盡量避免重點時間(如旺季或議會質詢期間),或是當日有重要或例行會議時請假,除非萬不得已。向老闆報告是事先告知你因為何事必須請假處理,禮貌上請示並且讓老闆知道什麼時候你不在,有事情可以找你的代理人處理,避免老闆要找人時才知道你請假。

情境五:閒聊時老闆一直重複同樣的話題時
這表示老闆心裡在想的可能是:「這件事對我來說真的很重要。不知道他們聽不聽得出我的暗示?」這時就應該好好把握機會,因為這代表老闆很重視這件事,試著揣摩出老闆的真正意涵,如果同意他的看法,就順著他的意見提出計畫,久了就會得到老闆的信任。

情境六:向老闆爭取預算時
每個單位都會想盡法爭取組織內的資源,好來充分發揮自己的業務,但資源就是有限,永遠無法滿足所有單位的需求,想要向老闆爭取資源,重點就是要先爭取老闆的信任。設法說服你的老闆或主管,讓他認為把資源分配給你,能夠做最有效的運用和得到最大效益之報酬,自然老闆就會很放心的把資源浥注給你統籌運用。

   很多人都以為老闆和主管高不可攀,避之唯有不及,最好沒事閃得遠遠的,比較不會交待事情下來。其實,老闆和主管也是人,和一般人一樣生活在世界上,他們也可能有與部屬相同的興趣或嗜好,而且好的主管都希望能找到優秀的部屬來為他做事,設法親近你的主管或老闆,就是你晉升成功之列的第一步。

2009-10-08

[管理]淺述SWOT分析

  老婆大人這學期的課程有談到「SWOT分析」這一塊,懾於其威嚇以及拿小孩當人質的手段,只好虛應屈服幫她蒐集了一些資料,順手拿來分享一下。
  「SWOT」分析一詞,是由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及威脅(threat)這四個英文字取其首字的字母合併而成的。一般均將優勢與劣勢歸屬於「內部因素」,而將機會與威脅歸屬於「外部因素」;而優勢與機會屬歸為「正面要素」,劣勢與威脅則為「負面要素」。就是將與研究對像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內部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等,通過調查列舉出來,並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後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 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而結論通常帶有一定的決策性。實務上常以矩陣圖表示如下:

內部因素
外部因素
正面要素
優勢
掌握那些資源?
擅長什麼?
適合做什麼?

機會
有何發展潛能?
有無利潤?

負面要素
劣勢
缺乏那些東西?
最不擅長什麼?
最不適合做什麼?

威脅
會否被取代?
是否具有市場?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它是由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於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來的。通常SWOT分析的運用時機,是用來協助企業或組織了解其處境態勢,以及決定未來的發展定位。分析的對象包含了自身組織和競爭對手的產品、服務與技術。除此之外,亦經常被拿來做為思考個人在工作職場上的定位及競爭力。
   在使用SWOT分析時,要注意的是,勿刻意隱藏「內部因素」(如劣勢)或過度突顯「負面要素」(劣勢與威脅),因而忽略了正面要素(優勢與機會)。在進行SWOT分析時,主要有以下幾個面向必須要注意:
一、分析環境因素
  運用各種調查研究方法,分析出組織目前所處的各種環境因素,即外部環境因素和內部能力因素。外部環境因素包括機會因素和威脅因素,它們是外部環境對組織的發展直接有影響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屬於客觀因素,一般歸屬為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人口的、產品和服務的、技術的、市場的、競爭的等不同範疇;內部環境因素則包括優勢因素和弱點因素,它們是組織在其發展中自身存在的積極和消極因素,屬主動因素,一般歸類為管理的、組織的經營的、財務的、銷售的、人力資源的等不同範疇。在調查分析這些因素時,不久要考慮到組織的歷史與現狀,而且更要考慮組織的未來發展。
二、構造SWOT矩陣
  將調查得出的各種因素根據輕重緩急或影響程度等排序方式,構造SWOT矩陣。在此過程中,將那些對組織發展有直接的、重要的、大量的、迫切的、久遠的影響因素優先排列出來,而將那些間接的、次要的、不急的、短暫的影響因素排列在後面。
三、制定行動計劃
  在完成環境因素分析和SWOT矩陣的構造後,便可以制定出相應的行動計劃。制定計劃的基本思路是:發揮優勢因素,克服弱點因素,利用機會因素,化解威脅因素;運用系統分析的綜合分析方法,將排列與考慮的各種環境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組合,得出一系列組織未來發展的可選擇對策。

【參考文獻】
經理人月刊,第57期,頁60。
「什麼是SWOT分析法?」,臺北平衡計分卡推廣協會,網路位址:http://bsca.smartbsc.com/?action-viewnews-itemid-21

2009-10-07

[公共政策]政策窗

   政策窗(Policy Window)為J.W.Kingdom 在 Agendas,Alternatives,& Public Policies,1995一書所創的專有名詞。政策窗的開啟係提供倡導者推動偏好的解決方案,或鎖定公共焦點於特定議題之良機。原則上,政府內外的倡導者,手邊皆備有妥了若干建議案和問題,試圖等待政策窗的開啟。不過,窗子開啟與否,卻和問題流與政治流有關,即Kingdom所謂的問題窗及政治窗,前者如新問題出現,後者如民選官員輪替。此外,窗子開啟時機又有可測與不可測之別,前者如選舉,後者如911事件。一旦政策窗開啟,所有政策問題、倡導則蜂湧而至;倘若參與者願意投注相資源,便可善用「問題流」、「政策流」、「政治流」三者匯流沖開政策窗,並順勢推介至制度議程之列(吳定,2003)。

  垃圾桶模式的決策決定於四股力量(streams,或譯成“流”):問題(problems)、解決方案(solutions)、參與人員(participants)、和決策的機會(opportunities)(Kingdon, 1995:122-124),最後的一股力量是決策的機會,John Kingdon稱之為政策之窗(policy window)。政策窗開啟指的是問題流(problem streams)、政治流(political Streams)與政策流(policy streams)等三流合一的時機,政策窗一旦開啟就是政策議程設定的最好時機。(Kingdon , 1995:166-168)

  「政治流」,是一種易受政治力影響的過程,其主要的組成元素為:國家氛圍、壓力團體競爭及政府人事更替等等。「問題流」是由真實世界問題的資訊和政府介入的結果結合而成的,涉及的範圍計有問題如何被界定、特定時間中是誰在注意問題、個人的價值與信念的涉入,以及劇烈變遷的情況等等。在「政策流」方面,指的是政策解決方案(alternatives),由研究者、倡議者或專家等,對政策具備知識的人所組成,針對政策從事問題研究並提出。(陳恆鈞、劉邵祥,2007:5)


    就Kingdon的觀點而論,三個不同的流程,各自擁有其規則與特徵,且此三個流程在平時是平行發展的,彼此之間亦是相互獨立。而政策議程的設定,主要是受到問題流與政治流,以及可見的參與者所影響。(陳恆鈞、劉邵祥,2007:6)

    去年野草莓學運呼籲修改「集會遊行法」的主張,就是很明顯的一個例子。在民國95年至96年期間,樂生療養院的保留運動、勞工團體運動、青年學子抗議高學費等等的社會運動案件,陸續遭到司法機關的有罪判決,且分別遭到拘役與罰金等等的對待,因而引發社會團體的不滿,認為當前集會遊行法規定,乃是威權時代產物,高度地箝制我國憲法本文中關於「人民有集會及結社之自由」規定。也因此,乃由「台灣人權促進會」、「司改會」、「中華電信工會」,以及相關的學生團體組成「集遊惡法修法聯盟」,希望促成該法的再次修法。

  但是該聯盟訴求改革之「迫切性」不足,以致於該等訴求遭到國內主要政黨的漠視。也因此,民進黨在民國89年執政以前,雖然數度對外主張集會遊行法應予修訂的主張,然而在其執政八年期間,卻遲遲未推動該法的修法工作。由上可知,集遊惡法修法聯盟雖然訴求正當,但容易因為政治立場的改變,而致使修法遭到擱置。

  之後在民國98年的九月到十月期間,爆發了紅衫軍的反貪腐運動,主辦單位計劃將進行全台遊行串連活動,但卻遭主管機關以不同名義駁回申請,而使得紅衫軍的活動無法順利推展。而國民黨遂利用該次反貪腐的社會支持力量,以民氣可用之勢,強力推動修法。再加上,當時的國民黨黨主席馬英九先生,承諾將積極推動修法,將現行集會遊行法之「許可制」修訂為「報備制」,將街頭還給人民,以應紅衫軍以及相關社運團體的訴求。然而,民進黨充分利用立法院的議事規則,成功地阻擋國民黨集會遊行法的修法提案,最終使得集會遊行法修法的議程設定再度無疾而終,再度使得社運團體失望,使得好不容易開啟的「政策機會窗」再一次關閉。

  去年十一月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引發嚴重的警民衝突,因而引發流血衝突。而這個衝突進而引起學生團體的關注,並且先後在行政院與自由廣場進行長期的靜坐的「野草莓學運」。而該等學生團體的主要訴求,正是要求修正「集會遊行法」。而此一呼聲,引發了藍綠陣營的討論,民進黨立院黨團率先於11月10日在立法院提出修法的版本;而國民黨基於馬總統兩年前之公開承諾,並由內政部警政署,以及國民黨相關政策研究單位進行修法版本的草擬工作,後經行政院會議通過,進而交由立法院進行審議。

這次所打開的修法政策議程,與過去不同的是,國民黨以及民進黨都提出相關的修法版本,而且修改的方向,大抵都是將集遊法的許可制規定,修正為報備制。以致於在未來的修法期間,國民兩黨若能針對兩版本之間的差異,好好地進行協商,或許此次的修法議程設定,將很有機會成為我國集會遊行法的第三次修法。(王皓平,2008)

    由上述關於集遊法倡議修法的歷程,不難看出政策窗的開啟時機,總共經歷了三次的重大群眾事件,而前兩次主要關鍵在於政黨立場的相悖而胎死腹中,也就是政治流的流程無法凝聚,這似乎已是目前台灣政治生態常見的問題。政策窗開啟的時間已經是可以操控的,但重點卻繫於政治流的整合與凝聚共識。

【參考文獻】
王皓平,2008,「析論我國「集會遊行法」最近三次主要修法提案之政策議程設定」,網路資料http://www.npf.org.tw/post/3/5222
吳定,2003,《公共政策辭典》,精裝版。台北:五南,頁197。
陳恆鈞、劉邵祥,2007,「由政策選擇觀點談政策變遷」,《T&D飛訊》,第56期,頁1-18。

2009-10-06

[公共政策]垃圾桶決策模式

    垃圾桶模式最先是由Michael Cohen, James March, Johan Olson等人於1972年提出,這種模式首先用來探究「無政府狀態」組織 (organized anarchy) 的決策過程。這種以非線性邏輯來解釋組織決策的模式,稍後為John Kingdon (1984) 沿用,並且被用來解釋美國聯邦政府許多政策的決策過程。

    當政策所要追求的目標愈清晰明確,其「手段—目的」間關係的聯結愈清楚,各種變通方案可能導致的後果愈明確,相關的資訊愈充足,容許做決策的時間愈寬裕的情境之下,就愈可能採取理性的決策模式,但實際上許多的情境並非如此單純。而「垃圾桶模式」(Garbage Can Model)這一種非理性的決策模式,就常應用來做為解決當一個組織目標分歧,因果關係不明時的決策模型。

垃圾桶模式主要有三個特徵:
1.目標模糊 (problematic preferences) 
    整個組織本身所要追求的目標並不是具體清楚的,對各種施政目標的優先順序也不明確,此意味著組織對各種施政目標的優先順序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以視必要情況隨時加以調整的,極富彈性。

2.手段或方法的不確定 (unclear technology)
    第二項特徵是對如何達成目標的手段或方法並不清楚。這種組織的成員通常只知道與本身職責相關的業務,對整個組織的運作充其量只有一些很基本和粗淺的認識。組織內的成員需要去嘗試錯誤,從經驗中去學習,甚至要在面對危機時摸索和思考解決的辦法。通常該種組織是一個鬆散的結構,有時甚至是先決定了要做什麼事或是有了行動(action),然後再去思考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以及做這件事的目標是什麼,而不盡然像理性決策模式所主張的依邏輯思考的決策步驟以解決問題。
3.流動性參與 (fluid participation)
    在政策形成的過程中,參與決策人員具有相當程度的的流動性,也就是說參與決策者可能前後完全不同,故同樣的議題由於不同的人員出席討論,結論也可能與原先規劃完全不同。
     以台灣的情況來說,行政部門擬訂一個法案送到立法院,需經過三讀的程序。就立法部門而言,在立法院院會或各委員會的會議中,有可能因為極少數或某一持贊成立場的委員缺席而無法護航,導致法案被修改、擱置;相反的,也有可能因為極少數或某一持反對立場的委員不在場而被闖關成功。所以立法院進行表決時,時機的掌握變得非常重要。即使是行政部門本身,其參與決策的人員也是有流動性的,最明顯的例子可能就是因政黨輪替,或行政院各部會首長的更迭或內閣的改組,導致所謂「人存政舉,人亡政息」。

【參考文獻】
Kingdon, J. W. (1984).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 New York: Harper Collins.p212-232.

2009-10-05

[公共治理]多元論

   花了一個多星期的零碎時間,終於把這艱澀的章節給復習完了,然後再花一個多禮拜的時間蒐集素材、設計和著手準備教材,幸好K了好幾個月的PhotoShop,累積了一定的功力,終於可以打到機會發揮了。
   江部長之前還是學者時曾經提到過,多元論者認為人類世界原本存在多元的價值、信仰與制度,這種多元性不僅無法根絕,而且具有正面積極的意義。我們會相信多元並存的現象乃是人性自然發展的結果,而且這種多元性將有助於每一種立場的持有者反省自身信仰的得失,從而促進社會的開放與進步。
   而在1920年代以後,美國的政治學者轉向採取行為主義(behavioralism)的途徑從事政治研究,傳統以社群看待國家的觀念逐漸不再受到以政治科學家自詡的政治學者青睞,並且盱衡當時美國的政治實況,他們也不再認為社會是一種命運共同體,轉而認為多元論所主張的分歧社會才是事實。進而,多元論成為美國政治理論和實務的主流,它不但是一種描述政治事實的理論,還是一種美國民主實務的形式,甚至是自由民主政治實踐的規範(許立一,2003)。

    淡江的陳恆鈞(2001)老師亦曾指出,一個開放競爭的社會,必然隨著價值多元化發展,而產生日益增加的團體衝突。多元論者認為,此種發展對於社會整體將是有利的,惟先決條件是允許社會成員或團體間相互競爭。在競爭過程中,國家只要扮演中立的仲裁者,維持遊戲規則的公平,社會團體勢力即可達成均衡狀態,不僅沒有任何團體能夠完全壟斷社會資源,弱勢團體亦能得到社會的保障。根據此種觀點,多元論與團體理論有著極密切關係。
   多元論者大抵主張,民主制度在本質上屬於政治精英間的競爭和利益團體間的議價,政策是由利益團體與機關之間的「聯盟」(alliance)所決定,並非由國家菁英所單獨支配。多元論者認為,在政治領域中,國家權力是割裂的(fragmentation),因此放棄國家與私人間的界限,民眾對於所關心的議題,可以直接透過團體協商,或是間接透過選舉機制,引起政治上的變化。至於國家的功能,依照多元論者看法,除了扮演被動的中立調解者,充其量類似一座風向標(weathervane),只是反應社會中強而有力團體的要求。



教材檔案下載連結

2009-10-04

[生活]Fw: 美麗的海邊可以不蓋飯店嗎?

  看著老婆大人轉寄給我的信,腦中浮現的是下午觀賞電影海角七號時所播的場景,其中有一幕是在挑選暖場樂團人選時,友子走到房間陽台時,代表主席對她說的一番話:「這片海這麼漂亮,為什麼我們在地人卻沒有辦法看到!」
   花蓮的海邊幾乎都曾經有過自己的足跡,從小時候跟著老爸四處補魚、戲水開始,三十多年間不曉得留下多少的回憶,對花蓮人而言,甚至對花蓮的原住民來說,海不僅僅是觀光旅遊的景點,或是賴以維生的場域,而是生活以及文化的一部分了。
   還記得國小時,蝴蝶谷、池南、鯉魚潭,這些小學生們喜愛的戶外教學景點,在大自然的環境裡享受自在純樸的樂趣,孩子們臉上流露出的純真笑容,是無法以電動玩具或零用錢相比擬的。曾幾何時,蝴蝶谷和池南森林遊樂區都要收費了,那怕只是進去溜個一圈,鯉魚潭的水火共舞也使得螢火蟲的數量愈來愈少了。尤其是小時候記憶中鹽寮海邊那一路平坦遼闊的海岸線,現在已經多了好幾家民宿,小時候和老爸常去的海岸邊,也被防波堤給取代了……。

   發展觀光是近幾年來地方政府一直強調的重要政策,但自己卻愈來愈質疑政策背後的主要目的,到底是為了增加在地人的就業機會,還是僅為了圖利某些財團而已。飯店、民宿愈蓋愈多,旺季時真的是供不應求,但在地人的失業率並沒有好到那裡去,工資也沒有提高多少,利弊之間的界限愈來愈令人難以捉摸了。
   景點的環境和設施是弄得比以前愈來愈漂亮了,卻也愈來愈人工化、現代化了,花蓮是以自然景觀聞名,卻諷刺地以大量現代化的人為設施來裝飾,那股原始自然的感覺少了,現代人工的氣味多了,遊客或許感受不到,但對我們這種在地人來說,和十幾二十年前的風貌已是大不相同了。
   一直弄不清楚那些環保人士所搞的活動到底有何意義?似乎老是和政策唱反調,如今方知最豈碼他們是一股箝制政府恣意妄為的力量(雖然是很薄弱的力量)。看似兩難的局面,實際上可能存有另一面不為人知的意圖。或許,蓋飯店是為了發展觀光,但為何把自然景觀交由民間經營的同時,卻不同讓在地人同時保留自由使用的權利,那種與土地休戚與共,代代相傳的權利,在一夕之間被外來財團以框地建設經營為由,而阻斷了可以自由使用家門前海域的權利,任誰都無法接受吧!
PS:以下是轉寄內容,雖然不是環保運動人士,但他們的精神卻是值得令人尊敬的。
----- 轉寄信件 ----
寄件者: "derbin0952"
寄件日期: 2009/10/2 (五) 1:14:27 PM
主 旨: FW: 美麗的海邊可以不蓋飯店嗎?
--- 09/10/2 (五),則禹 <pt.horng@XXX.XXX.XXX> 寫道:


寄件者: 則禹 pt.horng@XXX.XXX.XXX
主旨: 美麗的海邊可以不蓋飯店嗎?
收件者: "則禹" <pt.horng@XXX.XXX.XXX>
日期: 2009年10月2日,五,上午12:10
朋友們:
還記得七星潭的美景嗎?你能想像,如果以後去哪兒要像去富源蝴蝶谷一樣要買門票,不讓人生氣嗎?96年在環保團體的努力下,環保署將開發案擋了下來。如今縣府卻用公告廢止七星潭環說書的手段,為財團解套。哪天一覺醒來,那美景將只能回憶。 則禹

From: 李光中 [mailto:kc.lee2000@XXX.XXX.XXX]
Sent: Thursday, October 01, 2009 10:17 PM
To:
Subject: Fw: 乾淨下臺 反對賤賣花蓮
From: megi liao
Sent: Wednesday, September 30, 2009 10:49 PM
To: 花蓮環保聯盟
Cc:
Subject: Re: 乾淨下臺 反對賤賣花蓮
各位
我已經年老力衰
自從生過一場大病後
沒甚力氣搞環保運動了
但是一看到原來就是把蝴蝶谷圈起來的這個癩蝦蟆
又想要打七星潭這塊天鵝肉時
頓時覺得一股氣從脊椎骨衝升到腦頂
我的頭髮都快要豎起來了
在這種忿怒中
我要請大家一定要合作起來
好好的讓花蓮人知道他們在做甚麼
蝴蝶谷
多美的地方啊
在過去
每個縣民都能自在進出的花蓮美地
自從被圈起來以後
只用來服侍有錢人
我們連夜晚去拜訪當年草地裡的螢火蟲都不行
真是可惡透了
大家幫花蓮的鄉親想像一下
有哪個人喜歡以後買門票去七星潭的
這麼美麗的海岸憑甚麼被他們圈起來賺自己的錢
說甚麼發展觀光
這種發展是剝奪花蓮人的醜行
有誰對這個事件較清楚的人
能否作把資訊整理清楚
我們一起發給全花蓮的人
我一定站出來支持
我退休了
要遊行
一定去
一個火氣被激出來的花蓮環保老兵廖美菊上
2009/9/29 花蓮環保聯盟
我贊成bauki的說法
父母官下台前做的醜事賤賣花蓮
希望大家一請討論策略與行動方案
選舉前夕謝深山下台前 張志明拼命討好財團
真是噁心
我們一定要掌握時間與機會
才能保護美麗的七星潭
寶珠
2009/9/29 Chen Yi-fong
各位
如果我們能利用這一波反賭民間進步力量勝出的優勢
讓年底的縣長選戰更關注環境與生活品質的提升
而不是大決心 大建設之類原始的選舉操作
我想是個不錯的時機點
財團與開發商勢力 一直覬覦賭場與蘇花高的結合
加上私人化七星潭海灘的一系列貪婪圖像
我們花蓮不能輸給澎湖
要好好教訓惡質財團資本家
以及慣性思考的政客
如果有三天接力靜坐
我承諾有一整個上下午將奉獻出來
陳毅峰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baukianao
To: 鍾寶珠
Sent: Monday, September 28, 2009 11:32 PM
Subject: 乾淨下臺反對賤賣花蓮
大家好
大家或許不知不覺的習慣以筆桿做事情,以e妹兒討論事情...
小弟請諸位先進冷靜思考,積極策劃做一件讓全台都知道:花蓮父母官下台前的醜事
到花蓮縣政府大門口靜坐三天
花蓮人靠花蓮人,花蓮人需要再考驗,有多少人就去多少人
乾淨下臺
反對賤賣花蓮
反對官商勾結
打得他---謝縣爺爺啞巴吃黃蓮,嘴唇翹三尺,頭髮掉光光
bauki(潘朝成)上
-----Original message-----
From:花蓮環保聯盟
Subject: Re: 博奕條款雙「英」會
dear all
花蓮縣政府在 七月十四日 開過公告廢止七星潭環說書的環評審查會
如果不是昨天的更生報斗大的標題
可能這個公告就會這樣偷天換日
也請各位看一下七星潭渡假村小檔案( 李光中 老師附上的自由時報)
蝴蝶谷度假村的老闆想圍起整個靠奇萊鼻海岸,
將屬於大家的資產變成私人所有
我想可不可以設計一個裝置藝術
當環保署官員來的時候
如果把這片海岸全部包圍起來
聲稱私人所有 開始發起連署 反對廢止公告
誰可以把那張照片翻拍得更清楚 可以做出大海報
讓花蓮人了解這個廢止公告有多可怕
我想應該可以喚起花蓮人的關注
或者有誰有更好的點子
寶珠
2009/9/28 李光中
各位夥伴:
附上過去各報登載七星潭濱海渡假村開發案的相關資料
提供大家進一步研擬對策的參考
光中
From: 花蓮環保聯盟
Subject: Re: 博奕條款雙「英」會
澎湖反對博弈
花蓮的媒體以及民意代表搶著要
希望花蓮人能夠有澎湖人的智慧
另外
花蓮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正在發生
可能是另一個美麗灣事件
花蓮縣政府正在走廢止七星潭環說書公告的程序
協助財團解套
五星級的villa大飯店(鄉林建設)、海洋深層水、其他的開發案
將可以免進行環評就可大舉進入七星潭
聽說環保署這個禮拜要協同會勘
那麼 七星潭美景將不再
花蓮團體可能會發起保護七星潭的活動
後續消息 將持續為各位報導
寶珠
2009/9/28 美莉
張老師,
知道澎湖人贏得反博弈公投,真的很為她們高興
其中有好幾位投入者是我的好朋友,就更欣慰了
花蓮的蘇花高倡議民意代表會不會也想要蘇花高公投
真希望花蓮的鄉親也有如此的智慧,甩開被政治人物操弄的「蘇花X」緊箍咒